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佛像的段落
描写佛像的精彩片段
  • 佛像

    描写佛像的段落

    漫步走到大道的尽头,我眼前突然一亮,只见前方是一座古铜色的铜制莲花台。这莲花台上的莲花含苞未放,下面的一座狮子鼓和四大天王支撑起莲花,底部还衬托着白色的圆形大理石水池,九条飞龙和八位形态各异的仙女模样的供养人环绕着巨大的水池,时不时地会喷出一些涓涓细流出来。远远望去,真像矗立在水中的一座小山。原来,这就是灵山胜境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龙灌浴”呀!这时,《佛之诞》奏响了,六片巨大的莲花瓣随着音乐徐徐绽开,一尊金身太子的佛像便从莲花中冉冉升起。这时,周围的九条龙就会一齐喷射出30多米高的弧形水柱,这水柱直冲天际,在空中轰然交汇,为太子佛像沐浴。顷刻间,四周鼓乐齐鸣,喷泉百媚千姿。这些清水把太子佛像冲洗得闪闪发亮。之后,太子佛像旋一周。太子佛像沐浴过的水将变成圣水,从4尊16个凤口中喷撒而出。此时我感觉到,这些清水不仅沐浴了佛身,也洗礼了我的灵魂,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净化。随着音乐声渐弱,莲花也慢慢合拢。

    快乐的节日》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佛像的段落
  • 再往里走,便看见一座寺庙,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一般人看到这个寺院的名字一定会很费解,为什么寺院会取这样一个名字呢?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在很久以前,中国佛教文明就开始兴盛。当时日本的一个僧人来普陀山修行,学习佛教文化。过了一段时间,日本僧人要走了,也想把佛教文明传入日本,就求当时的方丈把一座观音的佛像让他带回日本。方丈起初不肯,日本僧人就日夜跪在佛像面前。方丈终于被日本僧人的诚心所打动,答应送给日本一座观音的佛像。日本僧人带着佛像来到海边,海面风平浪静。正当他要渡船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根本无法行船。而且,水面出现了许多铁的牛和莲花挡住了他的去路。僧人认为是菩萨作法,便对菩萨拜了拜,铁牛都被莲花吞了,但莲花仍然挡着路。僧人明白是观音菩萨不肯东渡到日本,就尊重了菩萨的意愿,把它放在一个山洞里,自己回日本去了。那个洞是当时一个村民的仓库,村民发现后,就专门盖了一座草堂供奉观音。后来,草堂改建成了寺庙,并且香客渐多,就成了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

  • 打了辆车,我来到了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颐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名叫“吉祥如意”的用草垒成的大装饰物。往里走,你会看见假山,假山上着几片浓绿的叶子,让人感觉是天然的空调。抬头望是美丽的亭台楼阁,旁边是水里争相开放的睡莲。一朵朵淡粉色的睡莲解释了娇小、美丽、清雅。绿色的圆叶浮在水面上,圆叶上还有几滴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往里走是佛香阁。那城门上还雕刻着一个个金佛,做工十分精细,就是被八国联军破坏过,有的佛没了头,有的佛缺了手。一抬头就是智慧海了,虽说是“智慧海”可我看不到一滴水,也看不到一点智慧因子。只有几尊佛像。不过伴着佛教的音乐,看着佛像,倒有那么点味道。往右拐是文昌门,里面有一个太监,喊道“欢迎进来看太监!”这真是侮辱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时,一望无际的长廊会展现在你眼前。漫步在长廊,深吸一口气,再看看那佳作,感觉真是好极了。那些画,有的是画山水的,有的是画楼阁的,还有的是画花草的。有的舞墨弄彩,有的简洁写意,真不愧是慈禧太后待的地方啊!

