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阅世的段落
描写阅世的段落
“碰壁面是伤心色,夜雨闻怜断肠声”,阅世不深的我们,情感方面尤为脆弱。亲情、友情、爱情混淆不清,以至于一遇到困难总之梨花带雨,咆哮嚎哭。虽然哭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们还是不断的学习毛泽东“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那种将困难踩在脚下的精神。学习杜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释怀。因为我们不会沉迷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伤感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我体会到了荆轲为楚国而视死如归的那种悲壮。“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尽管有失偏颇之处,却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弃文从军,保家卫国的坚毅……
想想那些冷眼阅世的作家,他们潜心累积数年,沥血呕心,然后写出一部旷世奇作,令我们推崇,这何尝不是对沧桑岁月的感慨与深省?生活赋予他们的不幸遭遇与复杂的经历引得他们深思,于是思想开始旷世,大脑支配笔尖在页页白纸上抒发愤然与顽强、失败与梦想,因所见而所想,所想而后记,加上一些些执着、仁忍、谦虚、幸运……最后就拉上了成功的手。当拿成功的辉煌与平淡生活的落破相比后,发现了理想永远在奋斗的路上。其间伴随着快乐与悲伤、平凡与坎坷、酸辣与苦甜……这就是人生,一切只在时态的变化中转移或转化,选择性出现,而回味生命时总是无所谓拥有,无无所谓失去。
生活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着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止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踞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越千重山,行万里路,阅世间人情无数,与苍天为伴,与山河为邻,最终只不过为了找回一条心路历程。世间盛景遍地皆皆都是,从不缺乏美,只缺乏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有的景致终究会随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山河会老去,青山历经霜雪风雨亦会留下累累的伤痕。惟有趁年华还在,修炼一颗优雅的心,才是永恒不褪色的美。
谈到书籍,我就愈发感慨良多了,往日困于乡野残垣,无缘窥见那堆积如山的旧书新作。如今困顿于山外一方,思如潮涌,由是得幸阅得诸多良作,便一发不可收拾。中华上下几千年,累积上千年的思想无不以书籍为媒介流传至今。非此,今人何以知历史为何物?鄙人阅世不深,才疏学浅,思想的隧道挺进不远。
沉静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沉静不是出世,而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沉静不是冷漠,而是“未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份洒脱。沉静与年龄无关,缺与阅历结缘。阅世越多体会越深。偿记忆之闸门拉起,沉静会助你把持住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