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寿镜吾的段落
描写寿镜吾的精彩片段
  • 描写寿镜吾的段落

    童年的时光,已不会再复还;少年的时光,也一去不再复还;过去的一分一秒,一样不能复还。我曾听过一个故事,现在给大家讲一讲:鲁迅12岁在绍兴城“三味书屋”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干家务劳动。有一天,鲁迅在家里帮助妈妈多做了一点事,结果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鲁迅一顿。鲁迅挨了训以后,并不因为自己受了委屈而埋怨老师和家庭,他反而诚恳接受批评,决心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再也不会因为做家务而迟到了。于是,他用小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正正方方地刻了一个“早”字,以便提醒和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读书。

    时间,一去不再复还》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寿镜吾的段落
  • 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开办的。寿镜吾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马老师虽十分严厉,但她讲课却十分生动。一次,马老师给我们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寿镜吾老先生这段时,她把眼镜挂在鼻头,下巴一收,眼睛一抬,嘴巴一撅,环视下方的学生,手执书本,脑袋一仰,身子一晃,念起了“之乎者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同时,我们也将寿镜吾老先生的模样牢记在了心中。

  • 鲁迅长大后,在三味书屋读书,他的老师是一个名叫“寿镜吾”的人。寿镜吾老先生品行端庄,为人朴实。而后鲁迅转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树人”。这个学堂给鲁迅留下的印象是乌烟瘴气的,所以他又转去了矿路学堂,在1902年毕业后出国学医。

  • 我们的任教老师没有鲁迅先生的寿镜吾老师要求那么严格,教学方法那么死板,但是所担任的科目都能教得栩栩如生,也就是独特,就是能让死气沉沉的知识变为活灵活现的知识传授给我们运用。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这七个老师呀,各自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

  •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因为书改变了命运?被誉为“发明大王”的发明家爱因斯坦的成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有时候困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几乎所有人的成功都和读书密不可分。

  •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关于三味书屋的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的一个私塾,位于绍兴鲁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园”不远。鲁迅曾在文章里称它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说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也是在三味书屋中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屋里充满了花香。正中央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老先生只收八位学生。当年上课都要从自己家带桌椅,鲁迅坐在东北角。他的桌子上有一个字——“早”,这个字还有一段来历呢,就是这个字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 我们又从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看见了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给学生们上课的教室和当时的一些情景。教室中间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戒尺。教室左上角那张就是鲁迅小时候用过的书桌,上面刻着一个小小“早”字,用来提醒自己。我不禁也暗暗给自己下决心。

  • 有一天鲁迅的爸爸生病了,鲁迅他奔跑在当铺和药铺之间,他还要给他爸爸做早饭,做家务,做完了以后就到他上学的地方,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很严厉的批评了鲁迅,鲁迅也没说什么!就到了他的座位上在桌子上课了一个小小的早字!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 在这本书中鲁迅写了他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在他幼年时的私立学校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一位是在他仙台上学时碰见的藤野严九郎。他略写了寿镜吾老先生,详细写了藤野先生。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从那个不想上学觉得很无聊的孩子变成了渴望知识的青年。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和蔼、方正、质朴、博学、严厉、见多识广的老师。藤野先生是一位没有种族歧视、认真、严厉。鲁迅从文章后直接写了他对藤野先生的想念。

  • 在鲁迅小的时候,他被家人送去私塾读书,寿镜吾先生十分严格地要求他,这也使鲁迅十分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让自己犯下任何错误。一天早上,鲁迅发现自己的父亲生病了,于是他先敷着父亲去医院找医生看病,自己再去私塾上课。结果,到了私塾以后,寿镜吾老先生已经手拿戒尺等着他了,这次,鲁迅不仅被先生责骂,而且也被他打了一顿。在旁人看来,鲁迅并没有错,但是鲁迅的心中十分自责。从那以后,他就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并且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 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会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在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做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 早在上初四的时候就幻想了那高中的生活,想象着学生们放肆而自在的在讲堂下发短信玩手机,在那些所谓的“刻苦学生”的遮掩下,偷偷的和周公神游!同时也为那些老师们换了些新样子,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是带着高倍眼镜,随时在讲台上从那缝隙中扫描台下的一举一动!它一定是像鲁迅先生所描写的寿镜吾一样摇头晃荡着一遍遍的读课本上令人乏味枯燥的文章!这应该也是老师们的传统形象了吧。

