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渔父的段落
描写渔父的精彩片段
  • 渔父

    描写渔父的段落

    最能体现中国文人性情的,莫过于山水画。山水山水,水必不可少。那林间淙淙的清泉,那峰顶汇聚的细流,那石缝间涌出的地下水,都是山石流动的魂。画轴上,缭绕山间的雾气,顺山势而泻的白练,都是最轻盈的灵动,是山的生命。缺了它们,山也就没了灵气。江南的山一向以灵秀著称,也正因为江南多水,可“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在诗人眼中与水同行便是与自然的亲近,于是屈原笔下隐于世的渔父,也成了历代文人吟咏追慕的智慧、大悟之人,与世无争,心境开阔。是不是水的灵秀洗涤了他们心上的尘污,让他们眼明如水?“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这便是渔父的境界,也是水给人的一种韵味享受。 

    我爱水》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渔父的段落
  • 友中有一对夫妇,先生喜绘画,太太爱抚琴,夫妻二人在湖边购得新居,邀请沙龙的朋友来“碧水居”把酒言欢。外观湖边雅居,清净怡然,进得室内,更是别有洞天,门廊上方是通透的屋顶,晚上可与群星作伴,客厅墙上挂着男主人的画作,门楣上三个清秀的大字——碧水居,后院临窗是一片碧绿的湖水,偶尔有只水鸟闲闲游来,好一处清净居所,纵然是陶渊明再世,也会羡煞不已。上得二楼,视野更加开阔,碧波荡漾,云霞满天,湖畔人家,悠然居所,与男女主人的清新雅好浑然天成。这房子不再是一处简单的居所,主人赋予了它灵性,想象男主人作画的风雅,女主人抚琴的轻灵,琴音袅袅,荡于湖上,引得世外仙姝,飘然而至,我等凡夫俗子也沾染了几分清雅之气。心神荡漾,悠悠神往,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渔父》词:

  • 江风送来阵阵凉意,天色渐渐晚了,那幽幽苟且江上的渔父也撑桨鼓舣而去。水面上,只剩下一长一少两个身影。渔父歌声依稀可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两人对视一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明哲保身吧!”屈子又很潇洒地回首,“我不甘沉沦,待十八年后率铁骑踏破咸阳宫阙!”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 无论我是否能寻回曾经,但这回,我一定要抓住你,然后好好跟你谈天说地——咦,你去哪儿了?江面,渐渐平息,彼岸,青葱依旧,忽地发现江面一叶小舟飘荡——“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只闻清风习习,蹒跚而去,天际水底,花间叶下,歌声依旧。

  • 茅屋焚柴起炊烟,蓬头稚子剥莲蓬。一箪食,一瓢饮,粗瓷大碗糙酒瓮,两块萝卜咸白菜,一壶浊酒,一壶诗。人生得意处,原在此中藏。屈子渔父词,陶潜归去来,人闲散,湖山净,烟波万顷得自由。孤烟一点,雨润风清青山外,僧人高处坐,修补百衲衣,禅境何须参,就在净土中。一棹风,一叶舟,一纶丝,一轻钩,一壶酒,一曲歌,闲来垂钓碧波上,烟波江上老渔翁。

  • 屈原在《渔父》中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对我来说,那个灵魂的孤独太深邃,太厚重。它超越了时空,超脱了一切精神的羁绊。我无法真正领悟那个不朽灵魂的大孤独。残阳如血,人生如梦。我常常思考人生梦到底是什么?是激浊扬清吗?抑或厚德载物?抑或平淡是真?抑或宁静致远?我不知道。

  •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渔父词》这首诗,是我偶然从一首歌末尾听来的,刚开始,没什么,后来,不知不觉,竟开始喜欢这首诗了,这首诗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万顷波中再得自由"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 古时的渔夫,大多不识字,依本性生活,却更为淳朴,豁达。屈子做《渔父问答》,可以看见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这里交锋,矛盾而统一。殉国也好,避世也好,都是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都是一种生活的抗争。梵高殉画,海子殉诗,三毛殉情,谭嗣同殉国是一种壮举,孔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一种智慧,佛陀清静平等,普度众生,更是一种慈悲。

