
看戏,汉语词汇,指观剧;听戏。引申为幸灾乐祸,旁观。
关于看戏的作文
一天晚上,我正在看书,忽然听到外面的声音,我问外婆:“外面怎么这么热闹?”“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外婆说,我放下书,跟着外婆一起去外面看。
到了桥边,我看见电影院外亮着灯,我想:应该今天有戏文看了吧。我跟外婆进了电影院,走进单号门,呀!今天人可真多。我们找了一个空位子坐了下来,我看见了屏幕上写着《梁祝》。我问外婆:“《梁祝》是什么呀?”外婆回答说:“《梁祝》就是《梁上泊与祝英台》。”我静了下来,等着戏文开始表演。
《梁祝》开始演了。先出场的是祝员外夫妇和祝英台,台下一阵掌声,祝英台鼓起勇气对父母说:“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应祝英台的撒娇而只好答应。第二天早上,祝英台和丫鬟扮成男装,到杭州去读书。到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就遇到了一个叫梁山泊的男同学,他们两个成为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兄弟。三年到了,学年期满,他们两个只好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几个月后,梁山泊前去拜访祝家,结果又惊又喜,祝英台变成了一个大姑娘,梁山泊打算向祝英台求婚,可祝员外看不起穷学生,梁山泊听了一病不起,不几天就死了。结婚的那天,花轿当好碰见了梁山泊的坟,花轿停了下来,祝英台脱去红装,跪在坟前,放声大哭,霎时雷声大作,坟墓裂开了,祝英台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坟墓又合上了,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翩翩飞舞。
演出结束了,人们纷纷走出了电影院,我们都说这场戏演的特别好。
看 戏 剧 《 宝 莲 灯 》
501施展
星期五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班要去会展中心看戏剧《宝莲灯》。
我急匆匆地跑到教室时,大多数同学已在那里,他们正在议论着看戏剧这件事。有的说,戏剧我从来没看过,是什么样的?有的说,戏剧比电视剧好看吗?说着说着,提示集合的音乐响了,大家迅速地排好队,谢老师带着我们到操场集合。操场上许多班级都在那里,闹哄哄的,看上去同学们都很激动。等大家安静下来,体育老师宣布了纪律,于是,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出了校门。
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许立扬也时不时讲几个笑话。走着笑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会展中心。一踏进剧场,突然伸手不见五指,仿佛到了个黑暗世界,我心里不免有些恐惧。我焦急地等待着光明快点到来。忽然,台上的灯光亮了,五光十色,我心里的恐惧一下子消失,马上变得激动起来。
节目开始了。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射下,台上演员们的服装太吸引我了。有的只有一只袖子,有的只有一个裤管,有的裙子拖在了地上,有的稀奇古怪的服装让我看得眼花缭乱,使得我台上唱的是什么也没听清楚。到最后,我才被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感动。
回学校的路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沉香救母的行为, 一致认为:如果沉香没有坚强不屈的精神,是救不了他母亲的。
今天晚上,我和爷爷奶奶去看戏。
到了戏场,那里灯火通明,人山人海。我们去的时候戏已经开始了。我们找了个位置坐下来,爷爷帮我买了珍珠奶茶和泡虾,我一边吃一边看。戏越来越精彩,戏台上是五颜六色,可好看了!每个节目都不同凡响。日记日记100字
忽然,下起倾盆大雨。我们躲在屋檐下。雨停了,我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奶奶家所在的那个村庄是一个挺富裕的地方。每每大小节日总会有戏班子来到村中唱戏。戏台总是在阿德家前边的那块空地上,因为严寒有个暖和的“被窝”,酷暑有个乘凉的“天伞”。“被窝”我是享受不了了,可是“天伞”的凉爽使我记忆犹新。
每年到奶奶家避暑,我总是能逢时赶上戏班子上演。第一次看戏是在五岁那年。我感觉到似乎是人潮涌动,特别是卖冰棒的阿伯一定忙得不亦乐乎。这是邻家哥哥前几天告诉我的,我犹挂念的是甜甜的、酸酸的冰棒。我也开始躁动不安了,我摇着奶奶的手臂央求赶快去看。
除了冰棒,更吸引我的是那华丽的戏台。一块红色的幕布掩盖着后个戏台。两侧有各种各样的演奏乐器。更美丽的是戏台的前头,犹如蓝采和的花篮法器一样艳丽,熠熠夺目。这时已经有许多村民前来了。我和许多小朋友一样站在空地边老年人活动室的门槛上,望着戏台周围的情景。这时零食小摊包围了戏台前的大空地。甘蔗、冰糖葫芦、冰棒、西瓜等等都“陪伴左右”。戏台的大空地上已经摆满了木凳、竹椅。前几排的座位已经被小孩子占有了,后几排也就几个老人坐着等。阿伯已经出来摆摊子了,我也买了冰棒等候好戏上演。对于从没看戏的我,这时是东张西望地想象着戏台上是不是有一两个葫芦娃蹦出来斩蛇妖呢?