  •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 进入风景区,两面连山,中间夹着一条大河,它叫伊河。听说,现在供游客走的路已经向外扩展了很多,但是看着这条河还是那么宽敞,可想而知,它真的是条“大河”。再向里走,就是我们所说的“石窟”了。一尊尊大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有一尊佛像的手式不同于其他的佛像那么庄重,放的规规矩矩的,而是像我们现在俗称的“剪刀手”。导游介绍说,这不是后来改造的,而是原建筑就是这样。还说佛祖有预知能力,在遥远的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现在最流行的手势了。呵呵,当然,这只是传言而已。还有一尊“最美观音像”,虽然只是墙壁上几十厘米的小雕像,但是她的美丽却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我们的印象中,观音,就是一个坐着莲花宝座,手里托着插着一条柳枝的宝瓶,一只手还拿着浮尘搭的庄重女神形象,而这尊雕像,观音却站了起来,一手拎着宝瓶,一手把浮尘向胳膊外甩。她丢弃了以往庄重的神态,以突出她优美的身段,仿佛马上就要翩翩起舞起来,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不禁为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的灵思妙手啧啧称赞起来,更为祖国有这么悠久、灿烂、美丽的文化而自豪。

  •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在著名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这描述的是香的一个品种——篆香。据洪刍《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径者。”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经制出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香的燃烧时间对应相应的刻度来计时。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不知是时刻不可离的香使中国文人创造了迥异于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香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又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中常用作计时器。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

  • 踏入庙门,正中央是一座寺庙正殿,殿前的白玉雕栏栏杆上,殿前的苍松翠柏上都点缀着各色彩旗和鲜花,大殿的屋檐上也都是五颜六色的彩带,似乎为整个大殿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庆祝“望海寺”开光大典的巨型条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人不难想象出大典时刻的隆重和辉煌。大殿的台阶上大红的地毯,与两旁摆放着绚丽缤纷的大花篮相得益彰。很多信徒依旧在大殿下沿着石阶一步一叩首地向上拜着,无比虔诚地表达着他们对佛主的无限敬仰之情。由于怕参观的人太多而破坏了庙里的设施,或许是怕得罪了佛主神灵吧,大喇叭里喊着今天不开放正殿了。我从窗户向里望去,正殿上端坐着如来佛主,旁边是观世音,弥勒佛等雕像,每个佛像身上也都披挂着金色的袈裟,个个脸上露出安详和笃定的笑容。正殿的东西南北各方均有偏殿,也都有各自的菩萨,药王先祖张仲景的雕像也在其中。佛教宣传的文字和绘画,讲述着各路菩萨的佛事,有很多的碑文和教事我们都一知半解,念起来也是拗口难懂,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感叹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了。

  • 接着导游带我们准备绕过大殿,去往下一个去处。一旁的僧人拦住了我和我的母亲。说看着我们的样子就是诚心向善的,又为我们送了一次经,还为我算了命。我一知半解的听着,说我天生命中有贵人相助,生在龙年,必是一条水龙。说的神乎其神,母亲认真的听着。话题不知何时开始变了,那位僧人自称是这里的住持,说只拦住我们是因为看我们面善,是与佛有缘之人,又问我们祖籍是哪里。善良的母亲一一答了。这位住持道了声阿弥陀佛,希望我们能捐一笔善款,说最近寺庙要将如来佛像镀金,想向我们筹集善款。母亲表示理解,于是从包里拿了300块双手投入功德箱。住持微微蹙眉,跟我们说这里捐款的最低限额是900,又道:“我会将你们捐的善款数目记录下来,在莲花灯上写上你们的名字,毕竟是为全福寺献出一份力量。”母亲也是被这一番话迷糊了,又捐了600块。于是住持拿出一本小册子,让我们写上名字,便放我们走了。

  • 龙门石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龕、千手千眼观音龕等等、等等。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体态最大、型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为卢舍那,听讲解员说:大佛高1714厘米,头部400厘米,仅耳朵就长达190厘米,比一个人还要高出一截。在佛经中,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那种理想的化身。卢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默默传导着他的安祥与慈爱。卢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随衣挂线,仅寥寥数笔,显得朴实无华,洗炼流畅。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我对的我们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但令人可惜的是,这样一尊庄严、朴素、美丽的大佛小臂以下,几乎崩塌殆尽。尽管如此,可在人们的眼里,依然泯灭不了卢舍那的美貌。反而让人更感到了美的联想,所以大佛卢舍那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 那日,闲暇间来到海滨的猴山,听说以前整一座山都是猴子,只是后来人们开发,建了佛寺,佛像,商业铺面,现如今的猴子已经靠人工饲养。进入佛坛圣地自然是焚香拜谒,虔诚礼佛。当然也不忘登高远眺,环顾四周,在蓝天白云下映衬下,大海是那么的清澈,沙滩是那么洁白,椰子树是那么的优美,好一派惬意的渡假胜地。下得山来,找一处树荫,喝口冷饮,一家人坐一起,享受着和煦阳光笼罩下的温馨,阵阵海风袭来,怎么叫人不 惬意呢?我悠然地闭目养神。正所谓: 你若盛开,笑靥如花,清风自来,如沐春风,我心安好。 在经殿的香雾中,我蓦然听见梵音袅袅。这清净之音,时而甚深如雷,清彻远播;时而又闻而悦乐,入心敬爱;只感到谛了易解,听者无厌。此刻的我心无它念,只是静心倾听,听—— 世间的风起云涌;听—— 雨落花香;听—— 万物的缘生缘灭。渐渐地我似乎有所感悟,希望和梦想犹如我头顶这片天,而情愫淡然的心可在于个人的修行。每个人心中,都有筑一间小巢,那是佛祖给俗世中的你我遮避风雨的屋檐。只为在若有若无的日子里,在陌上红尘中,让我暂时卸下肩上沉重的行囊,放下生活的包袱,化为一株平凡的小草,与众生共有一剪岁月,共修一段缘法。

