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祭拜的段落
描写祭拜的精彩片段
  • 祭拜

    描写祭拜的段落

    11月5日那天相当于我们的大年三十,要作一道特色菜叫鱼包韭菜来祭拜祖宗,一长桌子,五个被子,五双筷子,五个大碗,五个凳子,烧香倒酒,摆上鱼、水果来祭拜祖宗。为什么不用肉来祭拜呢?听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曾经说过,不必用肉来祭拜,他们认为用鱼这种水生动物祭拜最好,因为在祭拜的桌子上是不许任何有一滴油的。祭拜完了之后,一家人也就是同一个祖先生的子子孙孙都围着桌子吃饭,先由最老的祖公讲个故事或者笑话什么的,大家乐得笑呵呵的,边听边吃,每个人都要喝三杯酒,最后开始最为礼节性的敬酒,说些祝福的话语,年夜过得开开心心、热热闹闹、乐意融融。吃完之后,小孩还不想去睡觉,硬撑到十二点,在等大人发压岁钱呢。

    多彩的水乡端节》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祭拜的段落
  • 我来到祠堂前看到有两个大长桌放在祖宗前,我知道这是村长放在这里的。因为这是放贡品的地方。爸爸把纸钱交给我,自己去放鞭炮了。我自觉的拿纸去烧,我自觉是因为爸爸带我来就是因为原因。不过爸爸带我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我来拜祖宗好让祖宗保佑我读书好!不过一会儿我的纸钱就烧完了,爸爸也完成了他的任务。现在最后一件是就是拜祖宗。我很认真的祭拜祖宗,我很认真祭拜祖宗的原因是妈妈说祖宗会保佑我长大后考上大学。虽然我不是很迷信的人,但我还是拜拜好如果是真的怎么办!我在祭拜的时候看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开始的嘻嘻哈哈的,到了祭拜的时候那神情和开始仿佛就像两个人一样,我想在场的人和我想的一样。可见大人们对这个祭拜的重视。

  • 到了老家后,我们顾不上休息,便上山祭祖去了。来到祖坟前,爷爷把准备好的馒头和猪肉都贴上了红纸盛在了碗中,放到了墓碑前。然后我们把许多的纸钱放在后面,用火点燃,让祖先也用得上钱。我们又把香点燃,磕头祭拜,我心中暗想:祖先啊!你一定要保佑我的学习和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保佑爸爸在外做事一帆风顺,全家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祭拜完以后,爷爷再把蜡烛插在两旁,把两张黄纸用石头压在墓碑之上。再把猪肉和馒头拿走,进行下一个墓碑的祭拜工作。有的墓由于年代太久远,上面长满了花草,无奈,爷爷只好和叔叔用打火机点燃花草。火助风威,风借火势。火浪卷着黑烟扶摇直上,下面则是纸钱飞舞。在这种情况下祭拜,别有一番情趣。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祭拜完后,爷爷他们灭了火,提着篮子下了山。

  • 在去祭拜爷爷奶奶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手上还拿着许多祭拜所需的用品,有的已经祭拜好要回去了,有的提着东西刚刚来,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清香。接着,我们开始走山路,那路上有许多扎人的东西,爸爸从袋子里拿出斧头,把它们砍断。然后,我们到达了爷爷奶奶的墓前,看着他们的墓前,想哭,我的心猛然一紧。沉默了一会儿,爸爸点起了蜡烛,我和妈妈从袋子中拿出纸钱,把它撕撒点火,我在向两个空酒杯里倒酒,我轻轻的对着爷爷奶奶的墓前说:爷爷奶奶,你们吃好喝好,要保佑我们家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说完,我就和妈妈接着烧纸钱,虽然那火热得让人受不了,但我还是坚持把它们烧完,好让爷爷奶奶在地下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 接着,潘叔带我们游览全村。这里都是小巷,这里都是矮矮的居民房。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公园,听爷爷说,以前这里每上任一个居委,都要建一个小公园。我们又走到一条大河旁,远远就看见“咯咯”叫着的鹅。这种鹅,是全村最有名的西头鹅。我们还到一个祠堂。我不解地问姑姑:“这个祠堂是祭拜谁的?”姑姑和蔼地摸着我的头,笑着说:“祭拜咱们的老祖先的。”我想,好久才来一趟,一定要祭拜一下老祖先。我和哥哥姐姐们恭恭敬敬地拜着。最后,我们来到潘叔的厂里,里面十分宽敞,没想到爷爷说:“以前四家人就住在这里,还很拥挤。”走出厂外,一个宽阔的篮球场展现在我的眼前,墙壁上,那久经风沙的“防止敌人入侵”竟还那么威武,那么壮观,我的灵魂似乎进入到以前的文革时期了。

