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guān/guàn diǎn
①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生物学~丨纯技术~。②专指政治观点:没有正确的立场,就不会有正确的~。
关于观点的作文
一个灵魂深处的问题,一个千思百未能脱口而出的结论!
每个人都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这是他对世界的所知而产生的观点,不同的观点成就不同的意义,也出现了不同的味道,他的主调是离不开事物,就像不能将盐放在够不到的地方,让它食之无味——弃之!
但对于观点的正确认识我认为要将其处于“正义与安全”,正义你会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安全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措施,不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处于一个完美角度让能伤害你的箭永远只能是在你的前方。排斥,永远在敌对观念中的不合,但至少这只是少数人,即便坚持的是真理也不会掀起太大的波浪来将其推到在地形成观点反驳。
听到才会知道,理解,这是观点传达!
有时只是面对相同的事物,出现了不同的解释才会有了独到的观点:当你成功让人有所理解,非师即长;颠覆思绪也让人同意,奇怪之才;不能接受到产生厌态,疯子,神经病或你所无动于衷心中产生抵触便不去理会的一种别称而已。
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都处于“正义与安全”的位置,害怕面对失败,他无论任何事物都只遵循规定好的一面,认为这并不是坏的,思想固地深根不会有所改变,不过比契·诃夫先生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那位先生好些,他不会有太多反对者,至少除我们班外没有,也许有过那只是以前和以后延续而已,我们没有分清好与坏是如何开始的,时间只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慢慢体会然后去解释这是好还是坏,这只能表达我现在的观点而已。
也许我的观点是肤浅的,因为无法让人理解只能独自品尝,感受和娱乐……。
一块色卓朴素的布披在茶桌上,而上面却摆着两盘截然不同的水果。其中一个花盘子里装的是晶莹剔透,惹人喜爱的葡萄。在灯光的照耀下,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又像一块深紫色的绸缎;似乎也能看见那层薄皮下的水灵灵的果肉,犹如一个碗口大的雪莲,洁净而高尚。然而另一个盘中,则是身着红衣的小柿子,看似一块红艳的宝石,在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泽,又似一朵红玫瑰,热烈而深沉。有的人说葡萄虽然颜色没有柿子的亮艳,但是却有着柿子不能有的甘甜,就像和风一样,直蹦你的心田;也有的人说葡萄不及柿子,因为她就像一团火,燃起了人们身心中的愿望之火;更有的人说葡萄和柿子一样好,因为他们都无私奉献,都给予了别人自己最美好的东西。
为何两盘普通的水果却带来了让三个不一样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所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
当一个人到新的集体的时,其他人对这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是挖苦,有的人是赞美,也有的人是既认为它有缺点又有优点。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不同的思想,因此,要想让所有的人都同意你,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优点在别人眼中或许是个缺点。我们不能死死的盯着一个思想,然而其他的都是错的;若只固定一个思想,那这个世界,将会失去一丝光彩。
因此,我们就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别人对你的评价与看法。
一个无聊的下午,我打开电脑,电脑桌面上一个文档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文档里有一篇读后感,这看上去很平常。但是这篇读后感是妈妈写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周日的晚上,我看完了一本课外书,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就拿到电脑前给妈妈看,可妈妈却无所谓地说,“小孩子看的书,干什么要给我看?先放那边吧。”我原以为妈妈不会看这本书,可没想到的是,妈妈不仅看了这本书,还站在我的角度分析了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名为《流浪的暑假》:书中的主人公是四个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通过四个孩子在暑假期间的故事以及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暑假补课的态度和方式而展开的故事。好学生梁静慧是个又乖又听话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但她的暑假只有按父母的意愿和安排上课、做作业,而学小提琴成了休息。另一个活泼、热情奔放的女孩安如玉闯进了梁静慧的世界,梁静慧也在受她的影响慢慢地改变。同样也是好学生的高翔飞,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但另一个桀骜不驯、成绩超群的男生森林,却不像高翔飞、梁静慧那么安分守己,他发誓这个暑假他一定不会上补习班,要干出一番大事。而高翔飞因为嫉妒森林,却因打听不出森林要干的那件大事,便写了张寻人启事来打探消息。到最后,森林真的失踪了,(他去捡垃圾流浪了)梁静慧、安如玉、高翔飞便一起去寻找森林。最终,他们都经历了能让自己成长的事,体会到了在假期里什么事是有意义的,他们也体会到了成长的滋味。而故事的主人公森林通过一个假期的流浪知道了大人们挣钱不易的道理,从而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
这些故事情节在我们小孩子的眼中顶多就是告诉我们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要懂事。而妈妈却站在她的角度重新品读了这个故事:“虽然这是一本少儿读物,但通过这本书,我女儿在给我打预防针了,意思是暑期将至,不要给她太多的任务和压力。让她自己去安排暑假生活。这点我会考虑并会尽量满足她的愿望。”
此刻我的心中涌现出了一种莫名的感觉,妈妈实际上是是能够站在我们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只是我们不善于去发现,往往还会误会他们,由此我们真应该好好反省反省。大人们能站在我们的角度看事情,那我们怎么就不能多多替他们着想呢?
