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春也去,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辟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题记
盛开于世间最深处,它随四季轮回:活泼、轻佻、宁静、孤僻、清新。时而如情窦初开的少女,时而如日隐之仙人,时而如沧桑壮烈的美人。如此之美,怎能不醉——引无数君子痴于它,卖弄与笔下……
桃花心
北宋风流宰相张生曾将桃花这样留于笔下:”醉霞浮动晓朦胧,春意与花浓。银瓶素绠,玉泉金甃,真色浸朝红。花枝人面难常见,青子小丛丛。韶华常在,明年依旧,相与笑春风。“他痴于桃花,是因为他将桃花寄寓心中之痴。他不愿屈从父亲,不想因其盛名而受到影响。于是,他叛逆,他只痴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甚至词作风格。他痴于自我,是因为他想在后人心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然而,他的痴却抵抗不住命运的来袭。但即使最后穷困潦倒,他也不愿拜求一人,黄庭坚说他痴,可他痴得坚强,痴得有骨气。
他坚信桃花败了明年还会开,他坚信”韶华常在,明年依旧,相与笑春风。“
桃花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们熟知《桃花源记》中的痴,而又有几人传诵过那《桃花源诗》中的“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闭,借问游方土,焉测尘嚣外。”别人痴,多是痴于桃花的明媚、宁静。在陶公的笔下,桃花开出了另一种姿态,开出了丰足、安然的生活状态。
不经意间,他也许都不知自己的一痴,引多少后人魂牵梦萦那桃花源,寻寻觅觅。他笔下那幻化的桃花源也让更多的知音相信,若有桃花那安然之态,兴许那片静默的桃花源仅有一梦之遥,兴许那片安详的桃花源不过就是心与心之间的交留与碰撞,撞下那片片悠长的桃花瓣,撞出那安然恬静的净土。
陶公痴,他痴的不仅仅是桃花,更是痴于那静好的岁月,痴于那种安然之态。
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痴于桃花,是一段淡雅的情感。至此,我虽不明白古人那些“痴”中的原由,只羡慕那“痴”中的境界。我想,也许这就是“痴”的价值所在,那些情感只藏于自己的内心深处,无人能懂又何妨。
就像那朵朵桃花令人所痴的轻松、活泼、淡雅与安然一样,那些仅开于自己心中的“痴”,也绚烂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留下了那般的美好,正是“春也去,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辟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下一篇:冬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