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1200字以上
年级:初一字数:1200字以上体裁:散文

穿新衣,戴新帽,买年画,吃年糕,贴春联,放花炮,这些都是中国年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于我来说,写春联印象最深。

我的伯父是一名中学老师,写一手好字。街坊邻居家有红白喜事时,需要写个婚帖、文书什么的,都请伯父帮忙。特别是每到过年时,很多人拿着红纸请伯父写春联,让我十分羡慕。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出一手好字,像伯父一样为邻居写春联。

要想写春联,第一关就得写好毛笔字。记的我上小学时,家里三间土打墙的堂屋,西边有一盘大炕,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空间。家里冲门的地方放着一张大方桌,上面放着暖壶、茶壶、瓷茶杯等物品。桌子很高,我跪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才勉强够得着。索性我就趴在大炕上练习写字。家里所有的旧书上都被我涂抹一黑。甚至连墙壁、门板都难逃厄运,被我根据地方的大小写上长短不一的名言警句。为此,没少挨娘的骂。骂又不疼,不打就行。

我上初中时,哥哥读高中。他在县城给我买了一支好一点的毛笔和字帖,让我照着上面的字写。我用五分钱买两张草纸,先用淡墨写,后用浓墨描,先写小字,后写大字。一张纸被涂抹得黑乎乎的才舍得扔掉。那时,班里许多同学让我帮他们在作业本上写名字。老师也夸我的字写的好看。

中学毕业后,我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在教书之余,我依然坚持练字。九十年代的第一个春节,我才鼓足勇气把自己写的春联贴在街门上。引来街坊邻居的一阵赞美之声。从此,就开始有人请我写春联了。每年腊月下旬,学生考完了试,学校也放了假,我就开始忙碌起来。邻居纷纷拿着几张大红纸,来让我给他们写春联。因为人多,我怕弄乱了,就在红纸的背面写上他们的名字。

腊月二十到二十八这几天最为忙碌。因为按我们乡下的风俗是“二十八,贴纸马”.就是说,到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人们就要贴神像和春联。有时眼看二十八快到了,还有很多红纸没写呢,就得挑灯夜战。自己割纸,书写,晾干,收起。

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最后用纸条把写好的春联封住,写上他们的名字。当然,村里也有人因为忙碌,就没有想起贴春联这事。看到别人家都贴好了春联,才突然想起自家还没写呢。于是就急匆匆拿着红纸请我帮忙。有时候大年三十,我正在家帮娘包饺子呢,突然有人拿着几张红纸来了。我只好洗一下手,把收拾起来的文房四宝拿出来,再次挥毫泼墨。

家里的地方不大。整个屋地上、炕上都摆满了一条条散着墨香的春联。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我的好友和邻居见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帮我割纸,或者摆放写好的春联。可是,他们又分不清哪条是上联哪条是下联。后来,我就改进了书写形式,把上联下联写在一条红纸上。让两块儿门心儿也连在一起,这样就不会出现“配错对”的现象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忙着蒸馒头,包大菜包子,还要蒸上供用的枣馅儿馍馍。我不但帮不上家里的忙,还把整个屋地上摆得严严实实,有时连下脚都困难。爹娘看到我能为邻居做点事,听着他们对我的夸奖,打心里高兴,所以没有丝毫的怨言。有人来我家让我写春联,先给我爹递上一支好烟儿,爹一边抽着烟,一边给他们讲我怎么刻苦练字,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遇到娘蒸馒头时,我就把桌子搬到院子里写。一晌不动地方,尽管冻得很脚冷,但是看到他们拿着写好的春联满意而去,心里也感到热乎乎的!

九十年代,平均每年我都要写1500多副春联。当时我们村里三分之二的春联都是我写的。有人送纸时,还拿一瓶墨汁,多数人是把纸一放,过几天来拿。那时,我买墨汁都是整箱的买。一箱十二瓶,才基本够用。得失从不计较,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后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加了一节写字课。先让学生用钢笔、圆珠笔练字,稍有点基础后再用毛笔写。挑几名上手快的重点培养。练了两三年,有的学生写的还真像那么回事呢!这样,每到过年写春联时,五六名学生就成了我的得力助手。我才算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可以松口气了。挑一个好天气,我就带领七八名学生,把桌子搬到大街背风向阳的地方,为村里人义务写春联。

学生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割纸,有的书写,有的把写好的春联摆在地上,再用砖头或者小石子压住。当时围观的人真是里三层外三层,都夸我的学生写的好,还有的说真是“名师出高徒”。总之,听着他们的赞美,我们心里都美滋滋的!

时光进入两千年之后,随着印刷精美的烫金春联的流行开来,找我写春联的人逐年减少。手写春联的高峰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写春联时的忙碌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因为在我的一笔一画里,都融入了我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对父老乡亲新年的美好期盼和深深祝福!

下一篇:写景

写春联的同名作文

相关推荐

正在阅读:写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