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论语的段落
描写论语的精彩片段
  • 论语

    描写论语的段落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巨着。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读《于丹心得》一书有感》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论语的段落
  •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 司马迁非常善于寻找一般史家忽略了的、而普通平民喜闻乐见的传主。正是《史记》的不拘一格,填补了我国古代人物史上的许多空白。随手举两个例子。《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画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第一篇、也是最权威的一篇人物传记。中国人历来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今天要读《论语》,首先要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才能正确地解读《论语》。再比如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在《史记》之前,先秦的所有典籍中,都没有屈原的记载,有些人竟以此否认屈原的存在。幸而有《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才印证了中国历史确有一个忠直爱国、九死不悔的屈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 刘鹏飞 奎文区实验小学儿子四年级学生我教妈妈学《论语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因为我教会了妈妈几段《论语前几天,我感冒了,这几天妈妈陪我在中医院打吊瓶。打上针,护士就走了。剩下我和妈妈,我睁着眼看天棚,妈妈垂着眼看着我。闲得无聊,我突然想起这几天在“写作”学的《论语》,就心生一计:也让妈妈跟我学点《论语》吧我拿起床边的《论语》书,请妈妈自己读一遍第一则:“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没想到,就几句话,妈妈就读错了两个字:妈妈把“愠”读成“温”;把“说”(应该读音乐的乐)读成了“说”。我想:妈妈是上过大学的呀,怎么连这两个字的读音都不知道呢?我只好给妈妈重新读了这两个字。接着,我让妈妈把这则《论语》翻译一下 ,“子曰”:妈妈说是“儿子说”惹得我哈哈大笑:“妈妈,‘子曰’,是孔子说,不是儿子说!”妈妈羞红了脸。

  •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 我最喜欢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有孔子的一些讲座,还有孔子讲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第一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这一篇主要是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律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慢,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比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的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这就是《论语》,读了《论语》我非常高兴,这本书里面有一位老师,一位值得世人敬仰的孔圣人和一些平生做人的道理和一些怎么去学习的道理,让我从这里看到了许多。

  •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 孔子:子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还知道许多关于您的生平事迹呢,我是你名副其实的小fans、崇拜者虽然我只读过您的弟子将您的言行记录下来的《论语》。我猜您肯定想知道我为什么崇拜您吧,哈哈,原因是:《论语》可真是实用,里面的言语无不韵意深刻,细细品读,犹如品茶一般,越喝越有味,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又犹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您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而且,有一些话语也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呢,像温故知新死而后已等等,请原谅我记不起其他的了,悄悄告诉您,《论语》被列入了:四书五经中了,这好比我们21世纪的名著、畅销书,而您也可以说是当代青少年人喜欢的韩寒、郭敬明呢。顺便带给您一个独家新闻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假如在现代社会,您一定是熟悉慈善家,因为您以仁爱为中心思想。

  • 她是一位教书有方、幽默的老师。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老师在给我们讲《论语十二章》时,让小组讨论,然后分析句意、字词、结构等。老师叫起来几个小组回答问题,可是这几组答案似乎并没有让老师满意。就这样,老师竟然让同学们连续说了好几次,就在同学们开始说第“N”次时,老师出乎意料的来了一句“action”,这让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老师也跟着笑起来。老师的笑容如雨后的彩虹,如雪后的阳光,那么温暖人心。就这样我们经过反复的练习,终于把《论语十二章》学完了,这节课学得很轻松,而且记忆十分深刻。但是,老师严厉的时候总是令人望而生畏:记得同样在语文课上,我们在上课铃响之后依然在读课文,这使老师十分生气。老师说:“你们是所有知识都理解了吗?还是喜欢占用语文课的时间?”老师脸上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怒气。其实我们只是想把那篇课文熟悉一下,想在课上好好表现。即使是那样,之后,我心中还是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愧疚:我们惹老师生气是不对的,老师永远是为我们好的,我们绝对不会辜负她的期望。

  • 现在,我长大了。从这一段智慧的话语中,我也明白了很多。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它揭示了人间的两种快乐“悦”和“乐”,这种快乐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你就会获得。这段话告诉我:学习并时常进行复习,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也很值得高兴;别人不了解你而自己并不愤恨,这样的人才是君子!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的不只是学习,在成长方面我也懂很多。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外乎三种事。就是对于别人,自己和社会要学会实践。我们首先要先学会学习,这是一定要做好的。可是,单纯的学习也是不够的,因为人是要在社会上生活的,很难脱离群体。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很重要,要做到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我们交到一个益友时,既提高了学习,又增加了个朋友,何乐而不为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真正的做到提高修养,接受磨练。成为真正的自己。