  • 扫墓这个节日习俗,可谓充满了悲欢离合,也充满了对祖先的敬佩之情。扫墓,顾名思义,便是去祖辈的坟上祭拜老祖宗或亲朋好友,这扫墓的经历,我也有一次呢!这是几年前的清明节,学习放假,便于老爸同行去老家去扫墓。回到老家,雨,也是纷纷地下着。带上香、白纸、雨伞,便上路了。带上雨伞,一是为了掩饰雨的倾斜,二也是掩盖了我们沉痛悼念的悲伤、爷父子三人一齐走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一路上坎坷艰辛,似乎也意喻着先辈的坎坷道路。每到一个坟上,先把这一年来这里存活下来的野草给出去,还先辈一个清净。再点上香,一起祭拜、悼念。看着爷爷口中迷迷糊糊地说着什么,侧耳倾听,原来都是一些向先辈祝福,给我们一家祈祷的一些祝福语,再挂上几条白条,这次扫墓便这样余音绕梁地结束了。这一路走来,未免增添了许多的寒酸、心酸、泪,也在眼眶里打圈圈了。

  • 今天,我和外公、外婆、姨妈、姨父和妈妈还有爸爸一起去扫墓。我们先去看给外公的爸爸妈妈。外公的爸爸妈妈住在名人公墓福林园的坟墓里,那里的环境很差,非常脏。但,我觉得这还算好的。我们在福林园前面的小卖部里买来了拜祭彩带、爹爹(爸爸)娘娘(妈妈)的衣物等十件套和烧的房子汽车等祭拜的用品。我们走到坟前,发现有人已近帮我们涂上了金字,而邻坟却没涂。我们先把拜祭彩带绑在坟墓上,拜祭彩带绑完了,我们开始磕头。磕完头就可以开始烧纸钱了。我们每人都把一达纸钱叠好再打开放进火炉里去烧,火炉里的火越烧越旺。可以烧爹爹、娘娘的衣物等十件套和烧的房子汽车等祭拜的用品。因为火没有去年旺所以我们还把树枝插进轻炉子里翻。我还找到了一棵脱离了大地的小树来代替树枝插进轻炉子里。

  • 我的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坟在农村老家的一座很高很高的“梦湖”山上,每次都要爬很久,所以外公总会给我们准备好登山用的拐杖。我们一大家子总是一路欣赏油菜花和野外特有的风景,一路嬉闹着上山去扫墓。我问妈妈为什么清明要扫墓?妈妈回答说:“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后人想到先人的坟墓,是否被狐兔穿了穴打了洞,是否因经常下雨而塌陷,所以后人要去亲临察看下。”我们在祭扫时,外公会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外婆会供上祭品,燃香什么酒,烧些纸钱。爸爸会在周围的小竹林里砍些竹枝挂上白纸条插在坟墓上面,表示有人祭拜过了。然后大家各自拿着三支香祭拜,外婆还会念到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保佑我学习进步....

  • 我们先来到前辈的陵墓,那里葬着我爷爷的、爸爸的爷爷、爸爸的奶奶……我拿起铲子铲地上多月以来长出来的野花野草。我铲着铲着,突然,我感觉手指很累,想休息一会,可是,我如果休息,别的小孩子也会跟着我休息,这样不就会拖延一点儿时间了吗?这样后面就得少玩一点儿了。想到不能玩久,我就来劲儿了,双手抓着铲子对着地面上的野花野草用力的铲着,生怕漏掉一些。过了大约10分钟左右,我们终于把地上的野花野草铲除干净了。我们把大人叫过来,他们把祭品摆好后,我们大家就开始祭拜了:双手合拢放在胸前,然后嘴里念叨着想跟前辈说的话,然后微微向前鞠躬。鞠完躬后,我们小孩子就把蜡烛点上,然后拿纸钱来烧,这个墓前烧几张,那个墓前烧几张,还烧一些纸做的被子、衣服、鞋子……孩子们烧的可带劲儿了。哪怕是把衣服烧着了,也觉得很开心。拜完后,我们又到另一座山脚下去拜祖先的陵墓。