  • 每天上学父母都会对我说:“路上小心,认真听课。”每天放学张老师都会对我们说:“路上注意安全,回家知道学习。”其实老师的爱和父母的爱都是我们成长中不能缺少的阳光。从这一件件看似很小的事情,我感到了老师对我们无限的关爱。在老师们严肃的面孔上,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和善的眼睛。我更加理解了鲁迅先生写到他的老师寿镜吾和藤野先生时的心情。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人间最高尚的情感,无私付出却不求回报。我想,学生的理解会让这份关爱产生更挚热的火花、更持久的热度。

  • 那么,除了父母,我们还要感恩谁呢?第二个就该是老师了。元代作曲家关汉卿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欧阳修也曾经说过:“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尊师的典范。他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他也专程去拜访他。鲁迅也常常怀念日本仙台医学院的藤野老师,将藤野老师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壁上,以激励自己。日本要出《鲁迅全集》,他唯一的希望是把《藤野先生》一文编选进去,以示对老师的爱戴个敬佩。

  • 由于先天不足,刘子外貌平平,不能貌比西施,但也不至于丑似无盐:小眼、蒜鼻、大嘴、歪牙,不大完美的五官凑在麦色的皮肤上,显得异常生动活泼,加上刚越过一米二的身高—常有初二的学弟学妹拍着刘子的头亲切地问:“小妹妹,上初一了吧?”刘子气归气,倒挺有自知之明,克隆了一句名言自嘲:“自古红颜过薄命,刘子万岁万万岁。唉—”迂腐的语气配上拗过来拗过去的脑袋,像极了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

  •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尊师的典范,鲁迅先生经常给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写信,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去拜访他。鲁迅先生也常常怀念日本仙台医学院的藤野老师,将藤野老师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壁上以鼓励自己。日本要出,《鲁迅全集》,鲁迅先生惟一的希望是把《藤野先生》一文编进去,以示对老师的爱戴和敬佩。

  • 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这就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的住屋——三味书屋,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跨过门槛,来到了大堂,只见堂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在往里走,看到了那张著名的刻有“早”字的鲁迅书桌,令我感兴趣的是后园的题字:”栽花一年  看花十日 珠壁春光  岂容轻失 。这句话林我回味无穷。

  • 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镜吾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苞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哮道观念的《二十四哮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佬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描写寿镜吾的段落300字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位教书老先生的形象生动地出现在眼前,使人倍感亲切。《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睡觉时的动作:“睡觉时她又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中间摆一个”大“字,挤的我没有余地翻身”一位真实鲜明的农村妇女就出现了。《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个黑瘦的先生,八字胡,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这里,从衣着,外貌,举止,声调,将藤野先生的形象描绘出来,纸上便出现了一位不拘小节的教师,还通过藤野先生生活上的马虎与教学上的严谨进行对比,突出了藤野先生的性格。

  • 我经常听到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提问,书屋为什么称“三味”?“三味”是什么意思?三味书屋原叫“三余书屋”,是书屋主人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起的名字,取董遇“为学当以三余”之义,意思是要人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奋发学习。宋代的苏东坡十分赞赏董遇的“三余”之说,便用“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来抒发自己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据此,寿峰岚就将原来由书法家梁同书写的“三余书屋”匾额,改成了“三味书屋”,虽然就改了一个字,但味道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现在最多听到的对“三味”的解释是取义于“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 我们先到鲁迅故里去,买了票。我们开始参观鲁迅祖居。所谓的鲁迅祖居就是鲁迅祖辈们居住的地方。鲁迅的祖辈们都是当官的,条件很好,鲁迅祖居到鲁迅故居明显看出鲁迅家中的条件败了下来,鲁迅12岁那年,爸爸把他送到全城最严厉的私熟,那就是“三味书屋”鲁迅的教师是寿镜吾老师。寿老先生家的墙上有一幅“松鹿图”。每天学生们都会朝松鹿图两个躬,一敬孔子,二敬寿老先生。寿老先生博学多才正直又严厉,鲁迅在他那学了不少知识,最后成了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然后,我们去参观了百草园,幼儿鲁迅的乐园。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我们参观了鲁迅纪念馆,一走进大厅就看见鲁迅的雕像,周围的人都围着他拍照。塑像后面刻着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其中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了。百草园在我们眼中除了杂草什么也没有,是枯燥的乏味的,三味书屋则更是无味,可这些在作者眼中却别有一番滋味。百草园是作者童时的一片乐土,那儿有着作者无尽的欢乐,美女蛇的传说更是让作者喜爱百草园,三味书屋固然无味,可其中的孩子却也天真可爱,寿镜吾老先生也算是位明理的老师吧,但这些都是身处二十一世纪,整天呆在电脑与电视前的我们无法体会的。五猖会是一直令作者念念不忘的一场盛会,但父亲的一句“背书”却使作者失去了一切看戏的兴致,不禁令人叹息,我们恐也无法体会这种心情吧。

