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遇-
玫瑰般夺目的红,娇艳欲滴,却簇拥着一个黑与白勾勒出的女人。
这个女人没有闭月羞花容、倾国倾城貌,却有一种魅力使她熠熠生辉,千娇百媚的玫瑰在她面前也黯然失色。
美哉,我叹!
封面上这幅黑白照片吸引了书架前驻足的我,于是,我便拥有了这本《行走中的玫瑰》。
-知-
照片中的这位并不漂亮却散发着一种知性美的女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闾丘露薇。
特别的名字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一些细碎的印象一点一点地在我脑海里拼凑起来,直至出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一位蓬头垢面的女记者,脸上贴着胶布,在压抑得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一般的巴格达街头,握着话筒,急促而有条理地把那战火纷飞城市的心跳传播到世界各地。在那短短几分钟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整个巴格达市都笼罩着阴沉沉的恐怖,而那位风尘仆仆的女记者却是那么的灵动,光彩照人。
是她!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首位进入封锁线采访的华人女记者,唯一在国会山见证小布什宣誓就职的华人记者,获得胡锦涛主席慰问赠言的记者……
冯骥才先生曾经在《夕照透入书房》中写道:“能够准确记录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的确,闾丘就是这样,用文字诠释着她的生命。
手执《行走中的玫瑰》,我感到了久旱逢甘霖般的滋味。于是,我就这样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地读着,酣畅淋漓地读着,毫不躲闪地接受着它带给我的那种空前的震撼。
这一切,扣动着我心中漠视许久的那一根弦。
闾丘是位出色的记者,同时也是位敢言的作者。她的朋友曾批评她的文字缺乏美感,但也赞赏她的直率。正是这种直率,使那位有血有肉的闾丘在《行走中的玫瑰》缘分之下与我同行。
《行走中的玫瑰》究竟是一本什么书?是闾丘的自传?是记录随想遐思的散文集?抑或是讨论人生命题的哲学读本?
至今,我不清楚。我想,也没必要弄清楚。
我清楚的只是,有位女人从这本书走进了我的生命闾丘露薇。
命运对闾丘是苛刻的。
但,倔强如闾丘,怎会听任命运的摆布?
她在离异的家庭中成长,经历了一段缠绵悱恻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却依然怀着对婚姻与爱情最初的憧憬与信仰。
她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外貌并不出众,所以,她用功读书、努力生活。可到了香港,她在国内的名牌大学文凭就变得一文不值,作为新移民的她初尝了被歧视的滋味。然而,这并没有使闾丘失去自信,她咬紧牙关攻读了双硕士学位,在全港最大的电视台找到了工作并凭借其突出表现连连晋升。
作为独力抚养女儿的母亲,作为新闻界的名记者,她似乎没必要,也不应该抛开个人安危走在烽火最前线当一名战地记者。可闾丘认为这是她的天职,她责无旁贷,所以她去了。
不卑不亢,无私无畏,尖锐而不尖刻,饱受挫折却常怀希望,人格的力量使闾丘美丽而倔强着,像玫瑰一样——鲜艳而带刺。
-守-
书的封底,也是闾丘的照片,在庞大的直升机与冰冷的铁丝网防线前,站在围着头巾、神情木然的以色列士兵身旁,闾丘手持军用步枪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那笑是执着的,是从容的,或许还有着孩童般的天真,似乎让我知道了:她正行走在烽火之中,而且会在烽火中继续走下去,走下去……
刹那间,我听到了《行走中的玫瑰》对我细语——即使在荆棘之中,也要像玫瑰一样勇敢向前,不断行走。
合上书,再一次发现,闾丘真的很美。
她不是牡丹,也不是野菊,而是一朵永远在行走中的玫瑰,红得似乎在燃烧……
下一篇:夏至未至
画笔不堪折,染了相知,浸了相思。染指岁月青葱,朝气蓬勃似旭日,飘飘摇摇;手握年华豆蔻,璀璨闪烁如繁星,点点缀缀。当时江南风光好,牵手沐浴幽幽江风。而今遥遥相望,满纸落红哀舞。接天莲碧,是慕情、梦寻九江...
别后秋天,绿暗红残。只因解不了那缠绵的相思情愫,指尖再也流淌不出飞扬的文字。此去经年。春寒。夏炽。秋荒。冬殒。花残柳败。细细数来,我遇不见你,已经很多年了。季风西北,他在西北;季风东南,我在东南。无论...
一直以为,那次毕业的告别将会注定你我友情的终点。无奈,当我只把你定格成永远的回忆时,上帝却安排你住在了我的前头。高兴或是无措,但心里始终希望与你再次连续那似完未尽的情谊。可是,上天喜欢摆弄地上的人儿。...
我是一个爱山的人,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进山小住。今年仲夏,我选择了一座幽静的大山。我走走停停,最后寻了一处风景秀丽的山谷,用竹木在谷中溪水边搭了一座小棚,叠石为炉,堆柴做床,简单地栖住下来。一个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