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论语中的段落
描写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 描写论语中的段落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孔子》观后感》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论语中的段落
  • 戴上明镜拒绝有色眼镜。人哪有十全十美的呢?再优秀的人也会犯错误,再成功的人也会有失败……我们要学会反省自己,正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以镜正身,生活中朋友就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可以知得失。大镜子给我们通盘指点,小镜子使我们随时检点,那么哈哈镜呢,就一笑而之吧。学会理性分析自己,那么对待他人呢?又如何面对呢?人生似万花筒,随着生命的转动,许多事情都是那么多姿多彩,变换交织,有时透过玻璃能看到简单,有时透过那有色玻璃,看透了一切,其实看透的不过是一些平庸无奇的人和物罢了。我们习惯的戴上“有色眼镜”看人,往往对人有偏见,总是处心积虑,这样的人生似乎太累了,我们为什么不多加几笔理想色彩呢?或许就与以前不一样了。

  •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 须知,死亦是一种向上的态度。论语中曾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要求只留一个,子曰:“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且不说其中的治国之道,单只一句:“去食,自古皆有死。”便已阐明其死生观点。治国固然是要让人民好好的生。但治国的前提是,让无信无德之生尽死。于是,后人有矛盾在死生之中。空洞的拥有生的人与死无异,但拥有恢弘的死的人却拥有着永生,因为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做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 我们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就应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要犯法,更不要知法犯法,有些人就抱着这种侥幸的心理触犯法律,更不要从小就有这种思想,论语中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对于犯罪的小小放松,就会为今后酿成一次大的失足,不要等到法律的制裁,自己才后悔莫及,那样已经没用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就应该从现在做起,做一位懂法知法的社会公民。

  • 在论语中,这个词并非纯是褒义,但是后来语意有所变化,基本变成了正面的了,“言必信,行必果”后面还有一句是“硁硁然小人哉”不看则已,孔子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一下子让人冷汗直冒,按字面直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出言必需讲究守信,行动必需讲究后果,那这个人就一定是不折不扣的小人。顷刻间它颠覆了我们惯常的价值观,言而有信,诚实可靠,坚定果断,执行有力,难道不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美德吗?怎么与我们不屑的小人等价了。

  • 上了小学后,我每次做作业都很不认真,甚至是边做边玩。妈妈很生气,在暑假时和我温习了之前学过的《论语》,论语中有一句“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深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仅靠认真,学习不会有多大的进步;只掌握思考方法,却不认真,成绩也不会好。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每当我做作业时,思想准备又“开小差”时,我都会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果然,在新的学期,我的成绩越变越好,妈妈也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很高兴。

  • 一幅真正的中国画卷打开了。它告诉我们,今晚的演出将从一幅中国画卷开始。画卷中央,铺放着一张白纸。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画纸四周,流淌着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图案,有岩画、陶器和青铜器演员们独特的身体语言,蕴含了中国水墨画的意趣和韵味。演员们在纸上画了朵朵祥云,画了山川、河流、太阳。祥云奇迹般地消散,只留下山水和太阳。接下来是什么呢?我向电脑移动了一下,想整个人钻进去。哦,是演员们咛诵论语中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些演员拿着竹片,竹片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字。着是活字印刷的表演,活字印刷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 有了问,我们才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问”对于我们获得知识是何等的重要。至圣先师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而他的论语中亦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至理名言。明朝散文家宋濂遇到不明白的事总要刨根问底。曾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多次拜访后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后来,宋濂的不畏艰辛最终使他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没错问便是知识的钥匙。

  • 论语中有一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保护大自然出一分力。西溪湿地之行伴着蒙蒙细雨净化了我的心灵,希望大家也能想爱护自己的心一样,爱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 每每当夜深人静时,独自内观其心,自己的真实面目就会浮现眼前。经常反思,你就会觉得真我的显现让平时欺瞒你的假我原形毕露,于此中你会羞愧难当,会真正善待灵魂深处的真我。这样形成一种习惯,你的境界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是也。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这句论语中可知“说教”和“引导”是怎样的重要。“学以至用,凡学皆成性格。”这句是说何人是值得家人或学校标榜做人的榜样,是给孩子,学生提前的预告,然后就看孩子自己从学习中悟出自己的角色。

  • 在《于丹论语心得》序中,易中天说我们需要一个灰色的孔子,一个能够适应当下的孔子。没错,论语中的孔子太遥远,我们无法将他看得真切。我们只能凝望他的外表。孔子是怎样的人,我们已经思维定向了。而黄少坚教授说,孔子是会骂人的。

  • 孔爷爷,写的论语中让我们懂得了很多,让我从一个懵懂天真的小男孩渐渐的开始懂事,还教会了我在生活中怎样去处理和对待事情。让我考虑事情更加的周全,自我克制自己行为。也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过度自傲,我知道比我好的人还有许多,正如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会心里告诉自己:下次还要超越自我,努力做到最好……

