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gǔ qín
我国很古就有的一种弦乐器,用梧桐等木料做成,有五根弦,后来增加为七根,沿用到现代。也叫七弦琴。
关于古琴的作文
凡是学古琴的人都知道《明君》这首古琴曲。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来历,下面我就说说它的来历。
此曲原名《昭君》但不指王昭君。西晋的皇帝有个叫司马昭的。当时为避他的名讳,就把“昭”字改为“明”字。这还有一层意思“贤明的君主”。这里还要说到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有个奇异之人,白天抱着古琴在街上走,后面跟了一大群小孩,可是到了黄昏,那个人就不见了。连小孩都不知他的行踪。恰巧一天,汉武帝微服出巡,遇见了这个人,于是就召他进宫。他进宫后,跪在地上不说话,汉武帝就让他弹琴。他就弹了一首《明君》。他在弹奏时,宫里跑来一大群鹿。一首《明君》弹罢,一头鹿就把琴给衔跑了。这就是“一鹿衔琴,跨之而去”的典故。就这样,一曲《明君》不胫而走。
以上为古琴曲《明君》的题解,供各位琴友参考。
初三:广陵散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晚秋的夜,凉如水。天上的银河清幽冷寂。一声声古韵琴调,荡漾着缥缈的烟雾。
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激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的婉转,“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雄壮……震荡着那罗帐昏烛下的清秀面颊上,停留千年的清泪。
当花瓣如旋转飞舞的雨蝶纷纷飘在冷寂的庭院,她在悠扬的琴声而为止的旋律里,望着最后一片带着雨珠的蝶儿轻悠悠地飘落,那颗玻璃般的心,凉了,像秋夜的空气一样。她用那纤纤玉手拾起这逝去的蝶体,怜爱地望着这美丽的遗体,她将它偷偷夹在她父皇的书卷里,希望父皇有一天能见到它,能明白深宫里女儿的用意,她将她失落的泪,幽怨的琴声,如玻璃般剔透脆弱的心,一齐倾吐。她眼角中闪着泪花,那是希望,那是喜悦。
然而,那蝶儿却一去不返,在那声声古韵琴调里,在页页古韵的书卷里,无声无息地,默默地,掩埋在千年的寂寞里……
辗转千年,在声声古韵里,那缥缈的烟雾里,氤氲的泪花里,分明有一道,划过天空的,七彩泪痕……
一份诚信的温暖,一丝迷惘的无奈,一阙心灵契约的高歌;一缕诚信的希望,一条紫陌的忧伤,一本悄然散落的乐章……
——题记
灯火阑珊处,徘徊在绚丽的霓虹灯下,彷徨;在漫漫人生里,不知不觉中,是否丢弃诚信尘封的霓裳。虽然对未来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但是亦残留着一丝迷惘。不得不让我开始怀疑,诚信是否已经残殇。这世间纷扰的最大悲伤,莫过于——诚信的消失。直到,我路过那条异常寂静的紫陌,琴声,潇潇……
恍惚中,听到一起异常寂寥的琴声。一位年迈的老人家,穿着破旧的衣裳,端坐在一张毛巾被上,他那饱经沧桑的双手,微微颤抖着,反复弹奏着一首令人感伤的曲子。缕缕白发婆娑与眼角深深的皱纹填满我迷离的心,使我不由自主地把身上的零钱递给他。老人家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透露着慈祥,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一位穿着整洁的年轻人,轻闭着双眼,靠在墙角入微地倾听着,仿佛在欣赏一曲极其悠扬的名曲。他漫步走到老人面前,放下十元钱,轻声离开了。在他转身的那一霎,钱包毫无声音地掉落在老人身边。老人轻轻将其拾起,双手撑着一旁的椅子,艰难地慢慢站起,颤抖着把钱包递给他,露出一个耐人寻味地微笑:“小伙子,你的钱包……”他回过头,愣了愣,双手从裤袋抽出,轻轻接过钱包柔声说道:“谢谢您,老人家!”
