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hòu dé
1.犹大德。 2.深厚的恩德。 3.谓施以厚泽。 4.谓深深地感激。
关于厚德的作文
从小到大,一直对水有种特殊的情感。澹澹之水,阡陌交错,所到之处,皆是旖旎风景。掬一捧清水,涤荡不染纤尘的心灵;惊涛拍岸,奔腾出灵魂的刚毅与雄健。爱水,独爱水之品性,不争,禅静,在无为中酝酿的深沉大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曾游历过天星桥,天星桥的水应是依石而生,却又不束缚于石。它潺潺流动千年,孕育出多少峭壁边的花开花落。只是一瞬的邂逅,却奈何心有震慑。
水从冒水潭喷射而出,四散飞溅入石滩,如同白色的珍珠倏地倾泻而下。这是它初始的撼动,那流觞曲水,占尽风流。然而,瞬间的喷薄欲出,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它撞击岩石,翻起微小的浪花,叩击潺潺的清响。然后,轻掠过伫立的磐石脚边,一湾静水,百转千回。
偶尔的细浪跌宕,在岩石并立间的栈道,有的湍急而过,有的夺路而走,有的击石而起,敏捷跃动,重又汇聚。潭底的青苔,蓬勃出的绿意,在水的清盈中,仿佛也顾盼生辉。
我小心翼翼地攀爬早已湿润的岩石,剥开石底间杂乱的石沙,不经意间竟看到一朵小花摇曳生姿,不觉诧异。水流在归静后悄然拍打着这朵卑微的花,也许只需细 小的碧浪就足以吞没它。但是每一次水的洒落,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地恰到好处。它舞之蹈之,越过突兀的石梁,飞珠迸玉般的水珠,溅落在弱不禁风的花瓣上,褪 去,留下滚动在叶片上的晶莹的露珠。这花虽然无法达到傲视群雄的境界,却也开得饱胀,那醇浓欲醉的红经水的冲刷,更显妖娆。
水无常形,却有常情。它固然美,却从不以此自矜。水性柔顺,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它的无为而治,正是上善之人所必须效法的。
要不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机缘,让我看到了这水的一泻千里,让我看到这花的昂首怒放,我一定不知道,天星桥中,竟有这样一段美丽的童话。
归根日静,是谓复命
任何事物都只有在绝对静止的情态下才会铸就永恒。我想,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轻斜杯口,让水无顾忌地从瓶底均匀流出,细小的白色水柱,蒙蒙的热气氤氲成恬淡的仙姿神态。在碰击杯底的一瞬却又扬起,撞在杯壁,在激起无数水珠后,重 又翻折回来,依附着杯壁,跳跃出杯口,跌落时,整个杯中仿若“笑语朗朗”。如此循环往复,上扬、飞旋、撞击、下落……当最后一丝波澜平息的时候,杯中,除 了微微泛起的涟漪,再没有了不安的躁动。
这水,随杯赋形,依壁而变,曲尽其态。最终的结局是静好如初。我笑笑,舀起一小勺略带香气的 白糖,置于杯中,那白色的粉末在触水的瞬间四散开来,迅疾下落。原本的一杯晶莹,顿时浑浊。我将目光收近了些,透过玻璃杯,仍是可以看到那些在杯中局促不 安、飞速盘旋的碎粒,轻舞出溶化前最后的芬芳。
我拿起小勺,轻轻地顺时针搅拌,就像在完成着神圣的蜕变,每一举都不敢妄然。等待时,我偷偷地觑了一眼杯中水的颜色,从原先的白至愈来愈净,直至透明。我停止搅拌,只想让它在完全溶解后静静地沉淀,让那沁人心脾的甜不留余力地渗透到每个角落。
品一口,唇齿留香,淡淡的甜意,舒展心房。当那清香静静地浸润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时,心灵不由自主地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不知不觉地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全部的身心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水,只有在静止中方可溶其物,净其神,内敛含藏。
也许,就是应了那句话:“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水是至柔至刚之物,来去自如,滋养万物。亦同佛家说“缘起缘灭”,总不强求万物羁留,动则氤氳有致、风生云起,静则沉淀内敛,坚硬如石却又内秀如竹。
上善若水。
独居大山,为保安全二十年。逢车敬礼,日日独行四十里。让我们向这位高尚的灵魂予以最高的敬礼。
的确,有些人在我们凡人眼里显得很平庸,但是他们高尚的品格,却日日夜夜的支撑着我们这个世界,世界因他们而骄傲,他们理应得到大山深处列车的赞礼,君子以厚德载物!
