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篇题目为《同桌这个人》的文章。乍一看题目,我就在想同桌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于是,我带着心中的疑问,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原来,小作者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刻画,把同桌贪吃、爱抄别人作业、马虎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试着把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写出的作文在我再三修改后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级讲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理由:文章开篇自然,结尾悠长。文章开篇概括风筝特征,入题自然巧妙。结尾写风筝“我”心中的悠然与快乐,写得精彩含畜,韵味悠长。描写细腻,层次感强。小作者从深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风筝的快乐起笔,层次井然地记叙了一次和妈妈在广场放风筝,使之成为王者的经历。由失败到再飞成功者,整个描写都很细腻,也极富层次感。缘事悟理,主题深刻。文章没有仅仅局限在放风筝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深刻地表达了放风筝能够使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的主题。其中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描写细腻,主题深刻。”
-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
当语文老师踏进教室,原本乱哄哄的教室就瞬间安静下来了。老师走上讲台,对我们说,今天被本来是上语文课的,但有同学提议上如何在作文中更好的描写细节,所以今天我们就上如何描写细节的课。老师说着,我在下面心里有些不开心。因为上万这节课,下次写日记就必须有一两处细节描写,我每次写日记不知道该写什么,还要写那么多,真是让人郁闷啊!
-
上课铃响了,高老师走到讲台上,找了一份课件,开头是几个大字“细节描写”。接下来,高老师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课件上有我们很多写作文的“通病”要不就是细节描写不够,要不就是修辞手法应用不当等。这时高老师找了一份没有细节描写的作文让我们修改,我想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女同学举手把我想说的答案说了出来,当时我气死了,我心里想:‘我好不容易举手,都被你抢去了,就不能让我举一次手都不行吗?’
-
总评:班级得到流动红旗确实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在作者看来,这样的欣喜,并不一般,因为作者透过“比我更需要这些荣耀,可是他却把荣誉全给了我”这个流动红旗背后的故事,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文章选材较好,以小见大,内容生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都比较出色,但语句不够凝练,结尾也嫌仓促,没有写出为什么“更要珍惜这次的流动红旗”,主题没有得到提升。
-
总评: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注意描写“我”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从整体来看,作者能通过一件小事,以正反叙述的方式,把拾金不昧的精神展现出来,其中注意了细节的描写,语言淳朴但不空洞,文章也很有意义,倘若能插入身边的几个生动的场景(比如当自己偷偷把捡到的钱放进口袋时,是不是似乎觉得旁边的人都在批评自己,等等,这种通过描写内心的紧张更能衬托主题),或许会使文章更加有丰富深刻之感。
-
总评:本文写了一件家庭生活中的趣事——抢吃葡萄,作者写得很生动细腻,尽管个别描写显得有些夸张,但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把一场“抢食大战”和姐弟俩的“馋相”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明显感觉到了家庭生活的和睦与生趣。本文也告诉同学们一的写作要领:写人物的作文,一定要有情节和细节,否则文笔再好人物也生动不起来。
-
总评:本文记录了一次拔牙的经过,作者用对医生的言语以及拔牙动作的描写来展开叙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整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语句表意清楚、分段清晰,但流水账的痕迹比较严重,其次,拔牙是许多小学生比较害怕的事情(作者在文中也略有体现),对于这一类事情,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好是很重要的,本文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忽略了,另外要注意语句的简洁。具体评析见文中标示。
-
总评:本文写了“我”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这个礼物说起来还真的很特别——给妈妈早餐,为了这顿早餐,“我”还“偷偷地潜入爸爸妈妈的卧室,拿起闹钟,把时间调到七点半”,应该说这篇习作的立意还是不错的,仔细读来,还有亮点,标题也很吸引人,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一份浓浓的心意!但很可惜的是作者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虽然真实但不细腻,缺乏了生动,觉得还是以记流水帐为主,一些关键处,如独自作早餐的过程缺乏具体的描写。具体评析见文中标示。
-
上午,爸爸从凉台拿来一根一米长多的疏通器,把疏通器的头插进下水道,又把我叫来抓住后边的旋钮开始,我用力抓住旋钮飞速地起来,它(疏通器)的外壳被撞得叮当响,爸爸则一点一点地把疏通器往下水管道里塞,在疏通时,我一直在想:“只要把下水道打通,妈妈就会高兴了。”一小时后,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本以为疏通了,但水一放下去,又溢了出来,臭哄哄的。(对父子俩疏通下水道的描写抓住了主要动作,整个过程显得言简意赅,“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呼应了前文对妈妈的语言描写。)