  •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07年, “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老师讲《论语》,在社会掀起了一波波的“《论语》热”。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其实就是让大家懂得,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一直以来作为中华名族的子孙,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领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不由豁然开朗。通过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诠释,在那简短的文字、朴素的语言里让我们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种精神的升华,穿越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沧桑,感受到远古圣贤们那种温暖,平和而不失庄严的人格魅力。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论语》的思想精髓之一

  •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对于做人一点都不为过。宋代初的宰相赵普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按照孔子的《论语》而循序渐进,成为一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因《论语》让赵普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治家,如何治国。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多读《论语》,从中悟出这做人的道理,方正做人,你的人生会画出一个圆满的句号。

  •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 中华五千年的人生哲学精髓-------《论语》 《论语》读后感 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六年级二班 陈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亮的灯光下,我轻吟着《论语》。精炼的语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乐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识《论语》是在新华书店里,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无意间,看到其中的内容,虽然读起来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那有着独特韵味的句子,令我感觉到里面蕴涵了不少的哲理。买回家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有译文的帮助,但我仍觉得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

  •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描写论语的段落400字
  • 文人造成语最为频繁的时期当是春秋战国时期,比如《论语》,就是一本很好的成语手册,里面有许多非常精彩的成语,有比如《庄子》,亦有许多诸如游刃有余、庖丁解牛等非常漂亮的成语。那么为什么在当时会涌现出如此多绝妙的成语呢?这恐怕要归功于战争这东西。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兵慌马乱、战火纷飞,各诸侯国之间和平相处,搞搞贸易,玩玩经济,那恐怕中国的文字(至少成语方面)不会有如此高的造诣。正是由于战争,许多有识之士就已是到他们有活干了,于是涌现出诸子百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各派人士奔走于各国之间,努力向君主和愚民们灌输他们的思想,愚民们容易糊弄,而君主们,尤其是他们手下的爪牙心服,个个老奸巨滑,居心叵测,不讲究些技巧策略是必败无疑的。于是,各派人士不管是胡编乱造还是道听途说,搜刮来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来作为事实论据,以此来直接或间接证明他们的观点(事实证明效果非常非常的好)。于是,许许多多典故类的成语也就诞生了,至于每一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真是假,那就很难说了,但对于成语本身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文字这种东西本身就是真真假假。

  •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夫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反思,定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贪污腐败,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献计献策,谟猷筹划,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也在这种时代气氛里迅速地成长起来。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不过,由于儒、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流派,所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时期的散文基本特点是:1感情激越,论辩性强;2文章宏丽,辞藻华美,结构谨严;3多用寓言和比喻。到这时,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散文史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奠基礼。汉代继承了战国时代的散文传统,但更讲究文采,而且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在进入这个小高潮的同时,也暗伏着骈文的生机和散文的危机。然而,正是在汉代,产生了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巨著,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高峰。《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规模宏大而又结构精严,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性格、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因此,《史记》不仅被视为史书的杰作,而且其传记部分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描写论语的段落300字
  • 先前我是个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业时不紧不慢的,甚至边做边玩,妈妈的唠叨声和爷爷的教诲声不绝于耳,成为我学习、做作业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那时的我不但没有改进,反而觉得非常反感。自从暑假妈妈陪我重温了《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诵读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错得多么的厉害。《论语》里有一句:“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深的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仅靠认真,学习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却不认真,成绩也不会好。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现在我做作业时,刚想偷懒,就会想起《论语》的这句话,马上收起了玩心,专心做作业,它为我敲响学习的警钟,时刻萦绕在我耳边伴我成长。

