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至今仍广为流传。综之,“善”乃前行之目标;“奋”乃前行之动力。
崇德向善
一个人是善是恶,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还是立身处世的问题。善,利人利己文明温暖;恶,害人害己烽火连天。若人人心存善念,抛弃恶念,则会家庭和睦、地区安宁、社会和谐、百业兴旺、国家强盛。
记得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位远行寻佛的苦行僧,在一个漆黑的街道上遇到一位挑着灯笼行走的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是令人可笑?于是僧人问:“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
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了?”但盲人却说:“不,我是为我自已。”僧人愣了,盲人缓缓说到:“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他人碰撞?”僧人说:“是的,我刚才还被两个人碰了一下。”盲人意味深长地说:“然而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僧人顿有所悟:“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佛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佛却会看到我的。”
盲人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一心向善,为别人着想,这正是他心中的明灯啊。
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假如我们像这个盲人一样,做个心里装着别人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那么你的心灵将会得到照耀,光明与温暖方能在人间永存。
点一盏生命之灯,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安。我们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让自己的前路一直有着明亮的灯光。
奋发向上
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宫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司马迁正是因为有这种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不辱父命的精神,才能谱写出《史记》的辉煌。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努力、奋发、向上,就像郑燮笔下的《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人生漫长,只要找准了目标(“善”),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奋”),方能无愧良心,成大器。
下一篇:我心中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