  • 下午我们继续进行了激动人心的孔子故乡之旅,我们走进了孔子及其后裔的氏族墓地——孔林,一进入孔林巨大的石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参天大树,这些树的平均年龄都在百年以上呢,左边有72棵柏树代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72名出色的贤士,右边有七十三棵大树,代表孔子的年龄,这些树是乾隆皇帝命人亲自建造的,表现了乾隆皇帝对孔子的尊敬,他同样也尊称孔子为师,并多次来向他祭拜,是所有的皇帝中做多的一个,这片孔家的氏族墓地有三千多亩,前后已经使用了两千五百多年,这片广阔的绿林中有两大奇观,上没有乌鸦,下没有蛇行,传说这是因为孔子的文化在古代辉煌许久,这些乌鸦和蛇一般不敢来到这里。

  • 突然爸爸说:“我们再去转转吧!”爸爸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愣了一下,说:“好!”,然后我们慢吞吞地站起来,去散步。我们边走,边聊天。我突然问爸爸一个问题:“中秋的来历是什么?而且和屈原投江有什么关系?”爸爸说: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记》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地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圆又亮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传到了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民重视,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我又问:“那你知不知道那些中秋传说?讲一讲给我们听!”爸爸连忙说:“不知道”我们大家要求了几次,爸爸只得答应了。并讲了嫦娥奔月、吴刚折桂、朱元璋与月饼等传说故事。

  • 每逢清明节,我也会跟着父母去登山祭祖。当天,整个家族的人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上山:前面的人敲锣打鼓; 后面的人有的扛着竹筐,里面装着热乎乎的大馒头;有的挎着篮,里面装满了纸钱;还有人抬着沉甸甸的祭桌,桌上披着洁白的桌布……等大家爬山山头,摆放好祭品,就开始隆重的祭拜仪式。家族的人都纷纷来到祖坟前,一一磕头行礼。每个人都是给祖先先敬三杯酒,然后一边烧纸钱,一边祈祷神灵保佑。而我呢,也会学着有模有样地磕三个头,烧几张纸钱,暗暗许下心愿,让祖先们保佑自己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礼毕,大人们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而我们小孩,早就撒开脚丫子,跑到山林里摘果子去了。

  • 老师,您知道吗?去年在秀才坡前拜祭您时的伤感占据了我心里好长一段时间。回到家后,一次一次地失声痛哭难以自控,您的小宇默默地为我擦去满脸的泪水。我不敢再写有关您的文字,怕再惊扰远在天堂的您,只想让您在那边安静地休息。时常会想起老家门前挺拔的翠竹、静谧的湖水。当我和哥、姐还有唐山踩着泥泞的小路再次来到您的身边时,才发现相隔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人多高的青草已经将座座坟茔紧紧地包围其中,我们在茂密的草丛和一座座的坟茔间寻找着、辨认着,若不是看到坟前那两棵苍翠欲滴的松树,我们怕是难以找到您的安息之地。那天我没带来我的游记专辑,只带上了一束素雅的百合和黄菊来祭拜您,师母的身体也不允许她老人家再陪我一起来看望您。老师,您知道学生那天的心情有多么地不安,心有多痛?您能够理解我那天复杂的心情吗?

  • 当我赶上我爸妈和大嫂时,小泽和他两姐弟都嘲笑我那么久才赶到这里,我忧伤得很,看着我妈来帮我接挑重担,我感激着救我的母亲,我对她微微一笑。我大嫂忙着问大兄呢?不是车着你来吗?怎么只看到你不见他?我本想说:“你差点连我都见不到,说不定还要为我被累死而祭拜多一坐坟而操心呢?想想还是算了吧!我实话实说,他说车子没油了,他去将车上锁了。”我大嫂看着我爸故意客套:“前天我还帮他加了50块钱油,怎么说没就没了呢?今天都不见他开过啊!”我想我应该明白大兄的别有用心了。一路上两旁都是高大愧梧的桉树,枝繁叶茂的。远方是一座座崇山峻岭,我仰望着高空中一只孤鸟在烈日下飞翔,不时还发出沙沙的叫声。