  • 沿着湖边小路,穿过就来到了华夏名亭园。华夏名亭园内仿建了沧浪亭、独醒亭和兰亭等10座名亭。我认为亭中最有趣的就数独醒亭了。独醒亭原本建于湖南省汩罗市玉笥山顶屈子祠前。亭子的名称是由《渔父》中的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来,故称“独醒亭”。我猜想诗人是想让自己做一个有主见、有理想的人吧。

  • 屈子行吟江畔,渔夫见曰:此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子曰:是以见放,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然而,忠贞的屈原并没有随其流而扬其波,并没有与世推移。他不与小人共舞,不与小人同室,由此,他惹来了宦官纠葛,小人的污蔑,他遭到了怀王的放逐。

  • 桑娜看看丈夫,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渔夫开口了:“如果我白天打鱼,晚上到街上的牛奶店去当送奶工,你在家用稻草编些帽子,晴天时再出去采摘一些椰子,我们或许还能维持生计。”“那也只是或许而已啊。”桑娜的脸上掠过一丝担忧。“可我们还能怎么办呢?”渔父仰头望着门外灰暗的天空。

  • 当年,满朝文武阿谀权贵,惟有屈原敢挺身而出,在即将投江之时,有一渔父劝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而他却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蠼乎?”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生命是宝贵的,但他用另一种形式维护了生命的尊严,守住了作为人臣的忠,守住了自己的气节。

  • “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你高声吟唱着荡气回肠的诗句,留给历史一个背影。蓦然间,你的背影里出现了梅的风骨,那是“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坚贞。那么傲岸,那么清隽,散发出阵阵芳香。渔父劝你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他忘了,你是梅,你能做的就只是“哀民生之多艰”,而不是承欢楚王,随其流,逐其波。

  •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 岁月不饶人,唐婉带着你的思念郁郁终了。佳人逝去难再得,你也老了,厌倦了功名利禄恋上了闲云野鹤的安逸生活。还记得你临终时留下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吗?是啊,你谙知人死后万事皆已成空,却还是不忘叮嘱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那样爱国,怎会忘了祖国依旧破碎的心伤?怎会忘了国之悲哀?“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你自比渔父,默默无闻于市井之中,却不知后人对你称赞有加。你虽老死在沧州,却心在天山,你那样爱国,又怎能让我们忘怀呢?

  • 楚顷襄王放逐屈原,屈原至于江滨,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故。”这样,渔父第一次被历史记住,第一次走进诗人的世界;他也同样记住了历史,诗人同样走进了他的视野。“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几十春,不曾逢着独醒人”,他也寻找清醒的诗人,寻找清醒的世人。

  • 在复杂的世界中,你一直隐藏着一颗简单的心、简单的愿望——自由!你渴望自由,渴望如渔父一手握着钓竿,一手拿着酒壶,漂一叶扁舟在江河上“随风飘荡,任意东西”,醉翁之意不在欣赏河岸美丽的风景,不在品尝甘之如饴的美酒,只在陶醉心中那一抹自由。你不求威仪天下名垂史,但求独善其身率性为!你崇尚春风暖雨、落絮飞雁、杨柳依依的自由生活。你高唱:“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你是对的,却也是错的。

  • 转回头,再看如今。这个新时代里,却出现了那么多的“啃老族”,他们大学毕业,有不浅的才学,却乐哉悠哉地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吃父母的,用父母的。走出家门,他们变得微不足道,他们嫌工作不好找,工资没处赚,却不知道,这个世界哪能一切如他们所愿,没有好工作就不工作?相信这不是一个好借口。正如《渔父》中所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个世界上能有几个屈原?何况我们国泰民安,也没见有几个人会因为失业而投江葬身于鱼腹。工作差而已,又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 然而,要坚守清醒,何其难也。宋代诗人薛�沸词�曰:“独怀忠愤赴湘中,举国昏昏志不同。渔父笑君君亦笑,烟波相望各西东。”坚守清醒,有时还要忍受孤独,甚至还要付出代价,比如清醒的屈原,在面对日益衰弱的楚国时,不惧权贵,内举贤能,外修法度,然而最终却自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自沉汨罗江。从表面上看,是清醒诱发了个人的悲剧,然而那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对国家的绝对忠诚,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必将被后人铭记,永垂不朽。 

