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仲淹的作文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精神震撼了我。
文章开始介绍了范仲淹的历史、家庭状况以及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事迹。文中写道,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他曾经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用稀粥充饥。在应天书院求学时,生活更是艰苦,每天划粥割齑,他全然不顾,仍然坚持鸡鸣即起,夜半而眠,发愤苦读,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相。读到这里我更加佩服范仲淹了,他身处逆境,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仍能发愤实在令我钦佩。联想到自己,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不能发愤,真是羞愧难当啊!
还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人们都争先恐后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去了,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埋头苦读。最后终于在殿试的时候见到了皇帝,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做法,我每天几乎都读书,但读书时老是不能专心致志,总是心不在焉,只要外面有一丁点动静,就会去看,这就是爸爸常说的“哪有事哪到”可是自从读了此文后,我深深被范仲淹的专心致志的精神所感动,渐渐改掉了读书不专心的毛病,每次读书写作业都心无旁骛,这样读书的效率也上来了,从书中掌握了不少知识。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不仅改掉了不专心的毛病,更重要的是悟出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今社会,不读书是不行的,读书浅尝辄止不行,必须发愤苦读,专心致志才能成就某种事业。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知识改变我们的容颜,让知识温暖我们的命运吧!
读着《岳阳楼记》,我要感谢邹平这块圣地,迸发出范公那么多的才思;还要感谢范公这个骄子,让人文邹平成为当今中国的文明百强。于是作为邹平人我愿乘着范公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自由飞翔。
我想为邹平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现在的我还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为家乡的富裕小康绘画蓝图,但是我还稚气未脱。于是静坐下来,我只有努力读书,幻化着邹平更加美丽的明天。
为忧而学,我是邹平最真实的名片。校园里莘莘学子是邹平最活力晟青春的风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你看,我们惜时如金,捧书勤读,读懂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大胸怀;悟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通晓了梁漱溟先生“不唯书、不唯上、唯真唯实”的人生梦想。我们明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年少珍贵,于是抓紧校园时光,收获知识努力完美我们的人生,没有一个孩子虚度光阴,没有一个孩子污言秽语,我们正趁年少吸收知识充实自己,更趁心地纯洁而精心打扮自己的心灵。
囊萤映雪、凿壁取光是因忧而学。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是为我而学。今天的我们不是死学被学,而是发挥特长,快乐求学,发展爱好,全面发展,让将来邹平的各行各业都活跃着我们最年轻最忙碌的身影。
超越发展,我是邹平最亮丽的名片。生活的变化,经济的腾飞让城里乡下一个样了。农民工人统一着装满脸喜气,也足城市人的模样;彩灯喷泉装点的胡同街道,健身娱乐的村头广场也装点出和城市一样的农利风景;公交车来往于乡镇村落,主动让座、尊老爱幼已是每个人最和谐的举动――农民再也不是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气农民,他们一样是幼有所托,老有所养的时尚。生长在邹平这片洁净的沃土上我蓦然发现山更绿了,水更甜了,人们的笑脸更迷人了,邹平人打造的名片越来越亮丽了。
创新超越,我是邹平人最具激情的名片。“邹平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精神。邹平的青山绿水哺育我长大,我见证着邹平由弱到强,由后进跃为先进的蜕变。制度不断完善、科技和管理不断创新,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科学。2006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由62位上升到55位,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由38位上升至19位。同年,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排名跻身前10强,位居第6位。这是我们的自豪,这更是每个邹平人奉献给世人最骄傲的答卷。
先忧后乐传承了邹平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创新超越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激励性,先忧后乐,让邹平人面对竞争充满豪情;创新超越,让邹平人面对事业充满激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读到范仲淹这千古不朽的诗文,每一个邹平人都慷慨激昂、拍案而起。一根羽毛或许太平常,但组合起来,就是孔雀最艳丽的彩屏,一粒沙土,或许太渺小,但是堆积起来却是大山最厚实的脊梁。那么,我就是一片羽毛,邹平盛开的彩屏上将永远有我的一笔:我就是一粒沙土,邹平挺起的脊梁上会到处留有我的足迹。