初二:冰系恶魔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听过“门当户对”的观念。现在人们对这个观念比以前淡了,可是还有很多人还看重这种观点。那“门当户对”重要吗?婚姻需要门当户对吗?下面我要说自己的观点。
门当户对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观点,这个观点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意思是指两个人谈对象,家庭背景,家庭条件,社会地位都相差不多,这样两个人的感情才能长远。比如你是一个很好的姑娘,又漂亮又聪明,家庭条件也不错,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你的对象也应该是长得很帅,聪明,家庭条件也好的人,按自己的标准选对象。对于这方面,我完全同意。因为刚开始两个人因为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在后来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我们可能因为学历和阅历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两个人不“门当户对”会难免发生冲突。可以说,“门当户对”是长久婚姻的基础。
但感情是很难预料的事。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不管他家庭条件是否符合你家人的标准,他与你是否门当户对,你早已抛到脑后。当谈恋爱的时候,谁能控制自己呢?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也看重“门当户对”这观点。父母希望我们过踏实的生活,门当户对对将来的夫妻生活会有所保证。父母永远都在为我们操心。因此很多美好的爱情都是因为门当户对被拆散了,很多父母为这个观点而毁灭孩子的幸福。这是“门当户对”观点的消极。如果爱只是“门当户对”那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怎么能幸福呢?再说,家庭的条件不一定一直都是如此。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生活条件,也成为了很了不起的人。我看过很多“门当户对”却发生问题的夫妻,也看过很多虽然“门不当户不对”却家庭幸福的夫妻。
从总体上来说,我同意“门当户对”这观点,我们可以把“门当户对”当作一个择偶的标准,但这肯定不是惟一的一个。我们不要太看重这个观点。
三年级:秋水
点评:作者从自己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讲述令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门当户对”观念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小作者来说 ,着实不易。论据和论点方面相对还是不错的。
同时,文章在主题上还可以再进一步,利用身边父母或者亲戚朋友的例子来举例论证,可能更有说服力哦!
点评老师:沈霁月
日本人野心勃勃,他找出各种理由要把中国的钓鱼岛占为己有,钓鱼岛是中国的,我们中华儿女有血有肉,要奋起反击,决不能让日本人得逞。
钓鱼岛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渤海、黄海全为大陆架浅海,黄海南部与东海大陆架连在一起,东海的东部有一条深海槽,称为冲绳海槽。它南北长1000千米,东西宽150千米,最深处2700多米。东海大陆坡就是从东海大陆架到冲绳海槽的大斜坡,高差可达2500米。
原来,东海大陆架也是一个巨大的盆地,深有4000米,盆地的边缘是一列海底山岭,这道海底山岭阻挡了中国大陆上河流带来的泥沙,把这4000米深的盆地填平成浅海,而山岭的向海一侧是冲绳海槽,海底在开裂,有火山物质从地下深处喷上来,海槽开裂扩大,朝着大洋演化。
历史上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东海大陆架边缘的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地质上,它是台湾东部山岭的延伸,这列海底山岭,拦截了长江、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及有机营养物,形成4000米厚的堆积层(含石油、天然气)。假使没有中国大陆河流供应泥沙物质,东海也像冲绳海槽一样,是个深几千米的充满海水的海盆。所以,从海底自然演化来看,东海大陆架、大陆坡是中国东部陆地及山脉的自然延伸。是中国陆地物质养育形成的。冲绳海槽是个天然分界,把中国沿岸的大陆架、大陆坡与琉球群岛海域隔开,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海洋区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有资料记载:“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这充分证明,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任何人也别想瓜分掠夺,绝不会让一寸中国领土再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国家!
日本军队无理扣押中国渔民,日本政府执意国有化钓鱼岛,钓鱼岛一直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中国人坚决不会容忍任何侵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
以上就是在下对“钓鱼岛”一点小小观点,如有不妥的地方,还请见谅~
贵州黔南都匀市都匀二中(田家炳中学)初二:新H1N1
人生,本应因为不断地创造价值而变得有价值,但是近些时间来这个观点貌似被某些人等一票否决。
我想问,难道这些观点就真的不存在了吗?
