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菜根谭的段落
“《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这是世人对它的评价。“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我觉得《菜根谭》它真的看懂了这复杂的社会,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菜根谭的段落
描写菜根谭的段落
“《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这是世人对它的评价。“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我觉得《菜根谭》它真的看懂了这复杂的社会,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我曾读过《菜根谭》,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副对联:上联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下联是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幅对联很有趣,首尾倒置意思不变,也是一副和好的对联;不妨看一看:倒置后上联是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下联则是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此对联意思是说,为人做事面对沉浮得失,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名利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我想《菜根谭》的作者,明代洪应明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清新高雅,不为世俗所动的心境。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揉不得沙子,锱铢必较,为血气之争搞得跟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招致仇怨,实不值得。“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很喜欢《菜根谭》中一句话:“淡薄名利,宁静致远”。懂得生活艺术的人,不一定永远只是快乐而没有痛苦、失意和寂寞,快乐的秘诀是懂得怎样去安排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份寄托和一缕安慰。年少的时候,心比天高,总觉得自己就是花圃中的一朵奇葩,胸中总会莫名的燃起一团火焰,轻狂傲慢。然而,当岁月一点点洗去心中的浮躁,才蓦然觉得宁静中的淡薄直通向生活中的阳光大道。
面对不停驶过的狂风,只有坚持没有退路。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伟大的、沉默的承担太容易被误读。《菜根谭》里有一句说得好:“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真正的英雄挥舞着真正的旗帜,振臂高呼,可他们心中的苦难就藏在坚强的表面下,不会稍露头角。真正的英雄受到抨击听到嘲笑甚至看见小人在自己旁边邀功请赏,都不会停下,他们是真的“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他们所受伤痛最多,可是像海里的水一般深邃,一般沉默。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体贴父母则是“礼仪之首”。有些子女十分不尊重父母,当父母在批评他(她)时,总是瞪眼睛、歪嘴巴,不虚心接受批评,并且顶嘴,似乎自己永远是对的,作为一个孩子,就得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育,虽然表面上父母很凶,若不是我们先犯下错误,他们也不会如此,在顶嘴的同时,他们何尝不会伤心……在《菜根谭》里写着: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时难言,借他隐讽之;今日不误,侯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这简短的几句话,却告诉了我们真正的道理。
回想到初一,从七名,又因为一场病给拉到了十三名,自己却因祸得福,在病房中认清了自己,虽然青春的旅途中也有荒诞与可笑,但学习却从未落下,十三名到下册又冲到班上第五,初二下册自己更是明了自我需要坚守的目标,独自走在寂寞的道路上,冷眼观看那些时分时合,为自己的空虚以欢笑来掩饰的人。终于,这次披荆斩棘,又进步了两名。回首如此,这段旅途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成绩的提升,还有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此期间,我读《金刚经》《菜根谭》等名著,更知人生起落不定,修德更是育才之本,身体力行细微之善事,心胸思维如静水流深。
开谈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却放红楼,再看那李杜唐诗三百篇;又痴迷宋词挑灯夜战,万千思绪剪不断;手捧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谭,只闻袅袅书香溢满卷;乱世枭雄三国正上演,英雄胡马度关山;水浒好汉尽揭竿,却只听梁山受招安;西游又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佛与罗汉;楚辞天问吟语屈原,古今多少爱国志士尽失颜。看泱泱中华文学盛宴,激扬文字真古典。
《菜根谭》内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世之清苦具非。”不知怎地,第一眼看到此话,心头便莫名萦绕着几分哀凄,既为那晚景从良的声妓,更为那白头失守的贞妇。如今看来多少有些可笑的愚昧教条在那时究竟扼住了多少人的幸福?可更令人讶然的还是那贞妇被批判的原因——只一次小错,那么多年的贞守却成了笑话,所有的贤良也不过是伪装。相较之下,那声妓却还是幸运的,终搏得了“回头是岸”的清醒。
《菜根谭》,拿起那半翻开的书,页有些许的残旧,想来这书应跟了你许久的日子,可以看出翻阅的痕迹。“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不知为何,因为这样的一种与时代渐远的东西,更显出一些沉淀的闪亮。这样的至理名言也许放置任何一个时代却仍能散发出思想的光芒。只是我们已被现实浮华充刺了双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很难真的静静的坐下来,让思绪沉淀,拂去尘埃,让心灵晶莹透彻。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你便处身于尘世而脱俗于尘世,看待事物便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闪亮。
《菜根谭》云:“浓夭淡久。”纷繁的世界,这滚滚红尘中,淡是一泓清泉,洗濯你心中多余的欲望,送你清爽;淡是一滴清露,涤去你眼前炫目的诱惑,让你找准方向。淡泊处世,淡定为人,无论是庙堂中闻名遐迩的大师巨匠,还是深山里挑水做饭的得道高僧,都怀着一颗轻盈而执著的淡然之心,在人生路上且吟且唱。
今世,回眸人生,宽容自己,茹纳自己。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都要包容得。抛弃昨天所受的伤害,放下今天的得失,莫去盘算明天的利害,茹纳自己的受伤与失去,用一颗“茹纳”之心融化心湖的冰凌。不求心如止水,但愿能放下眼前的躁动,我们的心灵将不再孤单。