  • 这些洞窟,都是大家氏族、王公贵族督工开凿的。有大有小,错落有致。后来的甚至涂抹掉前人的壁画然后重新创作。这样,洞窟里面无一处空留墙壁,无一洞没有塑像,处处都是对佛的虔诚信仰。一进去,先是漆黑的一片,一有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那种惊异,就如同阿里巴巴刚开门进入了宝藏堆里。身前就是释迦牟尼温和地盘坐中央,旁边有弟子侍奉,表情各异,惟妙惟肖。回头竟是满墙的佛像,一尊一尊像打好了格子似的,个个端坐,脑后有火焰状的头光。抬头是莲花绘图的穹窿,一层一层的花瓣,中间飞舞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天”。优美的身段,飘扬的丝带,穿越云层之间,聚集佛陀身前。两旁的壁画是当年的佛教建筑和拜佛的景象。整个一个鸟瞰的视角,展示出了如此立体的亭台楼阁。飞天仙女拖着长长的飘带和裙角从亭子中畅游,水流就跟随着她绕成一股奇妙的线条。她们载歌载舞,有的踏着七彩祥云泼洒着缤纷的花瓣,有的踩着轻盈的步伐反弹着修长的琵琶。满目的红绿蓝,鎏金的花边,勾勒出了这么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大肆鲜艳的手笔,天马行空的想象,令人叹为观止。

  • 我们进了大门,就看见一座花坛,里面栽满了花草,中间是由黄色和红色的花朵组成的一个大大的“佛”字,足足有两米多宽.我们继续往前走,又看见一座大殿,走进去里面有三尊佛像,有人刚烧过香,殿内香烟缭绕.绕过大殿就来到被称为“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弥勒佛像前,哇,好高啊!我站在佛像前,仰起头才可以看到佛像的头部.爸爸说:"这座佛像高米,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佛像.”佛像前有一个高大的香炉,里面插满了香,妈妈让我在佛像前点了一柱香,许了愿望.我们顺着石头小路往西走到了八卦楼,我们走进去,只见里面有吕洞宾的塑像.旁边还有一个八卦图.然后我们又去了山上的亭子,我坐在亭子里,往下一看,哇!人就象一只只小蚂蚁.山上的树木叶子黄了,最美的要数枫叶了,火红火红的,就像一团团火焰,染红了天空,真美啊!

  • 走了无数步之后,终于可以远远地看见蒙山大佛,大佛气势磅礴,端坐在山腰上,俯瞰着这世间的一切,俯瞰着前来跪拜他的人。走到佛像的脚底下,那宽宽的双肩,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都那么让人心灵为之震动。才发觉佛像竟是如此之高,佛像的眼睛眯着,仔细看可以看见他平淡的眼神,好想对世间的一切都看淡了,佛像盘腿端坐在山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放在腿上。仔细观看佛像,可以看见一些圆形的窟窿。想象到当年辛苦的劳动人们,费劲千辛万苦将一块硕大的石头,经过几年的时间雕刻成一座栩栩如生的佛像。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