那一幕,仿佛定格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我凝望着湛静的天空,寻思着那抹微笑蕴藏的含义。墙头倩影,一只鸟儿轻跃飞过的弧线,让我顿时恍然大悟,那微笑的深沉含义便是——诚信。
虽然,在融洽的生活中,人们一口一个诚信,可是,又有谁真正做到了呢?
在德国,一位成绩优秀的留学生因在公交车上逃票,被抓过三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公司人员告诉他:“我们查过你的信用记录,你有三次逃票经历,不管是否优秀,我们都不会聘请失信的人!”这则故事便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没有诚信,可能连在一个城市立足的资格都没有。
想起公共汽车上人们千方百计逃票的场景,想起路旁被人用假钞欺骗的老人……我不由得悄然落泪,难道人们想带着伪笑的面具生活么?我真想叩问那些违背心灵契约的人们,如此这般,还有何颜面面对群众?如若世间没有诚信,怎敌这漫漫人生?又谈何富强国家,又何来文明社会?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虽然“诚信”并不是第一,但却是人与人关系之间最为基础纽带,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美好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当一个人渐渐成长,就意味着他要独自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世间的是是非非,面对道德艰难的抉择。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面临诱惑时,哪怕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成绩还是金钱,选择诚信,一生无悔!
人生就像夜间行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有时不得不丢弃一些行囊,往往在这些时候,人们会选择丢弃诚信。没有了诚信这个包袱,就没有了做人的根基。
白云是蓝天的温暖依赖,翅膀是天使的徜徉光圈,而诚信,则是人们千金不换的无价之宝。它引导着我们无畏前行,驱使着我们迎难而上,报以我们鼓励的声声呐喊,伴随着我们去翻阅、领略,人生中每一条充满阳光和挫折的大道。
我的思绪随着坠落下来丝丝雨雾,飘向远方。不禁回想起那根根波动的琴弦,那一条寂静的紫陌,温暖荡漾在我的心中。在这个绚烂秋日,聆听琴声的我,找到了存于世间的,那一份极其宝贵的诚信。
诚信,是静静地流淌的漫天星河中,最闪耀的一颗星星,它将会带着耀眼的光芒,高高嵌在天空上。那声声琴声渐渐织上天空,化为一颗晨星,在几点星光中舞蹈。如梦似幻……
过惯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生活,有时也向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高尚与优雅。近读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首写琴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种绕口令似的通俗易懂的小诗,读来觉得很有意趣。两层假设,两处质疑,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只有主观和客观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演奏出和谐与共鸣。
幽幽古琴,蕴含着高深而玄奥的哲理。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巧合。清音妙曲就在丝丝琴弦与轻盈的指尖之间。一切看似偶然的东西,往往背后有其必然。《诗经》古风“关雎”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静娇美的少女,正是小伙内心的追求。关关雎鸠,水中采荇,环境的烘托,应是外在的条件;“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神圣的爱情。虽然人们对诗句理解多有不同,但“琴瑟”就像留在了人们心中的一粒种子开花结果,代代传承。
一曲“高山流水”,不仅体现了俞伯牙鼓琴的高超技艺,也反映出钟子期“知音”的绝妙与难得。“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一个人心中无形的音,却化成了另一个人心中有形的像,音与像,像与音,交互融合。琴音琴心,弹者听者,丝丝入扣,心有灵犀,也难怪钟子期去后,俞伯牙在其坟前失声痛哭,毁琴立誓,永不再弹。我们在为伯牙高超技艺毁于一旦而惋惜的同时,也深深地为子期这样的“知音”难求而万分感动。千里马怎能少了伯乐,没有伯乐的千里马只能是忍气吞声。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为求一知己为满足。古琴幽幽,似乎从未停止过对真情的诉说。
西汉文人、大才子司马相如家里很穷,为养活自己,曾寄居在四川临邛一个朋友家里,在朋友的引荐下结识了当地巨富卓文孙,并爱上了他的女儿卓文君。一曲《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打动了才貌双全新寡在家的卓文君的芳心,夜亡奔相如,演绎出历史上一幕千古传唱的爱情佳话,留下了“文君当炉”的经典美谈。幽幽古琴讲述了一个未遇才子对绝佳美人的爱慕与思恋,也成全了一对伉俪不知是多少年才修得的美好姻缘。百年夫妻,琴瑟和鸣,是人们对伟大爱情的共同祝愿。