有人说道:是的,就如死寂一样黑暗;也有人说道:无方无法,无以规矩,其成不了方圆,便只能顺其所然。
而,在各个阶级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角落都似乎充满了这一观点,这似乎是黑暗在向正义宣战。
但,你觉得自古以来有过黑暗能够战胜光明的观点和态度吗?
诚然,从古至今凡是正人君子都是以喜光明者为多,而那少部分,我在这也暂且先不提。
天苍苍,野茫茫,天地乾坤,阴阳圆缺,晦明交织,纷纷扰扰尘世中,你是否仍有一双慧眼以发现那人世间最初最纯真的判断观。
无论时代如何变革,那份人之初的观念不可丢。
有人说,学多了容易混淆,诚然非其所然,为什么会混淆?那就是掌握程度不够高、造诣不够高,简洁明了来讲便是判断观出了问题。
是啊,人生在世需要经历那么多的判断,你的判断观也许就决定了你的一生。聪明的,请你想一想,我们周围是不是也有此类人等,而你的态度又将是如何呢?我想,看了这篇文章你定会心感释然、痛快淋漓。
是的,黑暗终究压灭不了光明,倘若黑暗的判断观从坟墓里爬出来,我定会牢牢拽住它的头把它压回去。
二〇一四年九月十八日
初三:凯品天下
书是我们人生当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给我们带来知识,带来快乐,带来精神上的妙不可言,读它渐如吃饭一般,一天不读“饿”得慌,细嚼慢咽间,品尝它的滋味,便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好的书才会有好的收获。我们往往不知该选择什么书而感到困惑,其实我们应该“不读无用之书”,如一些无聊的杂志漫画类,就不太适合我们的年龄段。要读就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如一些中外世界名着,其中的知识性、文学性大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就书而言,太幼稚的没有知识学习性,太深奥的我们看不懂又提不起兴趣,所以我们要挑选一些有益的、适合的书籍才好。
我非常喜欢曹文轩的作品,如《青铜葵花》、《草房子》、《根鸟》、《山羊不吃天堂草》、《细米》等。他的书总给我们带来唯美纯情的画面,读他的书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升华。书中写的都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拥有纯洁多情的心灵空间,天真烂漫的童年亦如我们一样,有着酸甜苦辣,有着疼痛和快乐。目光行走在这种书的字里行间,感动着,共鸣着,震颤着,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呢?
从小我就爱看书,逛书店时,一头扎入其中便再也不想出来,围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我便如饥似渴的看起来,拿起这个,又舍不得那个,贪婪的如那个看见西瓜扔玉米的小猴子一般,往往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觉得丰富但不过瘾。每次的离开总是一种恋恋不舍,一种难以割舍。若是买上一两本便喜不自禁,定会挤出时间来看细细读完。
知识是一种积累,也许这种过程要经历许久才会有所成效。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因读书我的作文大大提高,从没有感到过棘手,虽不敢说下笔如有神,但至少不会无从下笔。每当我的作文被当做范文在班里读,每当我的作品见诸于报刊,我的心里便填满了幸福和喜悦的感觉。从2009年开始,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以“那雨天的微笑”的昵称开通了校讯通博客,在连续两届的书香班级活动中获得“阅读天使”的称号,并被评为“2010年度最受欢迎写手”,不但结识了许多爱好写作的朋友来交流心得,而且得到了许多优秀图书作为奖励。感谢书为我带来的荣誉和骄傲。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书籍陪伴我们成长,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五年级:温婧钧
你好!非常感谢你看我写的这篇发言稿。我今年15岁,至今我学到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虽然不多但是我很乐意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你们认真阅读。
人的一生就离不开一个“学”字,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人一生下来除了哭还会什么呢?还不是要学,只有通过“学”人的能力才会增加。不知道大家是怎样去理解“懂事”这两个字的,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懂事是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加而增加的,随着一个人的年龄的增加他/她的理解能力也跟着增加。年龄不同,懂的事情的多少,也是不同的。我再跟大家说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吧,戏有多种类型,如:爱情、犯罪、灾难、喜剧等。在我们的人生里也有这些的啊,难道你们不谈恋爱么?难道每个人不犯罪么?要是每个人都不犯罪的话,那干警察的可就舒服多了。既然“人生如戏”这句话是对的,那“戏如人生”我想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对不对了吧。只不过有一个区别,戏是由: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等一起拍成的,但是你一生的戏都是你自己一个人拍成的,也就是: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等都是你自己一个人而已。