  • 观赏完这迷人的荷花池,我们来到了佛像的前边,“佛像可真大啊!”一见到佛像,这句话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时旁边有一位老人,详细地给我们介绍起了这个佛像。原来,这个佛像是一块巨大花岗石由人雕刻而成的,只有肚脐眼是天然形成的,小时候常听老人说,摸弥勒肚脐会发财,我二话不说三不并做两步,爬上去,好奇地摸了几下佛像的肚脐。它建于元朝,是我国最大的一尊弥勒像。看完表面。我和奶奶来到了弥勒像的背后,定睛一看,实在太可怕了。背后一个一个的洞,难看死了。突然,旁边的老人又开始介绍了:“这弥勒佛的背后原本不是这样的,是当时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把佛像破坏成了那样,那时也有许多名胜古迹也被破坏了。”

  • 导游阿姨带领我们从石窟群的东边入口开始,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个洞窟的特点。这些洞窟有的风化已经十分严重,有的佛像已经面目全非,但是第5、6窟的保存却十分完好。据导游阿姨介绍,这是因为在清朝顺治年间由政府在这两个窟的外面修建了木质结构的楼阁,所以对石窟及佛像的保存完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走进第5窟,发现有一个“禁止拍照”的标语,我抬起头,正要转身和我老爸说话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在我面前的是一尊巨大的佛像,我估计这尊佛像至少有6层楼那么高,他的面部圆润、鼻尖高挺、双目有神、两耳垂肩。窟的四壁雕满了精美的佛龛、佛像,制作工艺简直是天衣无缝,有可能连现代机器也比不上呢!

  • 走到传灯寺大门口,一座笑咪咪的金佛像出现在我面前,佛像的旁边有一副对联,我还记得其中有一句写的是“大肚能容天下事”,佛像的肚皮确实大,看来它真的能把天下不平的事容到肚子里。看了金佛像后,才到传灯寺正门,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和尚在那里收门票,我问爸爸要了十元钱买了门票,走进寺里,寺里烧香、烧纸、点烛的人很多,我闻到了刺鼻的纸味和香味。我甩开爸爸妈妈,一个人在传灯寺里面转、看。我来到传灯寺最值钱的地方——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外有两根柱子,是两条龙盘旋在柱子上,好像要飞天一样;大雄宝殿里面的正中间是如来佛祖,左右两边是它的守护神——十八罗汉,如来佛祖脚下是海棉垫子,是让大家跪着求神bai佛用的,十八罗汉的身体旁边供放着许多糖果,整个大雄宝殿金光闪闪,让我觉得真的象来到了天庭,见到了如来佛祖一样。从大雄宝殿出来,我又去看了几个小佛像,但是没什么印象。

  • 我们乘船来到了普陀山的短姑码头,下了客轮,我跟着爸爸妈妈乘车来到了后寺。里面的佛像尊尊千姿百态,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凶神恶煞,有的笑容满面,有的杀气腾腾;“四大天王”之首的“托塔李天王”右手托着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塔,左手伸过头顶,好像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千手观音”一只手托着一只玉净瓶,瓶中插着一棵仙草……几百尊佛像,没有一尊是相同的,不管是十八罗汉,还是四大金刚,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弥勒佛,你看,他挺着大肚子,左手拿着一串佛珠,右手提着衣服的一角,笑容可掬地坐着。目睹这些精致的佛像后,想到这些佛像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不禁赞叹道:“艺术家们真是神奇的魔术师啊!”

  • 南岳是一个佛教圣地,山中藏经殿,隐于幽谷深处,四周古木参天,绿条掩映,飞鸟流泉,鸣声互答,显得生机无限,幽静逸脱。随后,我们登上了衡山的山顶,进入大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只雄狮,分居在平坦水泥路两旁,双眼炯炯有神的注视着前方。然后我们上台阶,台阶的左侧是望风台,正中央摆放着写有“衡山”两字的大石头。继续往前是用水泥砌成的两个香炉屋,分别在大庙门口台阶的左右两侧。走进庙内,中间摆放着三尊高大的佛像,尊贵而森严。两侧也摆放着许多中等的其他佛像,佛像前是游客们跪拜祈福用的软垫子。在三尊大佛的后面还摆放着几尊佛像,据说她们是送子佛。后面的西面有一扇门,门是开着的,我走到门口一望,门外放眼万里,望不到边际。我脚下全是奇岩怪石。风如长风巨龙般无休止的翻腾怒吼,我的身体轻飘飘的,好像只要一放开紧抓着门槛的手,就会被吹的无影无踪一般。

