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午时大吉1200字
五月五日午时大吉
年级:初三字数:1200字体裁:散文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日子对于客家人来说可是第三大节日。这天对于客家人来说,在心中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及中秋,也是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不知是为了呼唤远方的浪子回乡团聚,还是老祖宗在冥冥之中预感到了“春运”,在一年中定下了三个节日让远在外谋生的浪子回家团聚。这一延绵成百上千年的传统却正好符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若过年因种种原因没买上回家的车票,那么在端午节或者中秋节就至少要回去一次,与家人团聚。所有的客家人一直坚持这种传统,没人知道为什么,而我也不愿去解开这个绵延千年的传统,我想,这便是老祖宗的智慧吧。

说到节日与团聚,或总少不了“吃”的存在,而“三牲”便是我们这一代客家人以后对端午节的第一记忆,也是一个浓墨重彩,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回忆——鸡肉、猪肉、鱼肉。而在现代的客家人餐桌上,家里团聚不一定要有猪肉、鱼肉但一定不会少了鸡肉,用老一辈的话说:“客家人是无鸡不成宴的,甚至是嗜鸡如命的!”这话我可不爱听,鸡又不是毒品,如何“嗜”?多次向爷爷求证是不是“视”,爷爷坚决地说就是“嗜”!也对,也只有你看到客家人在吃鸡肉时的“张牙舞爪”才知道“嗜”这一字用的如何准确。

客家人吃鸡不如北方人吃的粗,大酱与鸡肉用大火炒;也不像南方人吃的精细,各种高汤“取而淋之”。客家人吃鸡讲究“鲜”,一小撮盐抹遍鸡的全身,并用指头为鸡“按摩”,然后不用大酱也无需高汤,直接上锅蒸。蒸好的鸡色泽金黄令人垂涎,看似简单的吃法却突出了“鲜”。这“鲜”既在五味中,又在五味之外,其中的奥秘只有客家人才懂。

中国人是不管做什么都喜欢讨个吉利,当然了,号称“最纯正的汉族血统”的客家人也不例外,比如在端午节这一天,是一定要游“龙舟水”的,也就是游泳,在炎热的季节时跳入水中,那凉爽是再惬意不过的了。游完泳回来还讲究穿新衣戴“午时袋”。这个“午时袋”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乍一看,不就是一种各种花色的小布包嘛,但却有奇异的香味扑面而来,打开一看,简直是一个小型的草本植物展览会:艾草、薄荷、丁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混在一起,便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发出的香味好闻而不刺激,幽香而不浓郁,还有驱蚊、驱瘴、醒神的功效。好一个“午时袋”。

如果在介绍客家人的历史书里少了艾草,那么这就不是一本合格的史书。最早的时候,客家人是以群居的形式居住在大山中,通常情况下,一个村寨里的人多是同姓的本家,村寨、山寨远离医院,只有村中的土医,有点像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土医在村中的地位很高,因治病多用艾灸,所以便很形象地称他们“烧火”。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客家人的体质适合用艾灸这种方式来治病,土医的每次治疗大多都能使“大病化小,小病化无”。讲究一点的客家家族至今仍会在端午节这天做艾饼,放在家中收藏。这艾饼可不是用来吃的,而是将艾草拍打成绒,放在五月的阳光下暴晒,最后塞入竹筒,以蜡密封,便于贮藏。正因如此艾草的气味才能在家中长久停留,清香、安神。可见老祖宗的智慧是无限的,这艾饼在三伏天制作,既可治病,又可驱蚊,还可以安神,满屋清香,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没有人知道这些传统是何时定下的,但端午节这一天,除粽子外,真正重要的、真正值得回忆的是情,是意,是满屋的艾草香,是全家团聚的欢笑,是客家传统的绵延与传承,是客家人对端午的重视与喜爱……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世界发展如何迅速,身为客家人的我一定会让这些传统去芜存菁持续传承!

我为我是客家人而自豪!

下一篇:五月五端午节纪念一个死去的女孩

相关推荐

正在阅读:五月五日午时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