还有一句话叫“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句话就是指精神和贡献,比如一个人在生前,品德很好。坏事不做一件,就算他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是不会死的。至于贡献,每个职业的贡献都是不同的。如:警察虽然服务人民,帮人民解除困难。但是他们付出了这么多,有谁能记住他们呢?,有谁能知道他们做的贡献有多大。不过有的人的职业的贡献,却让人记忆忧新。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难道他们的贡献不大么。在演艺圈里,迈克尔·杰克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已逝世,但是他的专辑、演唱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永远不会死的。
最后我跟大家说两句话。第一:改变你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你自己的言语,改变你自己的思维,你就能改变你自己的一生。第二:只要决心成功,失败永远不会把你击垮。希望看过我发言的人,能真正的去体会里面的每一话
小时候总觉得,只要努力,什么事都可以做到,总是那么信心满满,可是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就跟绊脚石一样阻碍着幼小的我前进,而我又总是天真的跌倒再爬起来,跌倒再爬起来……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后,我放弃了。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勇敢,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并不是想象中的无可阻挡。事实证明我并不完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虽然是这样。可是总是会有那么一瞬间希望自己变成完美的人,可现实总是将我从那幻想中拉出来,告诉我:你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你不可能事实都做的那么好,你是有缺点的。
其实对世界悲观点,也挺好。至少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因为作业没做好,就伤心的哭下来,至少不会那么失望,直至绝望。
有些人希望自己像小时候一样,认为什么事都可以做到,而我却希望自己能够对世界悲观点,但不要绝望。
初二:尹倩儿
我只是通过晗沐曦的《旁观。的种种问题。》而想到的。
我的作文本的信誉分只是85而以已,那原因是什么:因我作文,对作文的评点不正确等等。那些的作文其中有一篇不是我写的而以,其它那写些只是我在别的地方发表作文了,我再从那里过来的作文(这的确是真的)。那些高级的有相信我吗?他们知到道吗[你为什么不注明呢?]
正如晗沐曦所写的,观第
而那些高级有想过我们初级吗?我们拼命的写作文,写原完后,有几个人看过,怎么样才能在发表区,要1個个星期,1个月,有可能是1年。可能有初级写好作文后马上能到发表区,但你看看高级的那些,干刚写出,就到发表区了!
可能有些人说我写的太夸张了,但是的确有这种事。到难道不是吗?
这一篇作文只是写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我只是发表了自己的看发法,只是用批评的口吻来写出我的看法而以已。
不止一次的听别人问我:到底有没有喜欢的人。每次我都是一笑而过,简单地说了句:还没有。我想这句话应该不会有人相信吧,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多少对某个人会有些莫名的感觉,但是这样回答早已成了我的习惯。
也许是自己真的还不明白何为喜欢,何为爱,也许是自己知道早恋不会有结果。因此有太多的事情我选择了逃避,我不要让自己过早地去面对这些。在经历了X件事之后,我明白了:对待好些事情沉默也许是最好的方法。好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某个男生和某个女生或是某个女生和某个男生“走的比较近”时,都会被同学们说成是喜欢。这时你不要去解释,因为你解释不好,只会越来越乱,别人也会说的越来越多,也许还可能在你不经意的一句话里,却深深地伤害了另一个人。如果你真的不想让别人说你,那么你应该与那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让时间来解决一切,时间长了同学们都忘的差不多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也有些人更习惯于口头或书信表达,直接告诉他你喜欢他。也许这是你性格坦率,坦率固然好,但是在你要告诉他之前,你好好的想一想,你究竟喜欢他什么?你愿意为了他而不顾一切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你都不会放弃他,你都会陪他一起走下去吗?如果你犹豫了,那么请你不要轻易把喜欢说出口,你应该还他自由,也不要让自己被这所束缚,将这份情留在心里就好。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也许他并不适合你,当初只是由于你一时的冲动而已
我想就我自己而言,当初我不该否认的,我也的确有过让自己不知所措的人。后来静下心来我认真的思考过,我问自己,我究竟喜欢他什么,结果第一个问题我就犹豫了,甚至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也许是对他行为的一种感动吧,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总之最后我们的关系不是男女朋友,而是以最好的朋友相称。在一起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心事,人生得一知己不容易,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要以坦诚相待。一次与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他,我知道他跟另外一个女孩谈了,朋友看看我,大概是想看看我什么表情吧。我笑了,我说:我祝福他,给予他我最忠心的祝愿。那祝福是出自真心的,只是唯一遗憾的是这不是他自己亲口告诉我的。
请珍惜我们的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