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地阅读一本课外的书了,明显感觉到了知识的匮乏和思维的浅薄。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斯诺的大作《西行漫记》,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埃德加斯诺在1928年来到了中国,接触到了文化领袖鲁迅和宋庆龄。斯诺称“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千里迢迢越过战线到访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亲身经历了中国的红色革命,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成长和成功,正如这本书的英文名字——《RED STAR OVER CHINA》,即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让我很感兴趣的一点就是在西方人的视界里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党内的各式宣传和鼓吹,习惯了中国大地上善变的政治政策,然而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目睹这一切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斯诺到访红色中国,正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次直接接触,也可以称之为思想碰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帮助我全面的认清这个问题。
《西行漫记》讲述了斯诺在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和毛主席进行的长时间对话,获得了珍贵的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来到了红白两军的前线,最后回到北平,把通讯报道会变成了这本书。书中记录了在战争年代里一个美国记者跨越两个世界的耳闻目睹,夹杂着独特的西方记者的思想,适时点拨着我的思考。
从少年先锋队到红军总司令,从普通的战士到革命领袖,斯诺对他们进行了丰富的描写。通过作者的描述革命者的特有品质让我们记忆深刻——“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看到了伟人鲜为人知的侧面,对毛主席的描写有“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让我们知道伟人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却是亲切近人的。从国民党的白区来到共产党的苏区,两种制度下的两种生活形成的鲜明对比,昭示了中国人民克服了消极的情绪,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地为未来美好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生活战斗着,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现在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资本主义者主张的是性恶论,正是利用这种与生俱来的私心来追逐更大的利益;社会主义者恰恰相反,根除人性中的污点,从人之初性本善的角度上有大家共同努力谋求共同的幸福。我想这种对比在斯诺的心理甚是明了。斯诺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红白两区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对黎民百姓的生动描写,让我意识到,现在虽然已经不是刀光剑影的时代,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惊心动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先辈们为了今天美好生活的付出,他们是从一个怎样恶劣的环境里挣脱出来,并且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红色的新的世界,一个红星照耀的中国。
下一篇:《詹天佑》读后感
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
久闻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书面上一直有历史风沙在吹,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不同于其他红...
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另我震撼的是在基于当时的延安...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 进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