等到飞鸿再过时,岳阳楼上是否还旧立着那“忧天下”的眺望人?又是一个秾丽阔远的深秋。黄沙飞舞的时节里,仍暗透乡思吗?历史的车轮辗过灰色的尘土。亘古不变的记忆中印着你意境宽广的痕迹。我想品读你----范仲淹。
你,精通儒学经典,崇高的政治抱负令人折服。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刻苦攻读,五年你未尝入梦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练,让你日后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终成博学多才的政治家。
我想品读你,品读你远在塞外,却思乡怀归的情结,你将愁绪寄寓诗中,雁归而人不得归,此情何以堪,塞外之景,早已失去昔日宽广的气魄,你听到的是凄凉的边声四起,牧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耸云,孤城紧闭,荒僻萧条之景历历在目,稍触极悲的“画面”笼罩着这旷远雄浑的氛围。于是,你提笔写下《渔家傲》,“浊酒一杯”无法排遣思乡的苦闷,“燕然未勒”归家更是遥遥无期。在白霜满地与“羌管悠悠”中难以入眠,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相思泪。
渐渐地,你踏入仕途宦海浮沉中得到宋仁宗钦点被任命金西统筹边防。52岁的你,仕途的艰辛蹉跎早已霜染鬓发,西夏军队犯宋土边境,你忠心报国的热忱依不减昔日。虽风尘仆仆奔波到延州,呈现眼前的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废墟,但你一腔热血,肝胆烟云,金戈铁马般一扫唐末五代的萎靡之气。夜太漫长,凝成霜,心已无处归的百姓更因此寻得一番心灵抚慰。
诚然,你不忘“忧天下”的初衷,视天下兴亡为己任。这份责任或是震撼盗贼淫威的一声断喝,又如抵御不正之风的一堵墙垛,更是缠绕国债阴影的一缕焦灼。你的脚步更稳了。
关注着朝政得失,民间利弊,你又与朝廷中的腐朽势力展开斗争。得知刘太后独揽大权,一手遮天,你敢犯颜直谏,奏请还政;面对贪污贿赂,你没明哲保身,坐食禄米,而是实施“庆历新政”,尽显锋茫。你的脚印更深了。
但在权力倾轧中容得下你吗?你还是遭遇贬谪,不过理智的你来到岳阳楼前,为对友人滕子京的不公,含蓄地批评朝廷错勘贤愚,更为自己几十年的政治生涯画上句号。你在青螺碧水,霪雨霏霏中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缠绵深婉,议论风发,阐民民为邦本,平静的眼光中为人们昭示了一位智者的情怀。
诗赋凭栏漫步,惆怅忧民一朝负,轩窗琴畔丝竹,前生滋味后生顾。我不禁感慨名胜因承载着文人的思想而更加丰富,骚客也因古迹的永存而愈加不朽。嘴角还挽留着淡淡茶香,莞尔一笑,我品读着你,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范仲淹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五年级:蓝章泰
中国历史上多少杰出的政治家,我独敬佩他一人。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他一心为国的忠贞不二,深深地感染了我。
仕途艰难,官场险恶,范仲淹少时因家道中落,来到一座寺庙寄宿,生活艰难,每天仅有一碗稀饭和一点咸菜。然而他刻苦读书,划粥苦读,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立志报国,多次犯颜进谏,他还把文武百官画作一幅《百官图》向皇上说明朝中各大臣的亲信,这样便激怒了当时的老宰相吕夷简,便被罢黜回乡。回乡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着名诗篇《岳阳楼记》,其中在范仲淹的帮助下,才有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兴盛场面。之后,因北方兵变,又被重新启用,打得蒙古兵节节败退。因军功,提升为枢密使。后又开创了“庆历新政”使国力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旁边的几个游牧民族只好臣服,宋朝又开始了“中兴状态”。
然而,范仲淹不光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也不可轻视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世成就,例如:《苏幕遮》、《渔家傲》等诗篇。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乐观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你好,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胸襟与爱国的美好品质的确让人敬佩。谁能在政治失意时心中不灭爱国之火,谁能在为官之时还不忘做官之本,谁能在战争前线英勇无畏地保家卫国,他就是一代文宗----范仲淹。
亲爱的范仲淹老先生:
Hello!
嘻,你可能不懂那五个稀奇古怪、被我喊曰“哈罗”的鬼画符。没关系,人家说三年一道代沟,我们之间跨着316道沟呢!
不过,可别小看了这316道代沟的威力,它将你曾经忧过思过生活过的北宋演变为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1世纪的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看世界,不用骑马日夜奔程,几小时就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不用坐在私塾里吟诵《四书》《五经》,而是多方面学习各种知识;不用征战沙场,社会安定家家小康。
用现在的话来说,你此时一定是羡慕嫉妒恨吧。嘿,别着急,我这不是还没说完呢嘛。
有点的确有很多,进步的确有很快,思想的确有提高,可是却恰恰缺少了您一类的人。
现在啊,都是各有各行,各有各业,吃的是公家的饭,揣的是自个的心。大部分的人都在想如何得钱?如何赚得钱?如何多赚得钱?唉,除了一小部分人心中还有这个国家,想着如何为国家效劳以外,其它的都爱国意思淡薄,很淡薄!呐,人嘛,谁还没个七情六欲,贪念是正常地,但是贪心就不是正常地!范老先生您是进忧退亦忧,如今却是进贪退亦贪。21世纪,何为清官?不贪即清,何谈贡献!