过了好久,戏台前已经是人山人海了。许多人都来看戏了。人声鼎沸加上榕树上的蝉鸣,我不在乎。只是……手中已经舔完了两根冰棒。我离戏台最近,想再挤出去解闷。
这时戏台幕布已经拉开,接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咚咚咚”作响,胆小的我被吓得哭了出来。也难怪,开始这拥挤的场面就使我有点胆怯了,更何况这在我眼里像是雷公发怒的大吼。我伏在奶奶的背上,泪水使我模模糊糊地看见戏台旁走出的一个长满胡子而且似乎有白黑条纹可怕的脸。我赶紧闭上眼睛,肆无忌惮地放声大哭。
奶奶见状是哄个不停。我当然不哭了,因为奶奶同意给我买冰棒。其实我心里还惦记这看戏,那对我来说有种新奇感觉。
整个上午我是待在屋子里,满脑子想着那老生,那戏台,那观众,那鼓声。有时候能隐隐约约听到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终于熬到了下午,奶奶便带着我看戏去了。我心里紧张害怕极了,要是再见到那老生我也许还会再哭个淅沥哗啦的。下台前的人已经不太多了,大概是回家休息了。只是依稀见到几个闲汉和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看着。我当然也是有兴趣,也不害怕,因为这回正碰上小旦上演。长浓眉,扎着小辫子,头上金簪闪闪发亮。花戏袍套在瘦小的身子上,长长的袖子里伸出着梅花指,不停地往脸上擦。我煞是纳闷,便问奶奶:“奶奶,那人为什么把毛巾装在袖子里呢?”奶奶哈哈大笑,摸着我的头慈祥地说:“那不是毛巾,那是袖子。她哭了,正擦眼泪呢。”“那她为什么哭了?”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呀,得从头说起喽。这女子叫莫二娘,她呀是个鬼!”“啊!”我紧紧揪住奶奶的手,张大嘴巴,慌张地说:“奶奶,我不看戏了,我们回去吧。”说完可把奶奶给逗乐了,她一边擦眼角笑出的眼泪说:“那是人扮演的,哪是鬼呀!奶奶是骗你的,看把这小丫头给吓得……奶奶呀,讲个故事给你听……”奶奶跟着着戏台上唱戏的内容,一边抱着我说了我生平看到的第一场戏的内容。原来,这段戏叫《狸猫换太子》,讲的是:宋朝真宗年间,李妃产子。刘妃忌妒与郭槐密谋,用剥皮狸猫换去太子,并命寇珠将太子抛入御河这么一段。听着奶奶一字一顿地说,看着演员,戏曲末音落下,我竟然也跟着叫好起来。奇怪的是这过程中,我竟然把冰棒忘得一干二净。
诚然,这种故事总是会使我随波逐流,特别是除害这一段戏,我投入得站了起来,恨不得也背上大斧头把这个坏蛋干掉。虽然奶奶这个“翻译员”把我这觉得很深奥的戏剧翻译得详细有趣,但我始终是对戏曲有点恐惧,因为我接触的第一出戏里有个“鬼”。
看完戏已经是傍晚了。随着幕布一拉,我也跟着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戏台。只留下冷清清的戏台,还有那棵寂寞的大树。我的心情始终是不平静。晚上睡觉非得把奶奶叫来和我一起睡觉,我就怕那坏坏的刘妃会来。
第一次看戏便停留在这恐惧之中了……以后我年年来看戏。渐渐长大,我留意的不再是摆摊的小贩,也不再是好吃的好玩的,而是那故事的情节,以及演员的动作唱腔。
那老生,沙哑的声音把曲子唱得让人们去看清坏人的正面目,因而更加相信“正义会战胜邪恶”的道理。不管是高亢有力,还是柔和优美,乐手们的出色演奏与演员们的卖力表演,把我们这些观众都熏陶了,完全忘我了。在每一次看戏中,我看到了在这土生土长的艺术中,平民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升华。
如今,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生活,使我再也不能回到那充满童年乐趣的村子里看戏了。
如今,看戏的人也少了,不是那些六七岁的孩子,就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而且,那些小孩无非是买些好吃好玩的,凑个热闹罢了。
不过,从看第一场戏开始,所带给我的是心灵的洗涤,生活的乐趣。