幽幽古琴,弹出了千古知音,赢得了伟大的爱情,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幽幽的琴韵中,竟有对牛而弹的影子。据说从前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才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听着乐曲慢慢走动起来。现在这一故事成了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意在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也用以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一般是指和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但仔细想来,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现代农业以及胎教都多少有这方面的作用。如此看来,讽刺和讥笑只是暂时的,科学的发展才能真正证明谁最后才是可笑的。
关于古琴幽韵,三国时期有不少传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其中非常有情趣的一则。据说周瑜风姿俊雅,精于音律。每有宴饮,陪侍抚琴的歌女为了能让周瑜看自己一眼,就时常故意弹错。周瑜总能从很细微的地方听出一音半符的差错,令人叫绝。有一次,周瑜与孙策饮酒,让歌女演奏一曲《广陵散》。酒至酣处,周瑜畅论广陵散之好,说其初极为平和悠扬,犹如月照空山,风过花溪一般恬淡;突然如平地起一股激越之气,金戈铁马之音交响不绝,直达心际深处;到尾处余叹无穷,大有义愤填膺、豪情满怀之意。那歌伎闻妙论心生爱意,不觉手下一颤,错一音符,被周瑜当即发现指出,甚觉惭愧。如此精妙的古琴技艺,怎能不使其排在文人雅事的头一桩。
天下事多有遗憾,当诸葛亮弹琴退仲达时,一代风流的周瑜已经成了人间之鬼。诸葛亮的沉稳洒脱演绎了一出无与伦比的空城计。虽然司马懿也非等闲之辈,清音妙曲里绝然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弹者听者完全是斗智斗勇,悠扬的琴曲里风光无限。十面埋伏,腾腾杀气,高山流水,宁静安闲,哪一个才是高墙背后的真实?琴音琴心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世上的“知音”又多了一层理解和神秘。朋友是对手,对手也是朋友,谁如果离开了谁,不仅少了猫与鼠的关系,世界可能会变得一团和气。
说来说去,说古琴又怎能少了《广陵散》?又怎能少了哪位悲剧性人物嵇康嵇中散大夫。广陵散原名广陵止息,广陵是扬州的别名,散是一种操引乐曲。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据说它背后有一个凄婉悲壮的故事,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说,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是一名铸剑师,因为铸剑交期延误,被韩王所杀。聂政闻说韩王喜好音律,为报父仇,便上山学习琴艺十年,并将自已毁容。十年后,聂政身怀绝技入韩,以惊为天人之曲引得韩王入痴入醉,聂政趁机从琴腹中抽出短剑,将韩王刺死,自己也壮烈身亡。“剑胆琴心”常用来比喻一个人既有胆识,又有情趣。
嵇康是三国后期着名的文学家,与阮籍齐名,“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为人率性洒脱,孤傲刚直,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最终被人陷害处死。临行前,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遭到拒绝。但它向世人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而此时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罢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古琴幽幽,幽幽古琴。丝丝琴弦上跳动着爱情友情人情世情,悠扬的琴声里蕴含着思慕欣赏遗憾杀机和仇恨。谁会想到,古木丝线书写的历史,也是如此这般的撕心裂肺而又缠绵纯真。广陵散真的绝了吗?不会,永久的不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最强音。如今,改革开放的时代,让我们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这台琴键上,演奏更加精妙绝伦!
女子如花,也憧憬着那些如茉莉般清纯灵动的女子。在散着淡淡茶香的闺房中,放上一架琴,由那茉莉般的女子上前轻轻抚着,即便是没有羞花的容貌,那种女子,也是动人的吧。
女子与琴,确如池中的莲花与水。清雅并高贵着,没有一丝做作和艳俗,宛如出水芙蓉般的容貌和雅致。
从古至今,有多少多愁善感的女子望月抚琴,有多少不甘宫中寂寞的嫔妃操琴落泪,唯有琴音才使得她们得以释放。可自古,又有多少帝王能听得懂那凄清哀伤的乐曲呢?