  •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 宗。这不, 下午,姥姥让妹妹到楼下拔草,我问妹妹为什么拔草。他说要‘‘喂马’’。我便又问:‘‘你家养马啦?’’妹妹答:“没呀”我又问:“那喂什么马呀?”“我 也不知道”妹妹答曰。我晕。她上来时给了我一些草,让我放到灶王爷的旁边。原来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到了晚上,我们(我、姥姥、妹妹)先下去给灶王爷 “钱”,但钱烧完后,要放鞭炮。姥姥妹妹和我都不敢放。就在这时,哥哥大包小提的来了这可真是巧呀!哥哥走过来,我和妹妹掉头就跑,我本来胆子就小,而 且,这鞭炮声又大,便到楼上去看。可惜的是,一等我们跑到楼上,鞭也放完了,真是不巧呀!一放完,姥姥他们也都上来了。

  • 吃过早饭,我们一家准备了一些清明祭拜要用的东西就一同出发了。和以往一样,我们先来到了太太的坟墓祭拜,爷爷和父亲拿出来事先准备好的镰刀,把坟墓周围的杂草和小竹子的清理掉了,奶奶和妈妈则忙着摆放各种祭拜用的贡品,而我一会帮爸爸除除草,一会帮妈妈摆摆祭品忙的不亦乐乎。摆好了贡品,奶奶倒上老酒再点上两根红蜡烛,祭拜开始,大家轮大到小都很诚心的拜着。爸爸铲了一点黄土洒到了坟墓的最顶端,奶奶把准备好的纸钱堆在一旁点上活,我问奶奶干嘛要烧这个,奶奶说是给下面的太太用的钱,我无语地笑了。

  • 父亲是学中文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奶奶遗体火化后骨灰一直存放在都匀的火葬场里,从那以后每年春节大年初一,父亲都会叫我跟他一起到火葬场去祭拜奶奶,刚开始时每当走进那阴森森的骨灰存放间时,我都不太情愿也有些害怕,虽然时间不长。年复一年,渐渐地也习惯了,后来连火葬场值班的老头都知道每年春节初一早上都会有一对父子来祭拜亲人,有一次听值班的老头说每年大年初一来祭拜的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

  • 清明节虽然有三天假期,然而还有很多在深圳工作的亲人因为工作、交通和距离的因故无法回故乡去祭拜。只能让明媚的阳光和暖暖的微风带着心中的遗憾去祖先的墓前祭拜了。这个清明节,我因为特殊原因也没有回家乡祭拜祖先,呆在家里听着母亲讲述祖先的故事,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望向繁星点点的天空,回想起清明。没有雨的清明节,不会枯燥无味。

  • 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众人皆知的传统节日。家乡的重阳节,大多风俗和其它地方一样。只要是祭拜祖先,吃寿桃,爬山,放风筝。临到重阳节前,各村各户就开始匆匆忙忙地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有鸡肉、丸子、油菜(其它青菜也有,不过我很喜欢吃油菜)、寿桃。到了重阳节那天,人们就会在特定的时间,成群结队地拿着各自准备好的食物到祠堂祭拜他们的祖先。祭拜主要是上香、说语、烧元宝、放鞭炮。轰轰烈烈地鞭炮声,激起人们的怀念之心……

  • 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众人皆知的传统节日。家乡的重阳节,大多风俗和其它地方一样。只要是祭拜祖先,吃寿桃,爬山,放风筝。临到重阳节前,各村各户就开始匆匆忙忙地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有鸡肉、丸子、油菜(其它青菜也有,不过我很喜欢吃油菜)、寿桃。到了重阳节那天,人们就会在特定的时间,成群结队地拿着各自准备好的食物到祠堂祭拜他们的祖先。祭拜主要是上香、说语、烧元宝、放鞭炮。轰轰烈烈地鞭炮声,激起人们的怀念之心……