高庄中心中学六年级:齐佳美
点评: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复杂的描写,但却凭着简单、真实的文字,清晰地讲述了童年时看戏的经历,和鲁迅的《社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透过这篇文章,我似乎都能感受到小作者当年看戏的心境。其构思、行文完全超出了小学六年级的水平,堪称作文精品。
点评老师:侯文秀老师
今天,我们来到了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它是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直属影视拍摄基地之一,位于广东省南海市松岗镇。那里湖光山色,空气清新,格调雅致,是珠江三角洲内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拍摄地和旅游度假区。
大约30分钟的车程就来到南海影视城。一下车,就看到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城门楼。走过城门楼,就去金陵商埠看吴桥杂技。在码头街上演的是来自杂技之乡的中国民间杂技,包括:水火流星,对口叼花、高空顶椅、高台定车、空中晃板、巧蹬花枝、脚蹬大缸等,真是惊心动魄。
然后,我们去水乡区看法属大溪地土著风情舞。哗,那些服装真漂亮,我也想穿一穿。再去马战场看三国演义里的《三英战吕布》,人们的心情越来越紧张。打!打!打!打得好,张飞开了个好头。我们还浏览过服装道具展览,看到一个假人头,好恐怖啊!真想快点离开。
到戏中去看戏!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为我们揭开影视拍摄的神秘面纱,我像在身临其中解开所有影视拍摄的疑问,让我了解各种影视拍摄的技巧,目睹影星的风采,领略影视世界的新奇体验,学习生活以外的生活!
一年级暑假的那个夏天,我是在广东老家度过的。那时候,离我家不远处的小广场上天天有人在唱戏,光顾者以老人居多。我们姐弟和邻居家的几个小孩子由于没事干也就跟去了,说是看戏,其实绝大时间都是在帮那些哥哥姐姐叫卖冰棍,顺便自己也过一下“馋瘾”。七月底的天气既闷又热,我们不停地在拭去额头上的汗珠。小广场上人山人海。不论男女老少,都在等着戏的开演。
许久,戏台上那大红色的布终于缓缓拉开,从里面出来几个涂得又红又白的人。经旁白介绍,我们才知道今天演的戏是关于陈世美与秦香莲的。
看着台上那“秦香莲”泪眼婆娑地面对县太爷,我便很想飞回古代去,狠狠地踹那陈世美几脚,怪不得现在的人们都管那些拈花惹草、喜新厌旧的男人叫陈世美呢!原来背后有这样的故事。正当我想得入神的时候,台上“县太爷”的惊堂木把我的魂给唤了回来。“大胆刁民陈世美,现在证据确凿,你还有什么话好说?”“县太爷”的一番话,使得台下的观众连声叫好,有的还挥拳头呢,“本官判你明日午后问斩,退堂。”
渐渐的,戏到了尾声,也就是最高潮的阶段----问斩陈世美。此时此刻,全场人鸦雀无声,都瞪大了眼睛盯着台上,我们这些小孩子也不例外,好像怕错过这个重要阶段似的。监斩官扔下的令牌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这一声,紧扣着每个人的心弦。这时,刽子手大刀一挥,银光闪过我的眼睛,接下来就是那陈世美的惨叫,随后幕就拉上了。
至今,那情景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吃完晚饭,我和姐姐去剧院看戏.虽然天上下着毛毛细雨,可没让我们扫兴,我们打着雨伞,踏着泥泞的马路,大步的向剧院走去.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剧院,我低头一看,裤子已经湿了一大截.正当我弯腰挽裤角时,姐姐却买来了两个冰激凌,送给我一个.我们挤进了剧院里.戏还没有开始,剧院里早已人山人海,大家谈笑风声,等着,盼着.
