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看看,嗅嗅闻闻,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你听听,再看看,大中国的雨,家乡的雨,我的雨。
下一篇:故乡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里背靠着一座大山,面临母亲河长江,可谓依山傍水。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均与我如影随形。故乡有山,虽然称不上雄伟高大,但这山却炼就了故乡人坚韧不拔的性格。记得我该上中学了,学校却在山...
未来的你便是又一个大唐繁盛 辉煌故乡未来的我便要做又一个玄奘取经 回唐...
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家乡已二十年了。如今,我乘着飞机回到了故乡——吉安。回到故乡后,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展现在我面前的是直插云端的高楼大厦,公路上一尘不染,汽车都是太阳能环保型的。我乘上车来到了滨...
从故乡走出去的是肉体,留下的是灵魂。——题记故乡的晨,是夜晚驮来的,是太阳的光芒用刚刚散射出地平线的针,一下一下地挑开夜的眼皮,朝霞便迅速地挤进夜的眼睛。夜便醒来,一切都活了,活了天,活了地,活了的故...
心中有一朵洁白的莲,那是我的故乡。我深沉的爱着她,我浓厚的思念她。那里有最清澈的河水,那里有最悦耳的鸟鸣。那里还有最欢快的笑语,那里存在最天真的梦想。我离开时给予过一个承诺,带她去辽阔的海,看远去的白...
置身郊外,风中飘来淡淡的泥土芳味,思绪渐渐拉进了故乡的回忆。细雨沥沥,微风轻轻,故乡在朦胧的雨中透露出几分浅绿,又在茫茫之外显出淡淡的水红。记忆中,老家门前的杨梅树总在一年四季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春天,...
每个孩子都是踩着记忆长大的,因为记忆中的童年曾是那么清晰地在我们的心灵底片上一次又一次的曝光。许多年以后,我背着沉甸甸的乡思,重回童年的乡村,却蓦然发现一切都已改变:昔日的伙伴已不再是明眸皓齿;可爱的...
从故乡走出去的是肉体,留下的是灵魂。——题记故乡的风,如同母亲温暖、温柔的手,一下一下轻轻地、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颊,拂去了我们心中的不快、孤苦、无奈,抚慰了我们幼小的心灵,抚慰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