如今,见到古时令许多女子动容的琴,虽也有些遐想,却迟迟不敢上前去轻抚纤细的琴弦,好像在它们的身上,找得到当年女子的泣诉和悲伤。可琴终究不是什么寄托之物,对琴倾诉一切,它只会倾听,不会抚慰,到头来,也只是白白的让自己落泪。
女子恋琴,琴亦离不开那些多愁善感的姑娘,所以,中国的民乐才能让如此多的人为之动容,也许是因为世间曾有那么多美丽而哀伤的女子落泪抚琴吧……
高山流水的成语典故,千古传颂,知者甚众,令无数人唏嘘感慨。故事的背后,说出了世间知音难觅、友情弥足珍贵的道理。
相传,春秋时期,在晋国做大夫的琴师俞伯牙回乡探亲途经汉水,泊舟上岸,遇见从山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愈伯牙坐于石上鼓琴抒怀时,见钟子期放下柴担,站在那里凝神静息,听得十分投入,伯牙琴技高超精妙,心事赋琴,在琴中奏出自己的志向。伯牙抚琴志在高山,子期脱口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抚琴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赞叹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赶忙起身施礼,和子期结拜为只弟,引为知己。这一晚,恰是中秋月圆。依依惜别时,他俩约定来年中秋再次相见。未承想,到了第二年,钟子期染疾而亡。伯牙不见故友,心中悲切,摔琴断弦于子期墓前,以谢知音,终生不再鼓琴。知音一去,琴有谁听?痛哉!
"一片弹琴石,千秋于客寻。牙期偶相遇,山水感知音。"高山涼水遇知音的典故,成为中华民族的桩千古韵事。
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人这一生,知己难求。虽然,谁都渴望获得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谁都希冀拥有可以生死相依的友情,然而,真正情缘相投,心灵相通的知音少之又少。所以,到头来只能发出"茫茫人海,知音是谁"的无奈吁叹和无处排遣的孤独怅惘了!
凡是学古琴的人都知道《湘江怨》这首古琴曲。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来历,下面我就说说它的来历。
大禹是古代的治水英雄。他常年工作,终于积劳成疾,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至于他死在哪里,已经没有证据可考证了。据说死在湖南湘江。也有人说他死在淮河一带。
他的两个妃子从江浙一带连哭带喊的到了湘江,最后跳江自尽。后人就从这个故事作了这首《湘江怨》。
以上是古琴曲《湘江怨》的题解,供各位琴友参考。
初三:广陵散
琴,棋,书,画中琴指古琴,它是“四艺之首”。今天,我们来谈谈古琴的制作。
一,选材。好的材料是古琴质量的关键。古琴有两大结构:琴面板,琴底板。面板大多用桐木制成,底板用梓木制成。其中,面板与底板的通音质要好。
二,做面板。不同样式的古琴做工也不同。先用模具在板材上画出古琴的平面几何图,然后用刨子等工具挖腹槽,把面板加工成弧形,然后在明火上稍加烘烤。
三,做底板。在底板挖两个传音孔,刻空轸池。
四,粘合底板与面板。用特胶把底板与面板粘起来,晾一天左右。
五,刮灰胎。用松楗油调配上瓦灰,鹿角霜后,均匀涂在古琴全身,晾个一周左右。然后用砂纸包上木头刮琴身。
六,再次刮灰胎。方法同前。在此,要说明一下:用灰胎料只涂前一次刮灰胎时露出琴板的部分。
七,安装附件。将轸子,承露,岳山,琴徽,冠角,龙龈,雁足安在制定位置。
八,上漆。用松楗油调配上大漆,鹿角霜后,涂抹在古琴全身,晾个一周左右。
九,上弦。将琴弦上在岳山上,再系到雁足上。