  •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我还在牙牙学语时,父母便开始叫我读《论语》。那时的我不知所云,只是随着父母的尾音读出几个不标准的音,引得爸爸妈妈开怀大笑。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对《论语》的理解也渐渐增多,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心得和收获。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上遇到了瓶颈,我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可学习成绩却不进则退。我闷闷不乐,百思不得其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还要喜欢学习,以学习为乐,如果不以学习为乐,从而以学习为苦,就会出现看似在认真学习,其实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我慢慢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取得不错的效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论语》一直给我启迪。当我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打开疑惑之门的钥匙时,我会想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 我们首先应该把目光投向中外名著之上,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其次历届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的作品,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杂剧也应该去广泛涉猎。再次一些名人传记也值得一读,因为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名人们是怎样奋斗的是怎样同命运抗争的,从而领悟到人生之真谛。另外当代文学可以选读一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顺便说一下,武打小说也不是不能读,像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是值得一读的,而大部分武打小说文字粗俗、品味低俗、思想庸俗,看这样的书,既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语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还是不看为好。

描写论语的段落200字
  • 有人说,阅读是汲取精神的食粮;有人说,阅读是接受灵魂的洗礼。但我说,阅读是开启新阶层的人生,每读一本书,我都感到自己在蜕变,在成长。书,就像一个引路者,它引导着我脱去幼稚的外衣,变得更加沉稳,智慧,向着知识大道走去。而《论语》这本儒家名著,是众多书籍中给我启发最深的一本书,每次读到这本书,我都能从中发现更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人生智慧。童年,在阅读中慢慢成长……

  • 我心有疑惑,为什么非得要过《论语》和《老子》呢?堂堂中华五千年文明,人文着作何其之多,难道非得是这两本不可吗?倘使学生读了《庄子》、《孟子》、《韩非子》等等,可偏偏不愿意读《老子》,过不了《老子》的考试,难道也不能毕业吗?这自然是比较偏激的假设,但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学生没有读书的自由行,至少得被迫去读一些书。然而,我认为,即便是经典作品也不应强迫学生去阅读,更不能以考试来作为硬性规则,须知,中国学生向来是擅长考试的,设置几道题目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效果甚微,反而可能引发学生对经典的反感,适得其反。

  •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 于丹讲《论语》,融会贯通了古今中外的东西,她的知识面不可谓不宽广,她不仅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她还讲一些浅显的小故事、小寓言来深入浅出地类比,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还将一些2000多年前的儒家东西精美包装一番,以呼唤心灵的宁静,以内心的淡定自若来回应身边社会的浮躁和喧嚣,以劝勉当代人人格的完善和美德的远播等等为劝善出发点,以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哲学为切入点,以实用和理论指导实践为诱饵,吸引功利心极强的当代人们的眼球。

  • ??静谧港湾:《庄子》,《孟子》,《论语》,《道德经》。《庄子》里面有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井底之蛙,鲲鹏展翅,庄周化蝶,恐怕都是家喻户晓的了。但最让我觉得蕴涵无限机巧的是知鱼之乐。惠子与庄子,两人是好朋友。路过水边,庄子忽有所感:“?┯阌蔚枚嗝从葡凶栽冢?馐怯愣?目炖盅健!被葑铀担骸澳悴皇怯悖?趺粗?烙愕目炖郑俊弊?铀担骸澳悴皇俏遥?制裰?也悔嫌愣帜兀俊崩锩娴墓适潞芏啵?也荒芤桓龈龅慕病W苤茴V恰N腋芯酰?湃说乃枷耄?胛颐窍执?说乃枷耄?凶藕艽蟮牟罹唷U庵植罹嗟男纬桑?恢辉谟谑奔涞闹秃螅?苍谟诨肪车母谋洹

描写论语的段落100字
  •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 现在孔子复活了,各大媒体对儒家、孔子推崇致极。各种追捧、赞美声不绝于耳。论语心得,洛阳纸贵。但我却一直讨厌孔子,因为我觉得他太虚伪,简直就是一个老马屁精!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他居然能把自己说得大义凛然,让世人皆信,尊他为圣人,而他本人却脸不红,心不跳,依旧唱着他那长达千年的春秋大戏。

  • 读完这精选的42则论语,我的心里充满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震撼。在人民思想自由受法律保护的今天,也许我们看到这些言语不足为奇,但那是在动乱之时的春秋,孔子所迸发的逆反思想在与天下作斗争。在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那颗火热跳动着的心!

  • 人常说:“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个好朋友。”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本好的经典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自小就执著于看书、爱书的我,到今天读过的经典已经不计其数了,经典使我受益无穷,如果问哪本经典给我的受益最大,我想,应当说是《论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