唉,吾乃一介草民,无钱、无权、无宅、无名。不敢痴人说梦大肆奇谈,本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要是在您老人家面前夸夸其谈:带领中国走向经济强国!一类妄言,定是不敢,吾亦无您一样高尚的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吾常是自娱自乐,胸无大志,只求进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过个好日子。足矣。
最后,还是那句曾经在作文中立下无数次的誓言:好好学习。虽然很老套,但是很实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女子亦是如此,不敢口出狂言当上国家主席,但是至少以后我会向您学习,心怀祖国。
此致
敬礼
21世纪某青年
2012年6月
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旗大杨树镇一中初二:何小川
和 范 仲 淹 比 童 年 今天,我吃饭时发现弟弟有个坏毛病:就是吃饭时浪费粮食。居住在唐朝时的范仲淹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小时候的他吧。
范仲淹的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先买书,只好在图书馆借书,因为在图书馆借的书第二天就要归还,所以他就给自己订了任务:每天都要读几十本书,不完成当天的任务就坚决不睡觉,困的时候就用冷水洗一把脸,就继续读书,而且,当时他连吃饭都没钱,每天只能用一把米煮粥,等粥冷了再切成三块,每一顿饭只能吃一块。他们家的门缝也很大,滴水成冰的冬天,屋子外面已经天寒地冻正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西北风从他家的门缝中窜了进来,冻得他全身冰冷冰冷的有钱的人生了火炉还觉得不够,而他还坐在那里读书。我们现在呢?夏天,可以用空调来降温,而冬天也可以用空调来带给我们温暖的春意。我们天天大吃大喝,有时候爸爸妈妈甚至还为我们明天吃什么而烦恼,而我们还挑三检四浪费粮食,要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是来之不易啊。
同学们,我们现在和范仲淹比我们多幸福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啊。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一路行来,见百姓只能食野草为生,范仲淹心里很焦急,马上制定出方案,调粮救急。
有一天,粮食刚刚运到,还不曾发放,竟然被偷盗出两担。范仲淹极为恼怒,下令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却传来哭喊声。范仲淹将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跪在公堂之上,不停地磕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哀哀不已,范仲淹也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将偷粮之人责打了几十板子便放了,老妇人连连叩谢。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改革。他考察各地的官员政绩,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姓名从官员簿上勾掉。有位官员因不称职而被罢免官职,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面对哀号,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同行人问:“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青年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而官员一家的哭怎比得上呀!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
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全天下为己任。
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了。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这句话说明了范仲淹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更蕴含着范仲淹为国治民的宏大志向。而我们呢?读书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
还有,课文中写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而我们,每天都有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抱怨难吃。朋友送美味佳肴给他,他也没吃,理由是:怕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
范仲淹少孤家贫却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并埋头苦学,这种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优厚的生活条件,更应该埋头苦学,掌握现代化知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先者也是在此,发出这千古感叹。是啊,无际的荒漠,无尽的狼烟,和,那无休止的泪。
边塞,埋下累累白骨,洒遍殷红热血。这曾经令多少英雄驰骋不休,又令多少母亲泪尽屋头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凤怒号着,翻卷着战旗,鼓动着散出微光的青纱薄帐,也卷残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烟,也将士们唯一的睡意带走了。伴随着发号施令的擂鼓,战士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黑夜。
东边,曙光微妙。这是极为短暂的边塞日出。头上,除了黑烟,就是密不透光的乌云;脚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将士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为这边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凉。可是在这条血筑的长城之内,诸侯已在府里点上御赐的金烛。
勿而转来阵阵鼓声,将士们立刻登上城顶,抽出宝剑,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儿。望着批批迁徙的大雁,铁铸的脸上满是泪痕。
城门早早地关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平息的过。可是,角声不断,大雁不停,泪水不止。潇潇暮雨,打湿了黄土。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卷尽毕生的沧桑,然后融入一杯浊酒之中,被战士一饮而尽。转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个角落。在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从家带来的黑胡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时才可还乡,可是还没登上燕然山记叙功绩呀。
漫无边际的黑夜里不知从何处转来悠悠羌笛声,伴随着若隐若现的圆月,和这满地白霜,显得格外凄凉。飘然的青纱帐内,将士们难以入睡,满头苍发的将军抚着母亲送来的信件安静地淌泪。在他心中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沧桑,说不完的边塞人生!
这一天,正是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