  • 这一天,家乡的人们不论工作的地方有多远,都要赶回村里,扶老携幼,一起去上坟。我也和爸爸做好了准备,跟着他们出发了。首先去祖坟。祖坟离着我家的坟地有好远,我们在老人们的指点下先后祭拜了后土神,开山老祖,以及我们这一支的老祖宗。然后转道到另一座山去祭拜我的老祖和爷爷、奶奶。祭拜的时候,先将扁豆、豆腐、扣肉、米饭、茶、酒、水果供在墓碑前,点燃三柱清香,烧点纸钱,然后三叩九拜,祈求去世的祖辈们保佑他的子子孙孙们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描写祭拜的段落400字
  • 不久,车子突然停下,措手不及的我撞到了车前座,无情地把我从想象中拉了出来,老爸说:“前面路太烂车走不了了。”于是,我们一伙人拿着要用的东西,便上了路。走得越远,路越来越烂,大小不一的石头蛮横地躺在路中间,狗尾巴草也肆意地疯长着,从路两旁窜出来,悬在半空中。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祭拜的地方。拨开树丛,一片半圆形的空地映入眼帘,一个石制的墓碑安安静静的立在一旁,空地下垫了一张油纸,使得这里寸草不生,只有几株顽强的小草钻了出来,点缀着这棕色的地毯。大人们们拿出蜡烛,烧猪等等祭拜用品开始忙活起来,我则和几个小朋友拔杂草,忙的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就已经布置完毕了,大人们点燃了一大把香,分发到每个人手中,开始祭拜了。大人们小孩陆续走到坟前,人人神色庄严,嘴唇紧闭着,凝视着坟墓,各自拜了三下,将香插到坟前的土中。紧接着,大伯拿出了准备好的鞭炮,放在空地上,催促着我们赶快离开。我们言听计从,快步走向山下,

  • “盘古庙在哪里?”路上我坐在爸爸的电动车上问,“在某某地,有二十几公里。”爸爸道。居然这么远?我吃了一惊,不就烧个香嘛,为什么跑这么远?“盘古庙,供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创八卦的伏羲,都是至厉害的人物,要去好好拜一拜!”爸爸一路上跟我唠嗑,顺便指点以前他工作过的地方,“那时我在这里工作,离庙里可近,一有空就去庙里拜祭。现在调走了,工作又忙,只能星期六去拜拜了。”我听得有些愣,我怎么不知道有这事,原来我上学时爸爸每周都跑大老远去啊!看来那个地方值得认真对待。于是我就端正心态,鉴于自己是不信佛的,要我虔诚地做模样合掌是无意义的,我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这些传统中华文化中上古的神只呢?我脑中一闪而过中华传统文化中祭祖仪式的场景,一个人带着宽宽的帽冠,黑红配色的长衣,宽大的袖口垂下更衬得他儒雅端庄。他面容端正肃穆,手持一样器物,微躬身向先祖的牌位虔诚地祭拜。对了!就是这种感觉,此次前往,就怀着追忆先祖的心态,为上古的华夏之祖遥寄思怀吧。

  • 快乐中也有悲伤,其实我们这次回来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祭奠外婆去世三周年。外婆的忌日是在正月初八举行的,那天,我们大家跪在一个五彩斑斓的帐篷里开始祭拜外婆。可恨的是奶奶家的小外孙成成却在我们磕头的时候跑到外婆的灵位前,乱动摆在那里的祭品,还想吃那里的蛋糕,看到这些,我心里非常愤怒,对他不尊重我外婆的的这种行为深恶痛绝,我真想一拳把他打晕掉,但是妈妈说他还太小,不懂事,不能打他,其实我知道妈妈是很痛心的。这天,我们所有的亲朋好友缅怀外婆,妈妈在祭奠的时候整整哭了三次,我看了很心痛,帮妈妈轻轻的擦去了眼泪,在心里对妈妈说:妈妈,虽然你失去了你的妈妈,但是你还有你的儿子,我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妈妈,我爱你,也像你爱外婆一样。想到这我也望着外婆的灵位对外婆说:“外婆,你安息吧,你这么善良,在天上一定过的很好吧!同时我也要告诉你外婆,我得了海蓝蓝全国作文大赛亚军,还被选中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轮滑大赛,您在天上也一定看到了吧!我会更加努力的!也会把妈妈照顾的很好的。”这次祭奠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也是最难忘,最深刻的一次。因为所有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我。