十,校音。用音哨或古琴的泛音校弦,按仲吕调(正调)定弦。
以上是古琴的制作过程,仅供参考。
初一:广陵散
古琴奏,风送铿铿,雨骤潮掀起。
涧古幽鸣嘶,啼莺悲茄泣。
山高水长淙淙语,飞瀑云霞敲乘泻。
形见舞袂,无影风弥。
空山鸟语无声听,飞鸢云际落野行。
弹指落花飞,萍踪侠影追,狂草疾书绝情壁。
前不见古人故城何所惜,后不见来者有情缘去陌沉寂。
为情者,琴心心入。
为缘者,倾心一世。
——永不败落的蔷薇
琴阁外细雨空蒙,我借此良景,拔弦奏曲。曲罢,掌声入耳,是他,手里的蔷薇花开的正绚烂,阳光映照下,花瓣上的水珠如琉璃般透亮。
他丰神俊朗,禁步走来,飘飘白衣映衬下,平添了些淡雅,唯一不和谐之处,便是流云袖口点点泥泞,想是为这朵花又爬了那垣墙。
“花总是会败的。”我冲他笑笑,说道。“我自有使它常在的法子,”他拿出腰间佩刀,“只是得借你心爱的琴匣。”说罢,他一刀一刀仔细刻画,一朵灵动的蔷薇花便盛放在镂空檀木琴匣上,他俊秀且棱角分明的脸上没有一丝抱怨,也没有显露出对战争的担忧,他该知晓了我的身份……
三年前,秦王诏书切峻,命我潜入楚营,与其里应外合,破齐楚合纵亲善之境况,解秦之困。前日我飞鸽传书与惠王,告其楚于三日后至黄河天险,此乃良机勿失。而今面前这如此真心待我的男子却令我动摇了。若我非秦国细作,他非楚国大将,秦楚不必相争该多好。但万事已成定局——一炷香之前,秦军烧了营中粮草,逼楚军就犯,将军命人将炊具一并砸了,誓与秦决一死战,试想身后是涛涛黄河水,眼前是豺狼般的秦军,就算我军将士英猛,以一当十,也无必胜之念……
又是这样的明月夜,三年的沙场磨历让这个男子多了几分稳重,月光洒在他的甲胄上,稍异于三年前那般闪亮,而现在脚下这万里黄沙也不似三年前那般水草丰美。
我含泪催他上马,“将军英武雄才,必能大胜敌军,定国安邦,我与着瑶琴同待将军凯旋,再秦天簌……”他拂了拂我的脸和手中紧抱的石琴,转身一跃跨上红鬃烈马,飞驰而去,热泪洒在枯萎的江柳和白杨。“将军若有不测,我定不苟活……。”
不久,秦军破了营门,我拔下发髻上的花簪,刺入胸口,鲜红的血液顺着纤衣的文络流下,滴在镌刻的小花上,眼前漆黑,倒在案上……
待我睁开眼,明月半墙,原来是场梦,桌上还有未写完的作文,还有那把古琴,如梦中那般,我将琴反过来,左上角刻了两行小字:“万簌萧萧,山虚水深。此生须臾,愿待来生。”琴匣上那永不败落的蔷薇花依旧盛放着。
我轻拂琴,窗外灯火阑珊,我潸然泪下……
古琴,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着浓重而辉的一笔,弹奏古琴,说难就难,说简单就简单,但是得取决于弹奏者的意志与领悟。下面,我说几个弹奏要领。一:坐姿要准确,如果坐姿不准确,会影响弹奏。二:指法手型要正确,手型不正确的话,一个是弹出来的音质不好,另外,弹久了会产生一种误导式的指法手型,想矫正的话,肯定要大费功。还有就是:长期听不准的音会对听力造成影响。三是扩音,扩音一定要好,扩音不好即使价格再贵的古琴也不管用。在古琴指法里面,有几个要领我还要强调一下。一是撮,撮分为小撮与大撮,在弹奏时要注意:不要用手指提弦,尤其是在大撮中更要注意。而且不能向后倾斜,更不能向前弓指,应该保持适中的脚步。要切记:手指之间间隔只能是二根弦,不可多,不可少。二是轮指,轮指就是用右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敲击一根弦上的同一个点,这个指法要注意的是:只能敲击同一个点,不是敲击三个点。三是滚拂,滚拂力求手型是一种固定造型,不得皮软,皮软了音质就不好听了。“滚至六弦,拂至一弦”。是一定要强记的。而且,滚拂不能间断,要不断练习,使得它无间无隙。(未完待续)
初一:平沙落雁
