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年级:初二字数:1200字体裁: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虽说三国演义我是看了不止一遍,但书中的内容却常常使我流连忘返。闭上眼睛,把自己融入到书中,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在历史长河的漫漫岁月中,到处弥漫着战火的硝烟。三国时期,虽然战事连连,却趣事多多:虽然小人奸诈,但英雄多谋;虽然许多战士为保家卫国而牺牲了生命,可是他们的伟大事迹将留在我们心中,如血液一般流淌。接下来再次认识这些英雄。

卧龙先生

大家还记得这个“头戴纶巾,身披鹤髦”,“手摇羽扇,端坐在四轮车上”的人吧。他便是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帮助刘备打天下;他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历历在目的事迹让我们永记于心。

汉昭烈帝

他曾是一个善良仁慈之人,在那个战乱纷争、群雄逐鹿、枭雄辈出的年代,他注定是要被世间卑鄙的小人所吞没的。我认为他一生最难得可贵的就是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可正是这份情义,让自己意气用事,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付之东流。可能他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那优柔寡断的性格有关吧。

奸雄•曹操

说起曹操,他最大的特点便是生性多疑了。曾为了周瑜的一个小小的计策,就失去了蔡瑁、张允这两位可水下作战的将军,导致了曹操在赤壁大战最后的失败。但曹操在统一魏国时那可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计策必定能之助他完成统一天下的使命。可是,曹操却败在了自己手上,败在了自己性格多疑上,以至于全军覆没,让司马家成了最后的霸主。哎,真是可惜呀!为什么说曹操是一位奸雄呢?是因为他雄才大略、非常爱惜贤才,又残暴奸诈。他曾经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更加体现了曹操的奸诈

关二爷

看到关二爷这三字,想必许多同学都认识吧,有些人可能还十分喜欢他,我就是其中一个。他虽不及诸葛亮般的足智多谋,但也有自己的一份谋略;虽不像刘备般仁厚,但对人却是忠心耿耿;虽不如张飞般豪迈,但在战场上视死如归。

令我佩服的便是关羽的忠义二字了。

忠:千里走单骑。那时刘备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袁绍,留下妻妾让关羽保护。而关羽又被曹军围困,当时关羽宁愿牺牲,也决不投降,直到张辽以义劝说,才暂时归顺曹操,但一心只想找到刘备。众人都知道曹操十分爱才,所以不惜金钱美女利诱,更是赤兔宝马相送,封侯爵。关羽非常感动,但寻备之心却从未动摇!真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

义:那就得说说义释曹操了。赤壁之战曹军伤亡惨重,经过张飞赵云等人的截杀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经过华容道,关羽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此时曹操已经走投无路,便请求关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马。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恩义,心一软,就放了曹操。

这就是关羽的忠和义,他还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走五关斩六将,值得敬佩。

最后的结局也是令人深思:这统一天下原本是刘备、曹操、孙权三人中一人的囊中之物,谁曾想到,多年后的胜者竟是晋,给这个结局画上了是单纯的句号,还是令人惊讶的感叹号,甚至是疑惑不解的问号呢?

要说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真不少: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下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的同名作文

相关推荐

正在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