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说到“让”,我不禁联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则新闻:
这是一道小学的语文阅读题,选文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一位上海市的小朋友回答说:“我不会让梨。”结果,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那么,“孔融”究竟该不该让梨呢?
想当年,清朝大学士张英面对家人与邻里之间的纷争,坦然挥笔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从而使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减免了一场纷争。可见,谦让是一种豁达的挚爱,就如一泓清泉浇灭利欲之火,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同样,让梨也是如此。相互谦让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谦让者良好的道德素养,更能使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这,也正是他给那位小朋友的回答打叉的理由吧?
然而,“让梨”就一定对吗?面对同样的问题,大洋彼岸的一位母亲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位美国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几个孩子都想要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于是,妈妈说:“谁能把门前三块草坪修剪得又快又好,谁就能得到苹果。”最终,一个叫约翰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赢得了苹果。
这一故事曾在网络上流传很久,网友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约翰争苹果。这两个故事,一中一外,一让一争,不禁触动了很多人的思考:并不是什么事都要谦让,反而,有时,我们应该“丢掉”谦让,按自己的意愿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让梨事小,意愿与正义事大啊。
说到这儿,我们也许会联想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例如,钓鱼岛我们该让步吗?南海诸岛问题我们该让步吗?不管国际的反华势力多么猖獗,也不管各方反动势力的叫嚣声有多高,每一个有正义感的、勇敢的中国人都肯定会大吼着说:不让!坚决不让!
看来,让与不让都因人因事而异,我们不应丢去“谦让”这一传统美德,更不应为了追求所谓的“谦让”而委曲求全,抹杀自己谋取正当权益的心。
让是一种美好的东西。让,是人们之间的润滑剂,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磨擦;让,是人们心中的化雪剂,融化人们心头的坚冰,让,是一杯清爽的饮料,扑灭人们心中的怒火……让,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社会变得和谐。...
一街头闹市,一群无赖正在喝酒撒欢,韩信佩剑经过,其中一赖大喝:“呸,韩信你还佩剑,天天跟人混饭吃的软蛋,还配带剑?”众人立刻附和一片:“对呀,你是男人吗?”“羞不羞呀,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哈哈哈。”...
让,是一种行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冤冤相报何时了?让,是一种态度,不为己,舍己为人。息事宁人有何错?让,不代表软弱,不代表退却;它,代表着谦让,代表着包容。昨夜的雷声还在耳边缭绕着,哪怕操场湿滑,体育...
筒子楼里的过道窄得可怜,可即使是这样,老张家的自行车、老赵家的蜂窝煤、小田家的锅炉灶,就连老周家那破破烂烂的旧沙发也要在这细长的过道上占上一席之地。“砰!”住在过道最里端的老李铁青着脸甩上房门:“真是...
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在公交车上许多有爱心的人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而让我刻骨铭心的,只有一次。春运期间,许多人都要去办年货,我和妈妈挤上公交车,令人遗憾的是已经没有座位了。当我站得腰酸背痛时,一位坐在座位上...
踏着时光的痕迹,寻找心灵的让步。一、平凡者的退让这是一道摩托罗拉公司招聘新员工的测试题: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车,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很可怜;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
让,奏出了生命最优美的旋律;让,绘出了生命最灿烂的色彩;让,演出了生命最精彩的勃发。我曾读过一篇报道:一对耳背眼花的夫妻误闯红灯,眼看一场悲剧就要发生,就在那一刹那,所有的汽车像得到指令似的都停了下来...
“让”,也许注定饱含智慧,寥寥数笔,却能勾勒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有时,“让”是一种宽容,一种和谐,一种待人接物时必需的美好品质;但有时,“让”是一种懦弱,一种妥协,一种面对强权时的俯首称臣,这样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