  • 不知为何,每次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抑或是《藤野先生》,我总是会心一笑:文中的寿镜吾和藤野严九郎,不就是您吗?再后来,您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自从您当了我们的班主任,我们改变的很多,收获的更多。五年级,我们胆怯自卑;六年级,我们重拾自信;七年级,我们一路欢歌;八年级,我们开始发力;九年级,我们奋力高飞。几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路走过,也用文字一路记下。记得刚上初一,您就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即使周末、假期也从不间断。如果不是您,我不可能写那么多,也不可能从那些稚嫩的文字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更无从得知您为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写了三年,您批阅了三年。您的坚韧执着,让我心生敬意。

描写寿镜吾的段落200字
  • 立于台门前,望屋内游客挤挤,无立锥之地。忆两年前,参观鲁迅故居,游客稀少,零星散布。而今异也,遂未入。沿街,来到书塾——寿镜吾的家。来此目的,只为寻一个‘早'字。可惜,那张桌子却被红线圈起。只可远观,近玩是不行的。遗憾之余,也有意外收获。在授课大厅,我一睹寿老先生的尊容。照片早已泛黄,满脸皱纹,花白的大胡子,遮盖了半边脸,骨子里透露着一种严肃,古板。与我心中的他并无太大出入。

  •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 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镜吾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 中国的教师以让人想起来或许还是寿镜吾那般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读起书来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样子吧。就是这个形象成了中国腐朽教育界的代言人。现在的好多学生会在背地里偷偷咒骂某些老师,当然也包括我。有一次,一个姓郭的生活老师扯着嗓子责骂着命令学生们睡觉,舍友们愤愤的发着牢骚:“这个更年期的老女人!唠叨鬼!”后来大家在几次闲聊时,说起当老师的坏处,其中就说了一条:当老师还得在背地里受人骂。当然所有的当老师的坏处都是经过我们共同实践过的。

  • 虽然,鲁迅先生在平时玩耍的时候很有趣,很自在,但一到了学校就截然不同了。上学时,只能每天在寿镜吾老先生的督促下读书和背书,特别枯燥无聊,为此,鲁迅先生还经常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在底下偷着做些小动作。反观我们有美术老师亲自教我们画画,根本不用在底下偷着画画,有音乐老师教我们唱出优美的音律,还有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教会我们科学常识,还有……对比起鲁迅先生的小时候,我们的学习明明已经非常丰富多彩了,可为何我们依旧感到枯燥无味,进而讨厌学习呢?

描写寿镜吾的段落100字
  • 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私塾,那时他父亲生病了,鲁迅每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鲁迅迟到了,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批评道:“以后不要迟到了。”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他时时早、日日早,奋斗了一生。正是因为鲁迅的努力,他才成为一名大文学家和思想家、政治家。

  • 我们的任教老师没有鲁迅先生的寿镜吾老师要求那么严格,教学方法那么死板,但是所担任的科目都能教得栩栩如生,也就是独特,就是能让死气沉沉的知识转变为活灵活现的知识传授给我们运用。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这七个老师呀,各自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

  • 虽然鲁迅先生没有过多的朋友,但他却可以听油蛉的低唱,蟋蟀弹琴;虽然鲁迅先生在学习中失去了百草园,但他却在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那里领悟到了深奥的知识;虽然鲁迅先生的隐鼠“失踪”了,但他却得到了长妈妈送给他的那本珍贵的《山海经》。可以说,鲁迅是一个幸运儿。

  •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跑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说道:“读书!”这是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他也是如此,严归严,但“严而不厉”也是他的性格。他也有一条戒尺,也有写检讨书的规则,但都不常用,普通不过让我们站到后面,如此而已。

  • 坐在课桌前的你正背着《诗经》里的句子,小小的脑袋,摇晃着,似乎在学寿镜吾老先生,但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多么像你,却又不是你,从你身上,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有多久,我失去童真,不愿为一朵鲜花微笑,有多久,我不再用古典的心情去品读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