或许我们曾经彷徨,或许我们曾经困惑,但是先贤们高尚的灵魂宛如灯塔一般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孔子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三达德”.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博爱”.庄子云:“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价值”.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胜利”.
我中华泱泱五千年,能人奇士数不胜数,或许有很多能工巧技早已失传,或许有很多珍宝文物也已流失。但是先贤们的精神却从未就此断绝。老计正是继承了我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以君子的厚德承载了这巍巍大山,以及这巍巍大山上的每一条铁路。
这又让我想起了白芳礼老人。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够安心上学,白方礼老人凭着一辆脚踏车,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大爱无疆,厚德载物。
文化是需要积淀的,中华的摇篮中已走出了无数条铮铮铁骨。他们中很多很多都未尝轰轰烈烈过。但是他们却将自己的高尚德行贯彻始终,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平凡之中显高贵,持久之中见博大。
在中国,又有多少如同老计一般的具有厚德的灵魂在默默地付出?雷锋传人郭明义、康巴铁汉才哇、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他们是整个中华的脊梁,他们的厚德必将承载整个世界。
向那些英雄们敬礼!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在北京精神里,厚德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是没有了德,人怎么能爱国,怎么能包容?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厚德。
亲切地唤一声“爷爷好或叔叔好”。别人会觉得你很懂事;看见地上有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给老奶奶让座,这些小事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德”其实没那么难做到。品德是一个人的关键,我们小学课中也有品德这一课,所以,我要做一个厚德的北京人。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那天很冷很冷,我从南口回上坐公交车回家,窗外一片雪,银装素裹,满眼一片。我坐在座位上看景色,突然,好些人都涌到了车上来,我看见一个提着大包的奶奶被一些年轻人挤到了后面,上来时已经没有座位了,她慢慢被人挤到了我的座位旁边,她的神情很失落。我看了很生气,我觉得她是装出来的,她是不是想让人给她让座位呢,我若无其事的继续看窗外的风景。又过了好一会儿,我听到报站的声音,知道我要到站了。便提前站了起来,这才注意到身旁的老奶奶,她的脸色很苍白,看起来是很冷的样子,她见到我站起来,以为我要给她让座,就操着浓浓的外地口音急忙说到:“谢谢你呀,小伙子,看来我朋友说得没错,北京人啊,就是有品德,谢谢你啦。”我本想说这站我要下车了,但是听完了她说的话,刚到嘴边的话就咽了回去,非常愧疚,只好说了声不用谢就急匆匆的下车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着刚才所发生的事,越想心里越觉得不是滋味,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做一个厚德的北京人!
从此以后我在生活当中一直很道德。让我们一起做厚德的北京人吧!
北京海淀区海淀实验二小六年级:130130130130130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体现了北京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这是北京和北京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时时处处体现在北京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记得前不久的一天,天空阴阴沉沉,风卷着黄沙肆无忌惮地刮着。由于下午得去参加一个考试,我非常不情愿地和妈妈一起走出了家门。来到公交车站,这里已经挤满了人,可公交车迟迟不见踪影。风越来越大,还飘起了雪花。这时,我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孩子,不停地张望着,面露焦急。我想:是不是孩子病了?车站的人越来越多,可公交车还没有来得迹象。一辆出租车缓缓驶来,好多人都在向出租车招手,想尽快离开着狂风和雨雪。出租车停下了,那名妇女赶紧和旁边一起招呼出租车的人说:我孩子病了,能不能让我们先走,抓紧去医院。大家都纷纷说,你们先走,你们先走。这时,远处气喘吁吁跑来一个老外,喊着:我要去参加个谈判,马上就要迟到了!那名妇女看了看周围的人,商量地说道:要不,让老外先走?旁边的人说:那就外国人先坐吧,我们帮你再拦一辆出租车。经过再三推让,那名妇女和大家把外国人劝让了出租车。那位外国人用磕磕巴巴的中国话,感激地说:“谢谢,谢谢!北京人真好,北京真美!”出租车走远后,大家都主动帮着那名妇女拦出租车,有的还走到马路对面拦车。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不一会儿,那名妇女带着她的孩子就上了出租车。
这种主动帮助外国人、主动帮助别人的场景,让我久久感动。我也要象他们一样,时时刻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把“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五年级:林泉
我们是炎黄子孙,秉承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任重而道远。我们传承古仁人的志誓,只为中华的文明。我们的文圣,一代师表,孔子重学。而学,最重要的是德。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无德比无才跟更可怕。就像二战时期的毒气战,那是聪明的人类发明的。人类是多么的有才,但那些毒气害死的都是人类。现在一些发达的汽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就因为聪明的有才的人类自以为有保险,出了事有保险担着。呵,在才的后面掩盖着是那磨灭的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修身。使自己变得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仁人。
为人为事三思而后行。90后的我们在成年人,老年人眼中是任性的,是放纵的。我们也因为我们的放纵,我们的任性做过不少后悔的事。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也许一是的冲动自己会高兴点,但事情过后往往伴随的是后悔,是后悔莫及!