想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希遇羲皇,亦可匹俦秘阮。”真的,“茶不求精”,只要“壶亦不燥”即可,品茶即是品人生,又怎能不令人担忧,虚夸和浮华污染了那一壶清茶,最终遮蔽了曾经向往真实的人生。
忙了一个上午,中午休息一下,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想起《菜根谭》里面的两句话“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好好去面对新的工作吧。有了吃菜根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
小A的妈妈是个女强人,急性子,干什么事都追求完美,总是要求又快又好。小A的妈妈很优秀,她觉得儿子没有不优秀的道理。因此,她把小A管得特别严,就像她的上级对她一样严。正如《菜根谭》里所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小A毕竟是个孩子,这无形的压力时常使小A有种的烦躁感。
任世事无端变幻,我心中自有云白山青。守住内心,弘一法师方能发出“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感悟;三毛才能在丈夫死后仍拥抢寂寞。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世间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尔。”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现实,用心灵的画笔遮住现实中不完美的画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道德大国,十分的注重道德行为规范,并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自豪。古代的中国对于道德方面有着极深的研究,出现了许多道德方面的学术著作,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道德经》、《大学》以及明代的《菜根谭》,它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
《菜根谭》中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所以应当抱有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应该尽心去做,事情过去后,心相要立刻恢复到原来的虚空平静,不必念念不忘,斤斤计较。
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世间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的确,边缘之处人烟荒芜,冷烟寒月,怎奈,唯其寂静,得其深远,唯其清冷,得其安然。或许是未曾跻身,反思时才会想的更加清楚;或许是一直远离,回望时才会看得更加真切。
我很敬佩他们,他们懂得苦中作乐,懂得在生活里享受人生。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就笑。《菜根谭》里有这几句话:“迷此乐境成苦海,如水凝成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化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道出了人生苦与乐之间的真谛——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让生命在生活中追寻快乐。
古人亦曾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享同当之中又蕴含着深刻意义,《菜根谭》中有句话“径路窄处留一处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这些话语冥冥之间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当快乐高兴之时与他人分享得到更多的快乐,当遭遇挫折困难之时与他人“分享”同样的困难可以得到多一份的力量即—加倍乐,减半伤。
大多数的我们总会抱怨社会的节奏太快,人们总是太激进,我们同时也在忘记我们也是他人眼中的“人们”。我想做的不是远离人世的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菜根谭》中写着“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我将冷眼理解为淡然,在许多规则的影响下,我们定不能像阮籍那样放诞不羁,也不可能像嵇康那样随心而“白眼待人”。我们可以做得是在太过狂热时,用理智给自己降降温从而省去许多苦心思。至于冷落处存一热心,我则将其定义为“积极”,生活中总会有低沉的时候,那是便可存一热心去散散步,让阳光找到心田,也许途中还可听见蚂蚁散步发出的“嗒嗒嗒”声。冷眼将生活变得不温不火,我们便可以从容地继续自己的旅途。
在社会上行走,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种低调隐忍的做人绝学。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锋芒毕露,千万不要把肚子里的“宝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拿出来。若不懂这一道理,肚里有再多的宝贝,也终将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才华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运用起来应当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很多时候,锋芒太露都会招致小人的嫉恨和陷害。凡是做大事业的人,都应该修炼“藏露”之功。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应如此,用至好处,只是恰好。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
在这场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在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人捐血,有人捐钱。他,衣衫褴褛;他,食不果腹。可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使他也成为感动中国的一员。在一个汶川大地震捐款箱前,一个老乞丐把自己积攒了好久的80元钱捐给了灾区。他说:“讨了这么久,也应该向社会捐点了。”钱,微不足道;话,朴实的掉渣。然而,他的话让我想起了《菜根谭》里的一句话“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仕夫徒食权势,竟是成爵的乞人。”爱心不能简单的用金钱来衡量。大灾面前无论是谁,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心,只要能为灾区做点事,就值得尊重。每一颗爱心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力量。灾难面前,最重要的不是你捐了多少钱,而是我们能不能战胜灾难。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在爱心传递中彼此包围的温暖,即使我们每人捐一元钱,凝聚在一起,全国也有13亿呀!
