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寒假里,最高兴的事是我学会了踩高跷。
有一天,爸爸突然想起来说,他小时候会踩高跷。我说:“爸爸,你能帮我做个高跷吗?我也想玩。”于是,第二天早晨,爸爸拿来了做高跷的材料和工具,开始做高跷了。爸爸忙忙碌碌地做了一个上午,终于完成了。
这时候,我看见爸爸一下子踩上去走了起来。我兴高采烈地说道:“爸爸,让我试试看。”爸爸说:“行,给。”我拿过高跷,可是怎么也站不上去,站上去就掉下来,最后还是靠爸爸扶着的,才能上去,我有点泄气了。看着爸爸走来走去,可是我一个人还是不能上去,心里有点着急了。
爸爸抚摸着我的脑袋,亲切地说:“淑悦,你的手要这么拿。”我照爸爸说的拿好高跷。“你先把一只脚放上去,然后借力快速地将另一只脚踩上去!”我点了点头,刚将两只脚都放上去,一个摇晃,我吓得又跳了下来。“不急,不急!”爸爸微笑着说,“你上去后一定要马上走动,这样才会稳,你再试试!”站上,跳下,踩上,滑下,慢慢地我有点会了,从能上去走几步到能踩几百步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原来做一件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这也是我寒假里最难忘的一件事。
下一篇:外婆家的趣事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东北的文化艺术形式很多。你瞧,这不就是吗?鞭炮齐鸣,春节又到了,人们陶醉在欢乐之中。“咚锵,咚锵,咚咚锵……”是锣鼓声,一定是秧歌队来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急忙冲出屋子。我循声望去。哟,街道上的人可真多!有年过半百的老奶奶,有拄着拐杖的老爷爷,有手里牵着大孩子、怀里抱着小孩子的妇女,他们都向同一个方向涌去。我腿快,跑到前面一看,啊,是高跷队来了!家乡的大秧歌分两种:一种是地蹦,另一种是踩高跷。高跷队的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队员的年龄都是20多岁,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脸上画着各种图案,腿上绑着高跷,扭起秧歌来有趣极了。踩高跷、扭秧歌可以说是家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你瞧,高跷队被人们围在中间。队员们有的身穿缎子袄,头戴紫金冠,有的身穿大袍子,拿着花手绢。他们的服装异彩纷呈,有红的、绿的、粉的,服装的边缘还镶着对称的花边,真是鲜艳夺目。再往他们脸上看,嗬,真棒!有的是孙悟空的脸谱,有的戴着猪八戒的面具,最可爱的是年轻小伙子扮演老婆婆,身穿大褂子,嘴里叼着大烟袋,耳朵上挂着一串红辣椒,一动一晃悠,真是有趣极了!高跷队不仅穿着华丽,表演也很出色。看,鼓声一响,喇叭一吹,锣一敲,演员们便扭了起来。你看,他们扭得多么熟练啊!一步一个鼓点,一步一个动作,是那么轻快协调。队形变化多端,时而像一只蜻蜓,振翅欲飞;时而像一条长蛇,曲折盘旋;时而像一条飞龙,正欲腾空而起。鼓声越紧,他们的秧歌步就走得越快,扭得越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正当人们看得入迷的时候,鼓声突然停下,高跷队分成两排,大家正在纳闷儿,只见4个演员跪在地上,“孙悟空”纵身一跃,骑在被抬的人的背上,那4个人缓缓地站了起来,抬着这两个人边走边扭。原来这叫“骑大象”,紧接着,一个女演员踩着鼓点的快节奏,又开始扭起了秧歌,人们赞不绝口。“赏钱二十。”一位领头的老大爷高声喊道。原来,高跷队表演到此结束,不管到谁家去表演,主人都要凭自己的心思赏点儿钱,也算是慰劳演员们,不过说出的钱数可是赏钱数的两倍。表演结束了,高跷队向别处走去,人们意犹末尽,还在津津有味地议论着刚才的表演。你也想看看我们这儿的高跷表演吗?那就请到我们东北来吧!...