  • 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找一隅安静的去处。倚遍栏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滚滚红尘,牵绊我们的太多。回首,就是一场春花秋月。唯有清风明月,取用不竭。风月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心性旷达的时候,也想独去江边作渔父,轻舟低扇,占断苹洲烟雨。一蓑衣,一壶酒,一棹舟,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一场花事,把滴滴杏花雨,翻成雨恨云愁。或是采菊东篱下,结屋水云村,于清溪茅亭来一场风花雪月。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山林中,把一缕清愁吹成一抹清辉,时隐时现,时近时远。

  • 这也正是我最大的矛盾。一方面,我总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另一方面,如今的我也慢慢认同渔父的“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所以偶尔我还是掩盖不住自己内心“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和冲动,但是我又不想有项羽一样的悲剧结果。这改变需要时间,我想我可以做到,最后慢慢抹掉我的锐气。

描写渔父的段落300字
  • 二是借鉴屈原骚体语言。如作者于1931年3月5日写的《湘灵歌》:“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辣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他借用屈原《九歌》湘水女神的形象以及《离骚》、《远游》中的语言和意境,沉痛哀悼革命志士的惨遭被害,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暴行,辛辣讽刺反动政权“太平盛世”的虚假现象。又如他于1933年11月27日写的《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作者以“兰草”为线索,借用屈原《离骚》、《九歌》、《渔父》等语言和意境,凭吊屈原而述今叙志,串用楚典而推陈出新,真可谓新铸伟辞,寓意深远。

  • 友中有一对夫妇,先生喜绘画,太太爱抚琴,夫妻二人在湖边购得新居,邀请沙龙的朋友来“碧水居”把酒言欢。外观湖边雅居,清净怡然,进得室内,更是别有洞天,门廊上方是通透的屋顶,晚上可与群星作伴,客厅墙上挂着男主人的画作,门楣上三个清秀的大字——碧水居,后院临窗是一片碧绿的湖水,偶尔有只水鸟闲闲游来,好一处清净居所,纵然是陶渊明再世,也会羡煞不已。上得二楼,视野更加开阔,碧波荡漾,云霞满天,湖畔人家,悠然居所,与男女主人的清新雅好浑然天成。这房子不再是一处简单的居所,主人赋予了它灵性,想象男主人作画的风雅,女主人抚琴的轻灵,琴音袅袅,荡于湖上,引得世外仙姝,飘然而至,我等凡夫俗子也沾染了几分清雅之气。心神荡漾,悠悠神往,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渔父》词:

  • 静静的汨罗江畔,晓风残月,江阔云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三闾大夫一人独行至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渔父之一番震世对答,虽非诗词绝唱,亦为旷世绝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响遏行云,震地动天,穿越时空,凡四方之士无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无不愤然以怀。心,已经碎成了一地,又让屈原如何重新拾起?于是屈原没有妥协,愤然纵江,惊起一江浪潮,惊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为耀眼的最后一笔,不是败笔,而是绝笔。屈原,以傲世的姿态,昂然抛弃了世俗,他用自己的人格开启了端午这一历史之门。亘古的汨罗江,静静地,见证这醒世的一纵,这一纵,千年不灭;这一纵,楚国为此成伤,华夏为此而悲,皇天亦为此留下了一记永不磨灭的天殇!