每当我背起《三字经》之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句:“守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谋文。”里面译文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刚好,爸爸给了一本《菜根谭》的书给我看,当我翻到关于孝顺的经典案例时,深深被里面古代圣人孝顺父母所感动,感恩父母所流泪,他(她)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自己一个生命的机会;感谢他们多年的起居饮食的精心照顾;感谢他们给自己一个幸福的家庭;感谢他们给自己一个读书机会,接受教育;感谢他们给自己好的学习环境;感谢他们给自己一个挽留一个自尊……。许许多多的感谢,各式各样的感恩,而则,父母会感到很安慰,感到很高兴,也感到很安乐!
读书,其实是人生中一道最美最动人的风景,读书,不仅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与学问,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教会我们怎样做人。那么,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书中怎么教育我们做人呢,做人要有积极向上和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古老的《易经》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通过宇宙万物的永远不停的变化,由此得到启发与感悟,做人需要像天空星辰那样自强不息永不停歇,这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做人,要沉稳坦荡,不可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诚如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人,需宽容忍让,《菜根谭》有一妙语,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基础。做人,更应该爱国爱家爱天下,国是最大的家,家是心灵的驿站,没有国就没有家,国泰则民安,国富民就强。所以,我们要爱国爱家爱天下芸芸众生。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揉不得沙子,锱铢必较,为血气之争搞得跟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招致仇怨,实不值得。“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理儿。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既然奋进是必须的,你也许会疑惑,奋进,从何做来?《菜根谭》的警语告诉了我们答案:“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中缲出。”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潜下水底的耐心和如履薄冰的谨慎。在奋进中走曲折的路,在跌倒中成长,默默的奋斗宛如默默向上的野草小松,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直到成长为凌云之木。
??记得《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话:“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意思是说,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砺他。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其实人——特别是中国人——普遍都患有这种病。何谓“变迁病”?即一个人身处劣境时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一旦时来运转咸鱼翻身,居于“金殿”便立刻大放厥词,将那狗窝大贬特贬,以示自己的高贵。如果除去意义,只重形式,这和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理倒蛮像的。——《菜根谭》里说“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这便成了后话。
刚入中学,品的最多的是洪英明的《菜根谭》。其中最令我在意的一句莫过于“咬的菜根,则百事可做。”这句话仿佛是校园中初生的朝阳,为懵懂学子指明方向。坚持,能吃苦是在七年级阶段最重要的。新的知识蜂拥而来。便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毛泽东还不是在茅房草庐之中指挥战争,取得胜利。列宁还不是在喧嚣的火车站中读书,成就一番伟业。我吃这点苦算的了什么呢?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我喜神。”这是我的《菜根谭》第六篇了,但我到后面查译文时想到了老师的话,要自己想出的译文,但我实在不知道一些答案,所以,有些译文就抄下来了。
忙了一个上午,中午休息一下,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想起《菜根谭》里面的两句话“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好好去面对新的工作吧。有了吃菜根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
当然,写作的这份感觉更需要一份心境,而这份心境也许就是曾经写在日记本上的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这句话其实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只有具备了这份平淡这份洒脱,才能不被生活、工作上的琐碎所牵绊,才能写出富有灵性的文字,才能诗意地生活着每一天:
《菜根谭》说得好:“得意时论地谈天,俱是水底捞月;拂意时吞冰啮雪,才为火内栽莲。”就是说,作为一个修行人,处处顺境,就得不到真实修行;必须要在逆境中,才能够有所成就。作为一个创业人,不经失败,不跌跟头,没有“跌倒也要笑”的精神,也不会真正成熟。
《菜根谭》有言:利表之欲,人之本也。没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太过看重外表,便会错过内在不可言喻的美丽。试想,若你只看到梅花的优雅风姿,又怎会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孤傲风骨?若你又注意到沙漠的偏僻荒凉,又怎么会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打动?越过外表的浮华,你才能看到内在真正的美丽。
描写菜根谭的段落:描写菜根谭的精彩片段、描写菜根谭的一段话、菜根谭的摘抄、描写菜根谭的短句,还提供关于菜根谭段落在相关作文、范文中的用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