几年前,我还小,一次妈妈带我去接姐姐,姐姐在那里学古琴,从那时候起,我就喜欢上了古琴。一直让妈妈帮我报名,可是妈妈就是不肯帮我报名,终于机会来了,奶奶从老家来了,我求奶奶帮我给妈妈说说,妈妈终于答应了。其实我刚去时很兴奋,没想到练古琴也有秘诀,古琴的基本方法,我真的觉得很难,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都要掌握清楚,不能有半点差错。
刚开始练的时候,我有高兴有发愁。高兴的是;终于可以学古琴了,发愁的是;我要是学不好怎么办。果然,我的不自信心情,导致我怎么也学不好老师教的方法。回家以后,姐姐看我一脸丧气,想安稳我,可是,又不知道从哪说起,就在这时候,我问姐姐,是不是我很没用,连最基本是方法都学不会。姐姐说:“不,你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有用心学,你知道吗,我刚开始学,我也是你这种心情,也怕学不好,可是同学鼓励我,让我有了坚定的意志可以继续学下去,所以,我才会弹的很好。”我听了姐姐的话,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的心中再也没有什么顾虑。
第二天,老师在讲新课前,又讲了昨天的基本方法,我都学回了,老师说:“劈是大拇指向里拨弦,一般又都是在用托以后再劈,比如劈七弦的时候……等,”还有打和摘。大圆。撮。轮。半轮。拨。刺。刺伏。剔托。历。抹。打摘。等。就这样,我怀着自信心,学完古琴,我觉得古琴很有意思,也很好学,我希望同学们想学古琴的,可以来找我,我帮你们推荐吧!
山西省运城地区平陆县实验小学四年级:赵洋艺
快餐文化的产物,那么能代表中国五千年悠悠文化的恐怕只有俞伯牙、钟子期的古琴了。细听古琴琴弦拨动的声音,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立刻占据你的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心灵在接受一次洗礼。
几乎可以这么说:古琴身上所寄托的,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们不尽的古典文化。这种文化积淀,也决定了古琴的高雅。漫游于古琴的乐声中,你就仿佛听到了杏坛下孔子的声音、西关边老子的争辩、长江畔孙武的怒吼和咸阳内韩非的发号施令。一切如歌,却离不开古琴的伴奏。中国古文化就是在古琴的伴奏声中,一波三折地把歌唱到现在的。
可是现在,这伴奏的歌声都听不到了。中国古文化的歌声已经同古琴的伴奏一起被掩埋在如潮水般涌来的其他各色音乐中了。说唱、摇滚、嘻哈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听觉领域,古琴那点微弱的声音已被淹没在遮天蔽日的外来音乐声中了。
我选择留在回忆里继续与古文化的歌和古琴的伴奏共游。我也不时如范仲淹一样无奈地说一声“微斯人,吾谁与归?”可惜无人理睬。当耳机里古琴的声音被外面的音乐掩盖时,我会回到自己一手构造的古文化净土,回到古代的时光听古文化给我唱歌。当潮水般的讥讽、嘲笑扑面而来时,我也只得假借尼采的“走自己的路,别管他人说什么”聊以自慰。有个乡土作家说回忆有毒,事实也大概是如此吧——一个只能听古文化唱歌的我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最后的古琴,已经无力再为世人唱歌——它想唱,但被现实打得遍体鳞伤。也许古文化的歌已经随风而逝?亦或它已被大江东去的浪淘出了主流?还是它如即将西下的夕阳——最终只能将带血的美丽的余晖轻轻洒在地上,然后坠入深沉的黑暗?
我不知道。但这支歌永远响在我的心中不会消逝,因为我同高傲的它一样,永不屈从于大流。
最后的古琴,愿你还有机会重把自己的声音播种到世上,让它再次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