  • 孔爷爷,写的论语中让我们懂得了很多,让我从一个懵懂天真的小男孩渐渐的开始懂事,还教会了我在生活中怎样去处理和对待事情。让我考虑事情更加的周全,自我克制自己行为。也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过度自傲,我知道比我好的人还有许多,正如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会心里告诉自己:下次还要超越自我,努力做到最好……

  • 宽容的最高境界就是别人即使伤害了你,你也不记恨他。要去原谅他去尝试着,千万不要让仇恨的种子埋在心里,如果生根发芽后,那可就糟糕了,我知道想要达到这种宽容的最高境界其实很难很难,即使在古老的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只有寥寥数人能够做到,诸如孔子,他在论语中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他的心胸是多么宽广。

  • 论语中提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听着这样的话,总是天真地以为三十岁离自己很远很远,自己仍是那率性而为的稚嫩少年。然而时光飞速,不知不觉地就快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时光,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仿佛刚刚经过了豆蔻的草原,就来到了人生的分水岭,令人措手不及,来不及感叹,来不及忧伤。

  • 论语中有一句话说得好:“民无信不立”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那么哪有幸福生活,哪有和谐社会,哪有朋友之间的友谊?如果没有了信任,人们每天只能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猜疑之中。其实只要我们对别人增加一点点信任,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 诚信,历来是人们交往与合作的首要条件。一个人若没有了诚信,这个人也同时失去了尊严与人格。孔子曾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要没有诚信,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在今天的这个多人竞争的社会里,诚信是不可缺少的,谁又会用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呢?

描写论语中的段落400字
  • 我们一家人并排坐在床上,打开电视机,只见许许多多地乐手站在能发光的缶前。那些乐手分成两个巨大长方形,上面的缶组成了一个十,而下面的缶组成了一个10,上面的是文字,下面的是数字,一直等到数字变成了1,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开始了。首先,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一一出席。接着,二千零八名乐手一边击缶,一边高声吟唱着数千年前孔子在论语上写下的名句和一个个用烟花组成的巨大脚印一步步走向国家体育场——“鸟巢”。然后,一个由星光组成的奥运五环被美丽的飞天托起在北京的夜空,点亮了北京的夜色;五星红旗在这美丽的夜色中缓缓升起了;一个长达七十米的巨大卷轴上一个个黑衣演员用肢体作墨迹来画画;孔子的三千名弟子手拿竹简高声吟诵缓缓步入场中论语中的名句响彻耳畔,七十米长的画卷上出现了巨竹简,向世人展现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表演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最后,所有运动员都入场了,五环旗终于升了起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结束了。

  • 友谊是人的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友情的人,就像生活在凄凉的荒漠。缺乏朋友的人,最感到人间的孤独,人们需要友谊,渴望友谊,追求友谊,是因为真诚的友谊可以使人奋发,使人欣慰,使人快乐,使人向前。然而,抱有什么目的而形成的友谊,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有些人为了跟你达成合作目的,称哥道弟,称姐道妹,一旦目的达到就换张嘴脸面对你,对你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尤其是当今社会,如今论坛,有了勾心斗角,有了尔虞我诈,许多人都带着虚伪的面具游走在生活中,每天的欢笑都不是最真挚的表现,只是为了迎合别人所做,有时候伤害自己的人却是自己最觉得的信任、值得依赖的人。当然也有真诚相对的知心朋友,有了他们我们可以多些快乐少些烦恼,有了他们我们可以多条人生道路,多条赚钱的途径,论语中孔子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明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我们要时刻睁大慧眼,不要让自己伤害的太深,寻找适合自己的友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才是真正友谊地体现。

  • 说到“君子”,这无疑是一个赞美的词,随之而来的便有温润恭谦,文质彬彬,强闻博识等优秀品质了。但是,什么是君子呢?可能很难有个界限。“君子”一语在《易经》《尚书》里屡见不鲜,但这些先秦典籍中的君子具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君”,从尹,从口,“尹”意寓治事,“口”则是法布施令,合起来便是法布施令,治理国家。这样人,该是倨傲九天的君王了。“君子”真正具有道德属性,是在孔夫子时代,孔夫子的君子论,在论语中对君子的标准具有三重的界定,在孔夫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且孔子强调要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要修心。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夫子认为,六艺中最重要的便是礼了,“不学礼,无以立”然而个体修养的真正实现,是个体人格的最终完成,却不是礼,人伦规范,是乐,“成于乐”意味人格的最终完成,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其实不然,礼仪乐艺固然重要,却不是起决定因素的。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孔夫子仅用礼乐来判定一个人是非君子有些不妥,不过,大家之言,我们应予以尊重。

  •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描写论语中的段落300字
  • 儒家思想在整个中国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饱读诗书而心怀天下的孔子,在礼现梦想而努力,而有坏乐崩的时代,却是难觅其主,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于是就有了论语中的“述而不作”,也即史记中“仲尼厄而做春秋”。作为素王的孔子,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即内圣而外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他们都积极入世,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到了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今世开太平”,可以看做对古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具体阐释了,从中可以看出儒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渴望流芳百世的梦想。