这个星期四的最后一节课是钱老师上的活动课。来到操场,钱老师先让我们跑步两圈。我想,又是跑步,怎么那么没劲啊!呵呵,幸亏我不用跑,我离开队伍,坐在操场一旁的栅栏上。江沁凝、林沈颖、陈心悦她们生病了,也不能跑。我们几个人,说说笑笑,可开心啦!一会儿,他们跑步回来了,钱老师领着他们向体育器材室走去。咦?他们去干什么呢?不一会儿,他们个个手拿高跷走出来了!原来她们要踩高跷!我看了很是羡慕,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叫上了其他三人一起去器材室找钱老师去了,也想玩高跷。来到器材室,钱老师说:“你们几个生病的也要玩啊?”我们回答道:“我们只是不能跑步而以,普通的体育运动是可以的!”说着我就首先向前走去摆出一副取高跷的样子,以为钱老师会阻止,谁知钱老师并没有阻拦,而是让我自由地挑选。我很惊讶,但是还是大胆地拿了一副木踏板高跷。我们不会踩高跷,钱老师就一步一步教我们。1、手要反着拿,(虎口朝外)一定要抓紧。2、右脚先踩上去,紧接着左脚再踏上去。3、踩上去后一定要站直,保持平稳,老师讲完动作要领后,就给我们示范起来,让我们看看。知道方法后,我迫不及待地按老师的方法踩上高跷,可总感觉要摔下来,于是我急忙跳了下来,把老师说的要领回想一下,再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然后再上去练起来。我练一练,想一想,再模仿模仿,啊,我终于能走几步了!我可开心啦!只见顾陈超已经很熟练了,嘴里数着“1步2步”都数到78了。我心生羡慕,就问:“顾陈超,你教一教我好不好?”“傻子才教你呢!走开,别挡了本大王的道儿!”他傲慢地说。恨!我一定要超过你!你以为你谁呀?别把尾巴翘得那么高,千万别骄傲,我会超过你的!下课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高跷!我是多么渴望再玩一次高跷啊!北港小学三年级:爱渝公主...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这个星期四的最后一节课是钱老师上的活动课。来到操场,钱老师先让我们跑步两圈。我想,又是跑步,怎么那么没劲啊!呵呵,幸亏我不用跑,我离开队伍,坐在操场一旁的栅栏上。江沁凝、林沈颖、陈心悦她们生病了,也不能跑。我们几个人,说说笑笑,可开心啦!一会儿,他们跑步回来了,钱老师领着他们向体育器材室走去。咦?他们去干什么呢?不一会儿,他们个个手拿高跷走出来了!原来她们要踩高跷!我看了很是羡慕,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叫上了其他三人一起去器材室找钱老师去了,也想玩高跷。来到器材室,钱老师说:“你们几个生病的也要玩啊?”我们回答道:“我们只是不能跑步而以,普通的体育运动是可以的!”说着我就首先向前走去摆出一副取高跷的样子,以为钱老师会阻止,谁知钱老师并没有阻拦,而是让我自由地挑选。我很惊讶,但是还是大胆地拿了一副木踏板高跷。我们不会踩高跷,钱老师就一步一步教我们。1、手要反着拿,(虎口朝外)一定要抓紧。2、右脚先踩上去,紧接着左脚再踏上去。3、踩上去后一定要站直,保持平稳,老师讲完动作要领后,就给我们示范起来,让我们看看。知道方法后,我迫不及待地按老师的方法踩上高跷,可总感觉要摔下来,于是我急忙跳了下来,把老师说的要领回想一下,再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然后再上去练起来。我练一练,想一想,再模仿模仿,啊,我终于能走几步了!我可开心啦!只见顾陈超已经很熟练了,嘴里数着“1步2步”都数到78了。我心生羡慕,就问:“顾陈超,你教一教我好不好?”“傻子才教你呢!走开,别挡了本大王的道儿!”他傲慢地说。恨!我一定要超过你!你以为你谁呀?别把尾巴翘得那么高,千万别骄傲,我会超过你的!下课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高跷!我是多么渴望再玩一次高跷啊!...
上一年夏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老家玩,看到了一个叫踩高跷的民间艺术。那时,我觉得很好玩。于是在这个春天,我去了青青世界,体验了一把踩高跷的乐趣。到了青青世界,我和爸爸妈妈吃了顿饭,就去了一片空地。爸爸拿了一对高跷开始走起来。爸爸先站上了高跷,颤颤巍巍地走了几步,就下来了。刚才看着爸爸在走,我有点心痒痒。于是,说:“爸爸,我也想走一会儿,给我一下好吗?”“好呀!给”爸爸爽快地答应了,便把高跷递给了我。我定睛一看,什么?这么高!这么细!会不会摔倒呀?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顾虑,“没关系的,爸爸扶着你。”爸爸两只手分别稳稳地扶着两个高跷,示意我上去。可是,我犹豫了,心想:这么高会不会摔下去吧,这…唉,算了,我豁出去了,上去吧。我慢慢地伸出左脚,踩上了高跷。看见还算稳,便把另一只脚放上了高跷。哎呀,我的重心没有放好,一下子摔了下去。妈妈看见了,连忙把我扶起来,说:“没事吧,加油,再试一次吧。”我点了点头,把左脚放了上去,又快速地把右脚放了上去,再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前面。哈,没有掉下去。“我们开始走几步路吧,先迈左脚。”爸爸对我说,“好!”爸爸扶着高跷,我小心地迈出左脚,又迈了迈右脚,成功了!我走了几步,一成功了!我跳下高跷,抱着爸爸说:“爸爸,谢谢你!我成功了,我会踩高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