好久,舞台上响起了锣鼓声,紧接着,音乐开始了,大家都目不睛地盯着舞台,生怕漏了一眼似的.
不一会儿,几位浓装打扮,身穿花红柳绿的戏服的演员出场了,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走着有节奏的步伐,还唱着动听的戏曲.虽然我们看不懂她们在唱什么,演的什么意思,但还是觉得挺开心的.姐姐也不懂她们在演些什么.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了几句:演戏的疯子,看戏的呆子,哈哈!
时间不早了,我们就回家了.
看人如看戏。
做人如演戏。
也许,人的一生也就是一场戏,一场没完没了的戏,一场自我欣赏的戏。
也许,你所演绎的是孤独终老,演绎的是青春年华,演绎的是
断断续续的开始,你已无觉察地进入角色
你是个玩世不恭的小丑,你是个经验丰富处事老道的市长,你是个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你是个可爱且沉浸在亲情之中的幼儿园小朋友角色的缤纷,使你眼花缭乱,你可能在小心的选择角色,你可能在戏里充当着自己的角色,你可能已经退出了戏,独自被世人遗弃
看戏,何必一味地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你抬起头,也许会看到别人更加出色的表演呢?也许看到的是庸俗的世界,看到的是终日忙忙碌碌的人们始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天天为一日三餐奔波,一天天活在自己的戏里戏外。
其实,演戏,也不然如此。你在演戏的同时也在欣赏自己的戏,欣赏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着明天做的更好,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同样也在评判自我。因为你的戏里总有别人的影子,而别人的戏里也总有你的影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也是相互的。当你在演戏里,别人是在看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戏;当别人在演戏时,你是在看一场与自己无关世俗的戏码。
戏,世界上正在时时播映着,想想自己,想想别人,你想好了自己担当的角色了吗?加油吧!随时为自己的戏码准备着,也多学习别人的戏艺,尽可能地把属于自己的戏演好吧!
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年365天,多少场戏在旋,你又能记住几场?演好几场呢?
