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人生诸事,十有八九不如意,但倘若放下在许多人心中总放在第一位的面子,低下所谓高贵的头颅,退一步,当做一无所有,便能乐观许多。
我至今才明白,为何,祖父在大学毕业之后,在分家时分到乡下的房子和田,不埋怨,便住下了。
父亲以前有时打着趣儿怨祖父,问祖父为何不在城里住,让他受更好的教育。祖父只是听着他说,微笑却不回答。
虽说是怨,但父亲从未恨过祖父。
或许父亲早就明白那个道理了。他理解祖父。那时还小的我,却不理解,随父母在城里生活,祖母也来城里照顾我,我认为自己很快乐。
祖父,仍种他的田。每逢假期,我们就去他那里住。
好多年了,我仍能够想象,夏天,屋旁农田的一角,是雪白的荞麦花,略微炎热的风,轻拂着它们的花瓣。乡村的夏,不曾太热。荞麦花用现在的流行语,也能说是“养眼”了。祖父最喜欢荞麦花。
昼出夜归,祖父的屋里不曾有钟,看的,是窗外的天空。他早习惯了。乡村里,很少有人问几点钟,更多的,是看阳光有几分。雨天,待在屋里,也无需知道时间了。只待困了,便睡下,当第二天人家里的公鸡争相鸣叫之时,再迎接新的一天。
祖父把田打理的很好,每年,都有不同的佳肴。豌豆,茄子,四季豆,玉米,番茄都能被他种出成果来。我向来喜欢祖父田里的作物,未成熟时,当一道风景,成熟了,便能拿到饭桌上来,任我吃个够。每当,我们来吃饭时,祖父总特别快乐。他扑在阳台的栏杆上,老远,就向我们汽车招手,咧着嘴,笑个不停。
我也曾拉着坐在梨木椅上休息的祖父的手,奶声奶气地劝他搬到城里来,他总笑着回答:“乡下好呐,自由清闲着哩!”随即,又将我抱在膝上,幽幽的叹:“唉,城里人大多不懂生活,不懂随遇而安,总嫌乡下条件差。像隔壁李爷的儿子,住不了两天,就忙着离开。其实,乡下挺好的,这里的生活,只要几日便能习惯了……”
那时,我不明白祖父的话,只觉得城里,吃喝玩乐无所不有,比乡下好得多。上了学,我才明白祖父的话,的确,城里很少有人懂得随遇而安,从来没都是在为他们的出息奋力突围。对生活,却充满了抱怨与嫌弃。
……
几年前,祖父去了,我三年级的时候。
那是个周末,我们空闲,去他家。敲了好几次门,都没有人应,父亲便叫了几声,仍没有回应,便从铁窗的缝隙中将门栓打开(这是我们一家曾经的秘密)。门伴着“吱呀”的呻吟声开了,屋里静的出奇,拖鞋与地面的摩擦声也显得悄悄了,我们仍没见祖父出来,不禁奇怪。走进他的卧室,才发现,他躺在床上,似乎在睡觉,直到握住他的手,才感受到,那手冰冷又毫无温度。他去了,是那么安详,脸上,没有痛苦,显得慈祥又平静。
屋里的东西整齐如故,只是那一尘不染的紫檀木床头柜上,放了一张棕黄色的便签,用一本封面泛黄,书页有些打卷儿的《三国志》压着。我看了一眼,是给我的,上面写着:宝贝孙女,爷爷要走了,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你不要悲伤,爷爷很好。在城里,要懂得随遇而安,不要抱怨生活。
我悄悄地把便签攒在手里。这时,我才明白祖父为何愿意在乡下生活。乡下,虽然不那么繁华,甚至在一些人眼中显得寒酸,却让人在自由中生活,没有束缚,那样清闲……
祖父没有在乡下留下些什么,房子卖了,东西也搬到城里来了。
他的梨木椅,搬到我房里,不过只是看书时坐。
而那张便签,一直夹在日记本里,带着乡村里的荞麦花香和祖父怀抱的气息。
人,要懂得随遇而安,保持一颗清心,无论在乡下,还是城里。
下一篇:中考事后记_650字
人生的痛苦,源于活得太清楚了。眼睛是审美的,结果纠缠在丑中,最后都审丑了。心是收藏快乐的,结果困于计较中,最后都盛了痛。不是生活有多少,自己就要清楚多少。幸福的能力,其实是取舍和过滤的能力。活得糊涂是...
带着怨愤生活,犹如背着垃圾走路,不仅得不到任何快乐,反而让自己一身恶臭。卸下那些本不应属于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幸福的行路人,人生如朝露,不可为怨愤耽搁时间,学会抛开所谓命运的不公,细细品尝生命赐予的一...
好久没写东西了。因为实在没有想写的。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的原因,心情也是阴沉的。大概阴天很容易让人变得伤感吧。有时候会趴在桌子上回忆过去,有点遗憾的是,天空中没有记忆中明媚的太阳。我不喜欢天空没有太阳。太...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欲乃无穷无尽之念。没有尽头且不可满足,炀帝杨广有天下臣民还嫌自己不富,随欲而安,不过是三分钟热血,不可实现的罢了。“既来之,则安之”,遇到千万事,也化作一池清泉留入心中。欧...
月光倾泻,满地苍白,夏日夜空中的丝丝凉风倾负了谁的满满韶华?时光总是那样,像个顽皮的孩子,和我玩捉迷藏,在不经意间消耗我的时光。回想当初,多少幼稚任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是我们长大了,或是我们还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