-
总评:任何的第一次都有特别的记忆。在本文中,作者详细给我们叙述了第一次寄信的过程,内容详细具体,能抓住细节形成文章,语言稚嫩,富有童趣,最出色的是作者的心里活动描写非常真实,突出了“第一次”这个题眼。从行文来看,既有心理描写又有形象描述,这样的描写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希望作者在语句的流畅性方面加强训练,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
有写小雨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早春微雨如酥的细滑、润泽万物;《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仿佛能见到烟雨笼罩着寺庙那朦朦胧胧的景象,为江南增添了几分迷蒙的美;《渔歌子》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者的喜悦和欢乐洋溢在雨中、诗中;还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也是描写小雨的;有描写大雨的:《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白雨跳珠乱入船”,一个“跳”珠,可见雨有多么大;而《滁州西涧》里“春潮带雨晚来急”,“急“也是描写大雨的。
-
有一次,兰老师把修改后的作文本发下来,让我们自己读,自己看、自己思考。看见小组长在发本子给别的同学时,我就有点按耐不住了,恨不得马上拿到作文本。小组长刚把本子抽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抓过来。一看,“哇!不得了,怎么开了这么多‘小红花’呀!”只见我的作文被兰老师用红笔密密麻麻的动了一次“大手术”后,转眼就变得鲜活了。比如: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好词好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事物的描写非常生动和具体,整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兰老师的文采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是位才高八斗的语文课好老师啊!
-
在这篇习作中,作者在记叙了演出现场的总体氛围后,截取小品《卖苹果》和《模特走秀》两个节目来展开描写,全文条理清晰,语言清新流畅,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又以点带面,比较生动地展现了整场演出的情景,如果再多一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将更加充实。
-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又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得一朵奇葩。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且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
总评:文章描写了一次当考试成绩公布时的情景,从起先的“胸有成竹”到后来的“低着头害羞地走到讲台前”,心理描写很接近同学们的生活,“若无其事”、“脸就像太阳一样火辣辣的”等一些词句也是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了内心的活动。单从作文角度看,这篇习作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有对事情的交待又有自己的反思,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但不足的是对自己的粗心没有通过列举来说明,光是一句“这些题我明明做过的,现在怎么都错啦!”显得单薄了些。
-
总评:拔牙是我们成长路上都有过的经历,对于这一类作文,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好是很重要的。本文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从整体看,这篇习作有这样三点可贵的地方:一是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二是能够巧妙地运用“前后照应”的方法,逐渐把事件推向高潮;三是用语实在而不乏幽默,让我们觉得作者十分可爱。希望作者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和加强细节的描写。
-
具体地说,借物抒情类文章的写作,灵思引发的关键有三点:第一,如以某景为话题,可把寻找情结抒发喷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从哪个方向,从哪个角度写。例以“家乡的变化”为话题作文。家乡的山、水、树、屋、街,凡能引动作者情思,能深刻反映家乡巨大变化的景物,都可列为描写对象,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刻动人。第二,描逑景物的特点,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似之中求神似,神似的形象描写,就为抒情打下铺垫。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写杨树的叶子是“片片向上”这就是一种神似的写法。第三,联想引申要自然贴切,要以所描述的景物的外部特征相一致,不能牵强附会,漫无边际。
-
总评:本文按照四季变换顺序,突出了对校园的热爱。文中描写对象的顺序、层次、重点、景物间的关系十分分明,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由外向里,或由上到下,运用定点观景或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物描述的很清楚。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全文生动活泼,这些都说明作者是个热爱生活并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孩子。最可惜的是描写冬日的校园时偏离了题眼。不足之处见文中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