那年初春,我跟母亲去村里的戏台前看戏。观众可多了,周围还有许多小摊,有卖小吃的,有卖零食的,还有卖我最爱吃的烤火腿的。
我和妈妈拿着火腿站在后面边吃边往戏台上看着。事实上,我和妈妈都只是来凑热闹的。因为我们看不懂这个玩意儿。于是,妈妈就和旁边的几个妇女聊了起来。不过,聊得内容都是关于戏台上那些人的,什么穿的“金光闪闪”啊,“光彩夺目”啊,还有脸,本来一张张黄色的脸,都被画得没有了本色,花花绿绿的。
我不知道那些脸有什么象征或代表,只是觉得好玩儿。因为颜色多而且很艳。“看那个脸,好像一张画被戳了两个洞,眼睛在那里来去似的。”“我倒觉得像戴了个面具。”我和旁边的玩伴讨论着哪些演员的脸,虽然讨论不出什么究竟。
他们的表情和声调随着戏的内容而变动着,忽而兴奋,忽而悲伤,忽而激动,忽而忧愁,忽而犹豫,忽而愤怒的——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我看见他们一会儿皱皱眉,一会儿咧咧嘴想必是因为认真吧。
台上的演员专注的演着唱着,台下的观众聚精会神的看着,尤其是老人们,因为是从小看大的,自然和这玩意儿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反倒认为那些“咿咿呀呀”唱着的人有点无聊。于是和伙伴们商量着到后台去玩,我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于是,我们蹦向了后台。这里,原本是一个阴暗的小房子,不过现在,里面安置了两个灯泡,变得明亮了,似乎也温暖了。
我们在这里,拿起演员们的服饰套在自己身上,大摇大摆的表演着,也学着他们咿咿呀呀地唱,不过在这里,观众是我们自己。
不知是谁来了,只听见背后传来一声大叫“你们在干什么,快出去,快出去!”我回头一看,是个中年男子,想必是这戏班班主吧。见机不妙,趁他还没走近,我们便溜之大吉了。
此后,我再也没看过那样的戏,我们也没那样热闹、开心过。
今年五一假期回老家,最让人难忘的是爷爷向我讲述的他小时候看戏的故事:他说,以前的每年五月份,家乡总要唱几天戏的,而这一传统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到了天将暗的时候,已经把戏台装扮好了。在戏台的中央,挂上了几层幕布,旁边还吊着几盏灯,戏台两侧的树枝上安上了两只大喇叭,台底下早已坐满了人。小孩子们坐在最前面,却不安分,不停地在人群里追逐打闹。
听爷爷说,那个时候演得最多的就是《窦娥冤》和《金沙滩》这两出戏。演出的时候,爷爷他们一群小孩谁也没有耐心将一部戏完整地看完,不过,爷爷说他最喜欢看《窦娥冤》里张驴儿父子滑稽逗人的表演了。他一边说着,一边还做出动作:两个丑角互相指着对方,脑袋像公鸡似的有节奏地伸。让我也不禁向往了很久。
爷爷为什么还喜欢看《金沙滩》呢?他说,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武打场面。在两军打仗之前,几个小兵先要翻一会儿筋斗,耍一阵儿花枪。这个时候,小孩子们连眼都不愿眨一下,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爷爷说他非常佩服耍花枪的武生,简直将花枪耍得出神人化了,他们即使将旋转的花枪抛到空中,也会稳稳地接住。后来,爷爷央求他的父亲(我的曾祖父)给他也削了根木棍,涂上一圈一圈的色彩,就变成了一根花枪了。于是,爷爷便开始认真地练习耍花枪了,走哪练哪。
可惜,有一天祖母拿着那根花棍赶驴推磨时,被驴踩断了,害得爷爷伤心了好几天。
这些事情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爷爷说起来的时候,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我也因为这样,而经常看中央台的戏剧频道,有时候还能哼出几句台词呢!
五一假期,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一起去乡下的奶奶爷爷家。
吃过午饭,奶奶说:“下午我们一起去看戏文吧!”我说:“好的”走了好一会儿才到做戏文的地方,只看见有一个大的戏台,戏台上面有一对大音响,一张桌子,还有皇上坐的龙椅,过了一会儿,戏文就开始了,旁边打鼓的,拉琴的,敲锣的都响了,很热闹,耳朵都快被震聋了!台上有四个护卫,一个皇上,出来开始唱了。奶奶告诉我这个唱的是越剧,我听着也很好听,我们看见旁边有很多好吃的小摊,奶奶给我买了很多好吃的,我边吃边看,高兴极了。
戏文是从很早的时候流传下来的,是宁波地区的特色文化。我很喜欢看,希望下次这里还可以再做戏。
今天我们那里做戏了,我也去看了,非常好看。其中沉香救母和孙悟空翻跟斗,最好看了。
今天晚上,我趁着没事干,就和姐姐去明堂看戏。来到那里,只见人山人海,挤成一片,大家都你推我我推你,都想到最前面去看,或者占个有利的好地方看戏。
戏开始了,第一场是沉香救母,演的是沉香厉尽千山万水,跟二郎神大战300回合,来到了华山,沉香原以为在华山没有人再会来阻挡他了,可是那里却有几个小妖精,但是沉香的开山斧也不好惹,几下就把小妖精干掉了,后来沉香终于用手上的开山斧劈开了华山,救出了被压在华山底下的母亲。戏演完了,戏台下传来阵阵掌声,我也跟着拍起了手;还有些人感动的热泪盈眶。
一部精彩的戏完了,第二部更精彩的又来了,——是孙悟空翻跟斗,只见孙悟空几个敏捷的凌空翻,翻到了戏台上,大家传来了阵阵掌声。接着,戏台后面扔出来一跟闪闪发光的定海神针—金箍棒。然后孙猴子一个又一个凌空翻把金箍棒接到了手心,然后又在大家面前起了金箍棒,了几下后又回了戏台。底下有传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啊,今天的戏太好看了,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真想学几式孙悟空的凌空翻和金箍棒啊!