  •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 一进场,看到那么多老师,我的心跳地特别快,手都发颤了,简直就是心惊肉跳,当时我心中想:那么多老师来听课,我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别的老师笑我怎么办?这时前天晚上,答应校长奶奶要多回答问题,让校长奶奶赢的念头出现在我心中,可是我心中想还是面子要紧,所以我决定上课不回答问题,可是我突然想起我的理想:当一个伟大的国家主席。那一个主席一定要在很多人面前说话,这时我不因胆小,练口才,为做主席做铺垫。再说论语中写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样说:我既然答应校长奶奶要多回答问题,我就要多回答问题。

  • 雨悄悄止住了脚步,不觉已来到了诗礼堂。这是纪念孔子教学诗礼的地方,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诗礼堂院内有一株唐槐和两棵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叶茂密,一株雌银杏,至今仍硕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诗礼银杏”即来源于此。“诗礼银杏”是孔府菜的一道甜品,首次献之筵席时称为“蜜蜡银杏”,衍圣公尝此菜时,认为味道虽好,但是名字不雅。他经了解后知所用银杏取之孔府“诗礼堂”院内的古树,便赐名“诗礼银杏”,借此纪念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垂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老夫子在论语中的这句话,透露出他不仅是个儒学大家,还精于饮食。一道菜品,也体现了幽默生动的儒家文化。

  • 书使人知善,使人明理。从隋朝科举到清朝八股,读书愈多,成绩愈突出。即使在之后八股取士限制了读书人的发挥和成长,也是有雄厚的读书资本才能成功。书籍使人明理,也就易于在固定格式的文章中套论时事,陈述得失,明心净智。当然,书味要自己发掘。有个周末,老师布置了与《论语》有关的作文,我在家心烦意乱,根本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想了许久的我还是没有静下心来写作文的办法,就与同学约好,去省图,试试能否使自己平静。当我又一次感觉自己沉浸在书中,心自然平静了许多,找到那本书脊精美、标题简洁、纸页厚重的《论语》翻看,也得了不一样的感受,这与在手机网页上麻木查找论语中的哲理名句完全不同。书中蕴藏的深厚力量,纯粹的进入我心里,仿佛就不可磨灭了。

描写论语中的段落200字
  • 我们是来自六一班“小蜜蜂”雏鹰假日小队的成员。在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中,开展了“仁爱在我们身边”的活动,从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感慨了许多,所以我们向全体少先队员倡议并开展“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的活动。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孔子以“仁”为核心,这个“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词,可见“仁爱”是多么重要。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发扬“仁爱”精神。我们雏鹰假日小队也行动起来了,组织了许多活动,帮助了许多人,希望大家也和我们一样,赶快行动起来,多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 论语中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即做人要讲信用,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别人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言外之意就是这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讲求信用是当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之一。人无信不立,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无信用,则不能称其为人。古人云:“人而无信,难终其就”。人无信不立,而“信”则以诚为本,无“诚信”也难立。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本质相同,故常连在一起说“诚信”,在现代社会,人们若想树立良好的道德现象,保持与他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就必须养成诚信的美德。

  • 论语中,修身养性体现在自省为主,谦逊为辅。对外言行谦逊但不失自尊,对内不断反思而探求真理。孔子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诸如此类,难道没有显示出学习和为人处世须应谦逊的道理吗?认识自身不足,忘记面子与身份,去处处发现知识与智慧。这些点缀在儒家文化中的哲理不应该我们去传承和弘扬吗?读罢这些,好似百合,脑海中流连着那淡淡幽香;又像清风,身上残留这阵阵舒畅。

  •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

  • 论语中,有一句话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交朋友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怎么和朋友交往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首先,对朋友一定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的诚信没了,那你将是把你自己关在了一间屋子里,永远也出不来;因为诚信要是没了,你也将失去所有的朋友,将是孤零零的,丢了诚信你的信誉和人品都将失去。

描写论语中的段落100字
  • 论语中还有很多让我回味无穷的,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在学习中,我们要刻苦钻研,深入思考,不能空想,这样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就不会被迷惑。比如在生活中:英语要多收集词汇,记住音节,理解词义,不要死记硬背,要多听多说,才能学好英语。

  •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真”的重要性。论语中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其说以“诚”待人,不如说以“真”待人。“真”说小了是一种态度,说大了是一种道德品质。人因为“真”所以诚信;社会因为“真”所以公正;国家因为“真”所以和谐。做人的根本所在一个“真”字。

  • 论语中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语泼尽世代女子。而如今,破除了封建,破除了缠足,曾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亦在时代变迁中有了尊严。这便是解释为何古代女子如此当人玩物的原因,因为她们不曾维护自己,不曾承认自己,自居弱者的位子,才会被时代的尘埃所埋没。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是啊!诚实和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可缺少的可贵品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和信任是一种精神财富,这一种精神财富比再多再多的金钱更重要。一个人如果有了诚实和信任这种可贵的品质,就胜于拥有了许多的金钱。

  • 就此而言,宽容是个极其良好的美德。孔子曾在论语中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为了一件小事而纠缠不休,有时过于斤斤计较也会耽误了正事,倒不如各退一步,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嘛,这不但能息事宁人,也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