  • 月饼,又称宫饼、丰收饼、圆饼、团圆饼等,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中国风俗辞典》讲过一个传说:唐高祖李渊在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吩咐厨师制作彩色圆饼,让大家食之,以庆祝手下大将军李靖北征取得的胜利,而李靖则先捧圆饼祭拜明月,并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此后,八月十五日吃圆饼,就变成了一个习俗,而后的唐明皇宠妃杨贵妃则把“胡饼”更名为“月饼”。到了宋代,已有金花、芙蓉、荷叶等各种花色的月饼。到了明代,月饼才真正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并在民间逐渐流传。清代以后,月饼的制作更加讲究,无论质料、花色、品种都有新的发展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后来渐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和互相馈赠亲朋的礼品。月饼,原本是祭月时的一种供品,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同赏明月。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大团圆”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对没有回来的家里人,家长要把属于他的一份月饼认真保管起来,待他们回来时品尝,故月饼又称“团圆饼”。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圆,品饼赏月,其乐融融。

  • 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清明节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描写祭拜的段落300字
  • 我们先把东西放下,然后大家一起把墓碑前的草清除干净,以便对祖先的尊重。清除完后,拿出祭奠祖先的物品,把它们放在墓碑前。然后拿出五颜六色的长方形的纸钱,撒在墓碑旁。把所有的纸钱放在墓碑前。然后拿起香,用火机点燃香。大家拿着香,各自倾诉祖先的今年所发生的一些好的或不好的,请祖先们保佑我们。然后大家上香。一会儿,香烧没了,我们就来放鞭炮。放完后,大家继续上香。香烧没了,我们就可以烧纸钱。烧纸钱是最难的一件事,因为天气十分炎热,加上站在火的旁边就有一股热气。所以我们要戴上帽子,把树枝折成两段,用火机点燃纸钱,再把一些纸钱撒在那,再用树枝来控制纸钱。烧完纸钱后,我们就可以吃饭了。大家狼吞虎咽地吃起了饭。想必大家一定很饿了。吃完饭后,我们大家说说话,聊聊天。大家聊完后,再来祭拜祖先,对祖先的告别。我们收起了祭奠的物品。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在这天大家都会放孔明灯,在道路旁放着蜡烛。

  • 除夕盼啊盼,终于到了,这天,可谓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了。家家户户从早晨开始忙碌,烧菜做饭,摆好烛台,点上蜡烛,来祭拜菩萨,祈求菩萨在未来的一年里保护全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在门外都贴好倒“福”,寓意福到了。下午,大人们还不能休息,还得烧一桌菜来孝敬祖先,并为祖先烧去纸钱,希望祖先也能过一个快乐的春节。晚饭过后是小孩子们的天地,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根烟花,火光在半空中划出一个个美丽的圆圈,大家一起跑着,跳着,笑着,其乐融融。晚上,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聊着天,有时甚至自己说着自己的,也觉得快乐无比。直到晚会结束,大家才纷纷上床休息,等待第二天新一年的开始。

  • 腊月三十到了,人们一大早就匆匆吃了早饭,顾不上休息,女人们便又开始准备丰盛的大餐——团圆饭,整条大街弥漫着酒肉的香味。男人们便带上孩子去祭拜过世的亲人。下午,红红的灯笼挂起来了,红红的对联贴起来了,到处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着火锅,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吃过晚饭,大人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小孩却顾不上这些,拿上自己买的烟花和爆竹,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晚上十二时了,除夕的另一个高潮到了,鞭炮声、烟花声此起彼伏,把整条大街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描写祭拜的段落200字
  • “是的,大奶奶家每年都会这样,我们基督徒如有亲人死了,也会去望坟,但不一定要像他们一样要在清明节的时候去,还弄些迷信的东西,如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我们随时都可以去的,你爷爷他们兄弟也在商量等清明节过后要把你太太和你太公的坟搬到航坞山来呢!”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这也是我对清明节最初的印象。

  •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我们应该去扫墓,携带祭品、纸钱等到墓地,将祭品供祭在亲人墓前,焚烧纸钱,叩头行礼祭拜,等等等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几千年来,杜牧的这首诗似乎成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的唯一写照。但是,我们家不以为然。早晨起床,全家一致通过,去乌鲁木齐市文庙,参加“春思.春颂”——清明祭颂诗会,祭奠亲人。

  •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字串9

  •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描写祭拜的段落100字
  •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神秘禁忌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 “所有的人民祭拜求祷,希望女祭司游出水面,平安无事,渐渐的,水退了,还是没有女祭司的人影。黑苗国王急了,他派出所有的士兵,到处寻找女祭司。包括国王自己,他亲自走遍山野,走过刺人的荆棘,也走过危险的沼泽。他终于在一片泥泞中,找到奄奄一息的女祭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