笃行,是要求学子们学有所用。如果只是空洞的学习课本知识,而不去亲身实践,那我们学的只是死知识。那是一种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知识。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谈何治天下。天下之大,良才何多,真正能治理天下,真正能修身之后治国平天下能有几人。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点。古今成大事者,若不是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若能做齐几项,人的一辈子,也不枉过。而人生之路上的伴随必为厚德慎思笃行。
一进清华大学校门,映入眼帘的不光有它的秀美风光,还有八个大字,也就是他们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句校训是根据《周易》一书中的一句话改编而成的,这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寥寥几字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做人的准则,以精炼的话语教人从善,字字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圣贤、先哲、伟人无一不是宅心仁厚。老子、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们拥有了高尚的德行;虞舜之所以能感天动地,是因为他以仁孝做人;诺贝尔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有一种不分国际、不分种族的博大爱心;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他有一种大舍大得的美好精神。
道德,是大自然运的一种法则,人类之间也有相处的道,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在大自然,是道德的范畴。
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有没有为这个家庭增添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就连自己本分的事“学习”都不是自觉自愿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生活在这么美好的世界里呢?真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为什么我们学习学不进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平时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其实只要德行不好,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你拥有一个健全的大脑,,你把它用在学习上、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那才叫真正的德行;如果你处处为自己着想,那你白要了那一个健全的大脑纯属在浪费,不仅是自身的道德缺失,还危害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实在是太可耻了!
我们如果能做到“至虚极,守静笃”的话,就会做到厚德载物。“至虚极,守静笃”的意思是竭力使自己心无杂念,
保持清净,只要保持清净并拥有博爱之心便可做到厚德载物。《指导老师:魏代英)
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博学,意为广泛地学习。笃行,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内在联系。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人文知识及与科学文化知识;“笃”意指忠实,专注,一心一意。“笃行”,意指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最近,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个人、民族或国家如果想要强大自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应当增厚美德要做到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无所不能承载。
自强不息体现的是一种刚健、豪迈、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觉醒史和优秀儿女奋斗不息的抗争史。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从不低头,无数的前辈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命运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奋勇抗争,探索前行,写着自强不息精神的壮丽篇章;甘肃人民为了战胜地震带给他们的灾难,强忍悲痛擦干泪水挺起坚实的脊梁克服种种困难,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为了维护钓鱼岛的主权,保护领土完整,科学工作者夜以继日研究,研发先进的武器,巩固我们的国防,人民解放军顽强训练,苦练杀敌本领,做好拒敌准备......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理念是我们的先人身体力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出来的文化精髓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宽厚包容,谦逊礼让,急公好义,守望相助等。我是一名小学生要以先贤仁人为榜样,学习孔融让梨的品德,司马光砸缸的精神,王羲之习字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礼”字当先以“理”服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维往开来的精神力量之源,不仅古代社会需要而且当代的今天仍然需要。虽然现在我们还很小但是我们应该传承和赓续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奋力践行吧。
今天,我的妹妹来我家.妹妹听说,我在厚德路小学读书.就要我带她去参观,参观.
第二天的早晨,我们一大早起来,吃完早饭.就来到我的学校.我们先来到学校门口.学校门口有一座棂星门,是用白色大理石做的,很壮观!再往前走,就是状元桥,听说只有中了状元的人才能走过这座桥呢!上了阶梯,我们来到了文庙广场.文庙里有许许多多的古代东西,比如:花娇等等.
沿着斜坡望右走,可以看见一座大门.大门上面写着"厚德路小学"四个金色大字.进了校园,一个用红色大理石做的石碑就展现在眼前,上面写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厚德博学."绕过石碑就来到了宽阔的大操场,大操场的边上有许多松树,不管冬天多么冷,夏天多么炎热,松树依然要守卫着校园.
穿过两个之间的巷子,可以看见四.五年级的教室和办公室.走进四,五年级的教室里,可以看见他们的桌子摆得整整齐齐,窗户抹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参观完了我的学校,回到家里.妹妹说:"姐姐你们的学校真美丽,我长大了也想到你的学校来读书,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我心里美滋滋的说.
我喜欢厚德路小学--那美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