今天我打完乒乓回家的时候,发现妈妈坐在车里面。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你今天怎么有空来接我呀?”妈妈神秘地笑了笑说:“今天爸爸妈妈要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半信半疑地坐上车,心想:会是什么惊喜呢?
回去的路上,爸爸竟然没有往回家的方向开,而向着常州的方向开去。我更加好奇了,问爸爸:“爸爸,我们要去常州看电影吗?”爸爸笑呵呵地说:“不是,今天爸爸要带你到常州大剧院看锡剧《天涯歌女》呢!”我兴奋极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戏。
我们很快来到了常州大剧院,那里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我们连车位都找了好大一会儿呢!走进大剧院,中央大厅显得那样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门口的工作人员非常严格,连包都不能带进去,不过,这也是为了我们好,怕有人携带危险物品进去。
晚上七点半,锡剧《天涯歌女》正式开始了,只见舞池里的指挥在激情地指挥着乐团。锡剧《天涯歌女》的主人公主要是周璇和她的丈夫严华两人。这部戏共分为八场,分别是:梦回当年、初耀沪江、天涯放歌、艺坛辉煌、劳燕分飞、港地思乡和尾声。该剧以周璇和严华两人的爱情为主线,叙述了周璇艺术的辉煌和坎坷的人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三四十年代江南地区的人文风貌与社会风情,也揭示出毁灭了美好与爱情的农耕文化的劣根性。
通过这部戏,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锡剧,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看戏呢!
今天是五月四日,黄岩要唱大戏了。于是,我买了一些食品,早早吃过晚饭,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戏场。
戏场外早已停了不少车子。走进戏场,平时空无一人的戏场已经万象更新:台上铺上了地毯,放上了桌椅,拉上了幕布;台下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说笑的、叫卖的,热闹极了!场子旁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摊。“咚咚咚……”锣鼓敲响了,人们像听到命令似的,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喧闹声也知趣的小了许多。幕布缓缓拉开了,几个穿着古装的演员甩着长长的水袖,在台上有声有色地舞动。一会儿又出来一个黑头发的叔叔,他肩上扛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糖果。要分糖果了,我们都在台前挤来挤去。叔叔把糖果从袋子里取了出来,向四面八方撒去,天空马上下起糖果雨。我踮着脚,伸着手,叫:“这边,这边……”叔叔听到了,把几颗五颜六色的糖扔向我。
戏演的很热闹。小旦在悠扬的二胡声中扭着动着婀娜的姿态出场了,他那如哭如泣的演唱不时地引来了台下的一片叹息,有时还会赢得几把眼泪;武生在“呯呯呯”的鼓掌声中连翻了十几个筋斗,博得一阵阵喝彩;丑角那可笑的打扮和滑稽的动作引起了观众的哄堂大笑。小孩子看戏享口福,年轻人看戏起热闹,或许只有老人才看得懂戏。正如台上的那幅对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臣父子均是梨园弟子;哭装哭,笑装笑,打装打,闹装闹,哭笑打闹上下一片热闹。”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做客。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
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后来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戏曲表演了。只有有时候,偶尔可以在电视里面看见一点,听他们咿咿呀呀的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