  • 漫步走到大道的尽头,我眼前突然一亮,只见在九龙灌浴广场,看到了一座含苞未放的巨大莲花铜雕矗立在前方,巨大的荷花由四个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衬托着白色的圆形大理石水池,九条飞龙和八个形态各异的供养人环绕着巨大的水池。当《佛之诞》音乐奏响时,巨大的六片莲花瓣徐徐绽开,一尊高达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从莲花中缓缓升起,这时,九龙口中一齐喷射出数十米高的水柱,为太子佛像沐浴。顷刻间,广场四方鼓乐齐鸣,喷泉百态千姿。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顺时针环绕一周,象征着“花开见佛”、“佛光普照”。随着乐声渐弱,莲花花瓣包裹着太子佛像缓缓合拢。

  • 下一站,峨眉山,来到这仙家净土,佛家圣地,当然少不了去远近闻名的乐山大佛一饱眼福了。这里,一座坐佛耸立于天地间,面带安祥,身高约80米,足有26层楼那么高。小小的一个脚趾,就能容下一桌人打麻将。他双腿盘坐,双眼微闭。眉间一点红痣更显得空灵和庄严。除了大以外,面目与一般佛像无太多差异,身上因岁月的缘故长了一些杂草。但神奇的是,在国家灾害众多的1962年里,这座从唐朝耸立到现在的佛像,居然“闭”上双眼。是的,他,似乎不愿意看到人们在天灾中苦苦逃生的景像。但是,在新的一年里,也就是1963年,这位悲天怜人的佛像却又”睁“开了眼睛。是自然的巧合?还是活佛的显灵?

  • 漫步走到大道的尽头,我眼前突然一亮,只见前方是一座古铜色的铜制莲花台,这莲花台上的莲花含苞未放,下面的一座狮子鼓和四大天王支撑起莲花,底部还衬托着白色的圆形大理石水池,九条飞龙和八位形态各异的仙女模样的供养人环绕着巨大的水池,时不时地会喷出一些涓涓细流出来。远远望去,真像矗立在水中的一座小山,原来,这就是灵山胜境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龙灌浴,花开见佛”呀!这时,《佛之诞》奏响了,六片巨大的莲花瓣便会随着音乐徐徐绽开,一尊金身太子的佛像便从莲花中冉冉升起,并旋一周。此时,周围的九条龙就会一齐喷射出30多米高的弧形水柱,这水柱直冲天际,在空中轰然交汇,为太子佛像沐浴。顷刻间,四周鼓乐齐鸣,喷泉百媚千姿。这些清水把太子佛像冲洗得闪闪发亮,此时我感觉到,这些清水不仅沐浴了佛身,也洗礼了我的灵魂,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净化。随着音乐声渐弱,莲花也慢慢合拢。

描写佛像的段落400字
  • 离开佛手广场,穿过一座座寺庙,我们来到灵山大佛的山脚下。抬头向上望,只见一座巨大的青铜佛像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双目垂视,面容睿智慈祥。不论游客靠近或走远,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关注之中。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座大佛高达88米,相当于30多层楼的高度。佛体和莲花座全部由锡青铜板块拼装焊接,总用铜量达700余吨。它背山面水,气势极为宏大。有一个地方值得介绍一下,那就是大佛的眼睛。请你们不妨注意一下,不论你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终在跟随着你,关注着你。当你靠近大佛时,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渐睁大……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眼睛真的会动不成?其实这里没有任何神奇的色彩,这是利用视觉差产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艺术魅力,或者说是雕塑家的艺术功力。”我们站在大佛脚下,好多人的身高还没有大佛的脚趾高呢!所以游客们在下面也只能抱到或摸到大佛的脚。导游说:“这就叫‘抱佛脚’,能为你驱逐烦恼,保你一生平安!”

