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棉纺的段落
描写棉纺的段落
余味不尽中,我们又在大巴的颠簸中来到了现代纺织中心。在白色弥漫而又井然有序的工厂里,辗了几个大型的产房,听着机器的轰鸣,我们从白花花的棉絮编织成丝线,到线纱纺成布匹,再到成品的展览厅这一流程,见证了现代纺织的程序性和先进性。我暗自感叹,那个“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时代过去了,棉纺织品再也不是只有帝王贵妃才能企及的奢华享受。有了这样大型的工厂,运用科学的力量和精密的机器而不再是延续了几百年来的纯手工劳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利用起来,造福千秋,泽被后世。
在过去,有多少栋梁之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造就了现在的和平:爱国诗人屈原能随随便便写下《离骚》这千古绝句吗?“棉神”黄道婆能随随便便发明棉纺技术吗?黄继光能随随便便英勇就义吗?董存瑞能随随便便和碉堡同归于尽吗?刘胡兰能随随便便赢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美称吗?邱少云能随随便便忍住被火烧的痛苦吗?答案一律是否定的。可他们仍做到了这一切,就是因为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们——爱国!
雨越下越大,看来是得等雨停了才能回家了。于是,我便和那人聊了起来。原来他和妻子都是县棉纺厂的下岗职工,家里有一个正读大学的女儿。为了供女儿上学,妻子去了邻村小作坊打工,可钱没挣多少,却累出了一身毛病。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他身上,给妻子治病,供女儿读书,哪一样不需要钱呢?他说自己没别的本事,倒是懂得腌制酱豆腐、臭豆腐,为了多赚几个钱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从没清闲的时候。
妈妈是棉纺厂工人,工作非常辛苦。下班后,她总是不顾劳累继续料理家务。里里外外,前前后后,收拾得井井有条。在严寒的冬天,有母亲亲手做的棉衣为我们御寒,丝丝棉絮倾注着母亲至深的慈爱,针针线线记录了母亲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在酷热的夏季,每当我们读书学习,书桌上常伴有母亲送来的去暑饮料,那凉冰冰的,甜滋滋的水啊,沁入我们的心田。放学归来,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已摆在我们面前,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饭,母亲脸上露出快慰的微笑。
我的家乡海门,可是个没灾没难的好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位著名、爱国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张謇。张謇,1853年5月25日出生,1926年8月24日病故,享年73岁,字季直,号啬庵,是清末状元。张謇对国家的贡献可不少,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创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这里是我的母校,我那生活了六年的小学——棉纺路小学。我还记得,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是你吗?我的好朋友。曾经一起拼搏过的同学,你还记得我吗?面对这里,我感到那时的分别之苦,耳畔又回响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校歌:“沐浴棉小灿烂的阳光,童年梦想高高的飞扬,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
近几年来,无锡的发展非常快,尤其是轻工业。丝绸、棉纺、电子产品畅销各地,北京许多厂用的柴油发电机,也产于无锡。而郊区幢幢的新楼房,便是农业发展的最好证明。由于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无锡曾被评为全国第二大“明星城”(明星城是发展迅速、成绩卓著的城市),仅次于常州。
到了,这里是我的母校,我那生活了六年的小学——棉纺路小学。我还记得,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是你吗?我的好朋友。曾经一起拼搏过的同学,你还记得我吗?面对这里,我感到那时的分别之苦,耳畔又回响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校歌:“沐浴棉小灿烂的阳光,童年梦想高高的飞扬,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
所以有必要说说我爸。我爸是知青,他的聪明在农村就表现出来了。90年代才搞科技种田,可我爸当知青那会儿,就在地里套种经济作物,在鱼塘里种藕,又养鸡,鸡粪又喂鱼,弄得生产队里要割他的资本主义尾巴。招工时他进了棉纺厂当机修工,人家两个人看5台机器还忙得要死,他一个人看15台还闲闲的,用耳朵一听就知道故障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