  •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便是第一道坎。文章有三要,凤头首当其冲。一篇好的文章必然会有一个好的起笔。生活亦如是。很多人都曾有过许许多多的愿景,可成功实现的却没有几个,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当他们准备实施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各种不可逾越的阻碍,想着想着便退缩了。还记得小时候教过的《愚公移山》吗?河曲智叟笑问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我想,他也是希望将山搬走的,可是残年的他却由于担心不能毁山之一毛而放弃了这个念头。着有《离骚》的屈原行吟泽畔时所遇的渔父曾劝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我知道,他何尝不愿唤醒世人。然而他想到的却是众人皆醉、举世皆浊,人力不可回天。他放弃了,孑然出世,连名字也无从可考了。万事开头难,难在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非勇者不可过。

  •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便是第一道坎。文章有三要,凤头首当其冲。一篇好的文章必然会有一个好的起笔。生活亦如是。很多人都曾有过许许多多的愿景,可成功实现的却没有几个,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当他们准备实施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各种不可逾越的阻碍,想着想着便退缩了。还记得小时候教过的《愚公移山》吗?河曲智叟笑问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我想,他也是希望将山搬走的,可是残年的他却由于担心不能毁山之一毛而放弃了这个念头。着有《离骚》的屈原行吟泽畔时所遇的渔父曾劝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我知道,他何尝不愿唤醒世人。然而他想到的却是众人皆醉、举世皆浊,人力不可回天。他放弃了,孑然出世,连名字也无从可考了。万事开头难,难在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非勇者不可过。

描写渔父的段落200字
  • 千年前的你,着一袭白衣,如同最后的葬礼。江边的风拂动苇草,掠过江面,拂过楚国的河山城郭,最后轻抚着你的衣袖,似乎想要为这个国家挽留最后一丝忠诚。你无言的张开双臂,似在呐喊,似在质问。楚王的昏庸,郑袖的媚惑,子兰的无能,郢都的攻破……这一切都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彻底绝望了。高洁如你,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投身清流是你报国的最后选择了。那渔父好心想挽留下你,可你已决意与郢都俱去了。

  • 千年之前的江畔,屈原,你化作一具不朽的洁白丰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这般景仰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那个众人皆醉的世界,渔父的做法或许是对的。可你,通体散发着圣洁的光芒,于是刺痛那个时代的眼。清澈的目光,会被时代的风沙搅浑,挺直的脊骨,会遭到愚蠢手指的指点。你披发行吟泽畔,终于纵身汨罗江中,化为亘古不变的永恒。

  •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你高声吟唱着幽扬的诗句,留给历史一个背影.蓦然间,你的背影里出现了落叶的柔情,那是“狐死必守秋”的至诚.渔父劝你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他忘了,你是根的儿子,你能做的就只能是“董道而不豫”“重昏而终生”,而不是承欢楚王,随其流,逐其波.也只有这萧萧的落叶,才能演绎出你投身汨罗江的那一段生命的童话.

  • 创作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描写渔父的段落100字
  • 你化作一具不朽的洁白丰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这般景仰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那个众人皆醉的世界,渔父的做法或许是对的。可你,通体散发着圣洁的光芒,于是刺痛那个时代的眼。

  • 他难道还不明白正是自己孤行到底的“清醒”把他推向了潦倒的边缘吗?他当然知道!面对渔父的善告,他再次激昂愤慨地大呼:安能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实际上,这是坚守理想的他在告诫疲惫不堪的自己,在鼓励几近崩溃的自己!

  • 通往成熟的道路无疑是艰难的,但也并非寸步难行。要学习渔父的“不凝滞与物而能与世推移”,又要学会屈原的不让“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成熟不似匆匆流逝的时间,看着它离去,却又无能为力。相反地,成熟宛若一坛酒,搁置的时间越长,酒味俞为醇厚。它是精神的沉淀,亦是心灵暂得宁静的标志。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 湖中漂来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的渔父,你看他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这时一阵微风迎面吹来,天空洒下了蒙蒙的细雨,湖面顷刻荡起一圈圈涟漪。他一边垂钓,一边欣赏着眼前如诗如画的风景,深深陶醉了,有好多只鳜鱼区挑逗他的鱼竿,他竟然毫无察觉。

  • 滚滚汨罗江,屈原一步步地踏上,举头长啸向天问,只留下一句“其九死而犹未悔”的壮语。他拒绝了渔父“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劝告,始终坚守着那一份净木情怀,坚守着志洁行廉的本色。“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他获得了怀紧握瑜的高洁美名。滔滔东逝水,淹没不了的是你刻进历史深处的本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