  • “到了,到了!”妈妈欢呼着,我也非常激动得大叫起来。一下车我们就来到了乐山码头,坐上轮船在江上远观睡佛和大佛。这可是我第一次坐轮船呀!我当时的心情又激动又害怕,但是终究兴奋战胜了害怕。我小心谨慎地来到船顶,原来船顶上已经有很多游客了。这时,船开了,江上泛着水花,鸣着汽笛驶向大佛,爸爸这时拿出摄像机,对着美山美水一阵猛拍。导游小姐也开始介绍乐山大佛,原来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佛像有71米高,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正在这时神秘的大佛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座大佛居然和凌云山一样高耸,多么雄伟壮观啊!我仰起头凝视着大佛,心里无比激动,这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游船逐渐远去,一座巨大的睡佛不可思议的显现了,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山联襟而成,气势恢宏,惟妙惟肖,堪称天然绝妙奇观。船到岸了,我们决定近距离接触乐山大佛。

  • 各位游客,眼前这座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大佛依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时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为古弥勒佛的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近代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等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 荣县大佛寺山门在东山脚下,进入山门,曲径通幽。我们缓步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弥勒殿。殿中供奉着一尊肚大脐深、敞胸露怀,能笑古谈今、容天容地、不知人间愁苦滋味的弥勒罗汉。站在殿内,与笑弥勒开心对视,人世间的忧愁顿时烟消云散,给游人凭添几分喜气。沿着走廊再信步上行,便是宽敞高大的正殿。依崖而坐的大佛慈眉善目,神态安祥,上半身露出殿外,头与山齐高,下半身隐藏在殿内。妈妈告诉我: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任荣州(今荣县)通判,他称真如岩为东山,所以这尊大佛又称为东山大佛。佛像为坐南朝北的释迦牟尼摩崖造型。据历史资料记载,大佛寺始起建于北宋元祜年间,历时8载才完成,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佛身高36米多,头长约9米,肩宽12米多,脚宽3.5米。若从工程浩大、规模宏伟而论,它仅次于乐山大佛,为全国第二大佛,如果仅从佛名来区分,荣县大佛无疑是全国释迦牟尼造像中最大的一尊。我们聊着天,不知不觉已登上了大佛楼,由上而下地欣赏这一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中国石刻宝库中的珍品,祖先们精湛技艺和闪烁其间的智慧光芒令我惊叹不已。

  • 龙门石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等等、等等。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体态最大、型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为卢舍那,听讲解员说:大佛高1714厘米,头部400厘米,仅耳朵就长达190厘米,比一个人还要高出一截。在佛经中,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那种理想的化身。卢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默默传导着他的安祥与慈爱。卢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随衣挂线,仅寥寥数笔,显得朴实无华,洗炼流畅。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我对的我们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但令人可惜的是,这样一尊庄严、朴素、美丽的大佛小臂以下,几乎崩塌殆尽。尽管如此,可在人们的眼里,依然泯灭不了卢舍那的美貌。反而让人更感到了美的联想,所以大佛卢舍那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描写佛像的段落300字
  • 大的樟树已经有1000多岁了,它的树身真大啊!几个大人牵着手才能围住“它”;它的枝干真多啊,宛如无数个“千手观音”,虬枝盘旋的树干似乎在述说着岁月的沧桑;树叶真密啊,仿佛是一把撑开的擎天大伞,护佑着这里的人们。小的那棵樟树也有300多岁了,偎依着大樟树,两棵树仅仅相距1米多远。它们“手”牵着“手”,根连着根,形似母子相依为命,难分难舍地生活在一起,乡亲们称它们是“母子”樟。“佛在哪呢?”我绕着大树干搜寻着。咦!原来在这儿,一个巴掌般大小的洞口,我趴在洞口往里瞧“看到了,看到了!”我惊喜地叫着。树洞里真有一尊五官端正,嘴唇红润,慈眉善目的佛像。

  • 要下去看大佛,还要排长长的队。大约排了半个多小时,便顺利地下去了。下来了,终于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乐山大佛。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坐像。其始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成于唐玄宗十九年(公元803年),历史90年。佛像通高71米,负凌云,踏三江:青衣江。氓江。大渡河,面峨眉。乃全国重点文物单位,1996年12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一个脚指拇可以站6个人,一个脚掌有我们教室那么大,耳朵长4米,身子长41米,脚长15米,一共高71米。旁边人山人海的游客都说:“啊!乐山大佛好高啊!”乐山大佛是海通师傅修的,有一句话叫:“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的眼睛注视着江水。

  • 这里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龕、千手千眼观音龕等等、等等。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体态最大、型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为卢舍那,听讲解员说大佛高1714厘米,头部400厘米,仅耳朵就长达190厘米,比一个人还要高出一截。我们的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可惜的是,这样一尊庄严、朴素、美丽的大佛小臂以下,几乎崩塌殆尽。尽管如此,可在人们的眼里,依然泯灭不了卢舍那的美貌。反而让人更感到了美的联想,所以大佛卢舍那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在奉先寺,卢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侧是她的大弟子迦叶。迦叶的刻石造像高1030厘米。

  •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 进入山门,是宽敞的天井。迎面是天王殿,殿内左右两边均为7。8米的四大天王,听说在中国同类塑像中是最高大的。视觉受到冲击的是殿中的那尊弥勒佛,坐在汉白玉的神台上,佛龛飞檐翘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精致而美观。看到弥勒佛那种憨笑以及他的大肚,随即吟诵出“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是啊,又一次让我读懂了弥勒佛祖做人的方法。你看,他那笑的神态,面对着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形形色色的人们,都是这种神态。肚子大,容四方八面,笑口常开,笑对人生。想至此,我便轻轻地合起双掌,手指并拢,跪于蒲团上,手承佛足,头面接足,深深地三拜。一拜为平安父母,二拜为平安自己,三拜为他而笑。

描写佛像的段落200字
  •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文献记载:“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薛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公元695年,被薛怀义放火焚毁。

  • 我们来到乐山大佛旁的九曲栈道,栈道有九个弯,陡峭又狭窄,只能容一个人的宽度。道壁上刻着许多精美的佛像,但已风化得看不清了。沿着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抬头仰望大佛:它安详的坐落在山坳中,神情庄严、肃穆。它心脏部位有许多小洞,导游说那是修建时放了很多石头做的菩萨。据说,在大佛手上可以放两张桌子,许多人围着桌子喝茶,还挺宽敞;大佛的脚上足以一个老师给二十多个学生讲课的空间。三江汇合之处正好从大佛面前流过,分别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

  • 煜君出院后并没有马上去静山,而是接手了父母的公司。20年间,煜君早已从无知少女蜕变成了成功女企业家,只是这些年,那个屡屡出现的梦,那个梦里的小和尚以及佛莲未讲完的故事和那个脱俗的女子一直都还在心头挥之不去。于是这个夏天,煜君放下了一切事物,将巨资捐献,只身一人来到了静山,上过香之后,来到了后山,这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熟悉,仿佛都在梦中出现过,煜君自然是寻不到佛莲的。来到佛像前的那一大片荷花池,一朵青莲花开得正盛。

  •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 我和外婆见过的或大或小、或华丽或破败、或闻名遐迩或名不见经传的寺庙应有上百座了吧,但最爱的还是一座不知名的山顶古寺,寺名里应该有个“云”字。云,多么随意而朴素,就像那座寺庙一样。庙里只有一间屋子,只有二个和尚,只有三座佛像。和尚师傅在桌子旁边写着什么,桌子上有一瓶签。小和尚闭着眼睛在佛座边一下一下地敲着木鱼,“蹬——蹬——蹬……”

描写佛像的段落100字
  • 一进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尊慈眉善目的佛像。它肚子挺大,脸上挂着笑容,使我想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难道是弥勒佛?最后我得出结论,这就是弥勒佛。在它的牌子上写着“兜率陀天”这几个虎虎生风的大字,而弥勒佛周围则是形态各异的花来装饰,可见人们对它的崇敬。

  •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高山流水和悬崖峭壁,仿佛使人置身于一个幻梦的仙境里面,仔细一看还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小佛像。随着涌动的人流往里走去,一樽樽的大佛矗立在我面前。我不知道他们是何方神圣,但也可以猜出是些顶级人物。所以我就笑容可掬的向他们表示了敬意。

  • 千寻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能欣赏到大理古城的全貌。人们在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 乐山发源于川北大雪山的岷江,带着大量的雪水,滚滚南下。当它进入成都平原,来到乐山城下,已经是一条水面开阔的大江了。在这里,它同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汇合。就在这三江汇合得地方,坐着一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乐山凌云大佛。

  • 灵山景区最着名的景点莫过于灵山大佛。佛像立于小灵山上,建造时投资超亿元,用铜700吨,比耸立于纽约的自由女神铜像被誉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巨神像”还高42米,用铜量是自由女神的三倍;比矗立在四川乐山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7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