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部头的段落
描写部头的精彩片段
  • 部头

    描写部头的段落

    著名的史学家张舜徽教授认为:“一个人如果立志做成一件有益于人世的大事,必须有恒心、有毅力、有耐性、有信念,才能取得成功。”他在自传中,回顾自己长期自学的历程时写道:“少年时期,读古文辞,善诵长篇气盛之文,手抄熟读,不知费了多少心力。稍长,又喜阅览大部头书,从无畏难退缩之意。想起十九岁时读《资治通鉴》,日近一卷,经过七个月的时间,将二百九十四卷的大书,读完了,并且还写了简明的札记。后来年龄稍大,又发愿要通读《二十四史》,不畏艰难、不避寒暑,坚持不懈地认真苦读。从《史记》到《隋书》,都用朱笔圈点,读得很仔细;从新旧《唐书》到《明史》,也圈阅一遍。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终于读完了这部三千两百五十九卷的大书。——回忆年轻时候读大部头书,是用临阵对敌,打死仗的办法,去攻坚取胜的。既要有勇气,又有傻气,从来不感畏难怕苦,因而也就取得一些成果。”

    专心致志绣好一朵花》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部头的段落
  • 一回到家,我就快速地看了起来,想着要快点还掉,我一刻不停地看呀看,就是妈妈叫我吃饭,我也不会去吃,当她问我为什么时,我会回答她:“图书馆的书要还,而买的书没有限期,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那以后我就不给你买书了。”在我5岁时,我一直以为买到新书、偏书为自豪。似乎一旦比别人先读到,或者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新书而超越别人,而优秀。7岁时,我以大部头的系列的书为自豪,仿佛请客人,一下子高朋满座,一个不缺席,好不光荣!9岁时我买书简直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货一到,打开包装,拆去腰封,让它们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地排列书架里。而我,俨然成了司令员。但现在我明白了,读书的原因是为了自己受用,早读到并不见得先知,晚读到也不见得羞耻。明白,啃不动的大部头,犹如后宫中无人宠幸的妃子。你连擦去它们身上的灰尘的时间都没有,何必把它们囚禁在深宫?这一些,现在,我都明白了。

  • 作者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都源于他的仔细观察,让我惊叹的是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有没有恒心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 课本只是书的极小的一部分,并且我越来越反感里面的大道理。一本正经的外公推荐的书也同样一本正经,根本提不起我的兴趣。我开始自己选择课外书。一开始我爱看优秀作文选,并且很“不知好歹”地认为自己有深度。所以当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毛丫头时,就不屑于《小学生文选》了,我喜欢看中学生写的记叙文。看得多了,笔头也觉得流畅了,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后来,我不知怎么迷上了历史小说,于是很有耐心地啃完了厚厚的《上下五千年》。还记得我在图书馆踮着脚指着那本大部头时,管理员老婆婆透过厚厚的老花镜仔细打量了我好一会儿,才迟疑地有些不放心似的把它交给了我。之后我便四处搜集一些历史人物的正传、外史、小传,看得津津有味。

  • 不敢想象,满汉全席、法国大菜,被装在快餐盒中外卖;不敢想象,足球比赛只表演精彩射门;不敢想象,贝多芬、巴赫的大乐章,被录成小段,以供取乐;不敢想象,八大山人、毕加索的画,被复制后,切成小块当装饰。如果有一天,谁那么做了,招来的必然是唏嘘嘲骂,再被冠以“无品味”的头衔。可是,我们已经开始这么干了。我们把文学著作压缩、戏说、拍成电影,于是,厚重的大部头变成了装帧精美的几页纸、几片光盘、几张电影票。我们可以把荆柯刺秦王写成缠绵的爱情故事、把一个帝王拍成武艺超群、美女相拥的侠客、把所有的故事情节、电影镜头都塞进妙龄女郎、把一次平常的话剧演出炒作得沸反盈天、把一个三流乐手包装成天皇般的人物,之后,再盖以“宣扬文化”的外表,打着“享受文化快餐”的旗号招摇过市。

  • 现在,我六年级。现在的我,已经开始看那些古文名着了。我已经读完了两本古文书,一本《西游记》,一本《聊斋志异》。那些古文,让我了解了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让我知道了古代时期的灿烂文化。在周末和假期,我还是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一些大部头的中外名着,那些名着是我提高了阅读的素养,也对我的作文很有帮助。

  • 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这些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 生活在一个人类的世界里,我们难免会遗忘那些微观世界,而他不同。他,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他,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他,是奇迹的创造者。他,就是来自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是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 比如上网玩游戏。上,网络真精彩,好玩又有趣。但牵扯精力,影响学习,损耗视力,玩长了家里就气氛紧张,玩长了自己就烦了。不上,报纸没啥耐看的,课本也早学够了,电视没有好看的,书架上的大部头不是看过了或看烦了,就是看不懂,去打球没人陪再说没技术。再不就和父母侃,但到头来只听见“学习”。那,上不上呢?

  •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咯!”被震醒过来,原来自己还在晒场边打盹。

  •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 从纸厂到打字室里边出来,开始,我是一张单纯的纸,我想,我可能是一本玲珑的漫画,可能是一本太部头小说,可能是一张画家的洁白的宣纸,可能是一张试卷?我才不呢!它遭人恨,遭人骂,我不,后来,我的身上痒痒的,是谁在捉弄我?呜——我是?我是一张试卷。我的命运从此改变了,无人知,无人晓。

  • 现在我不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了,我常常上爸爸的书柜里取一本“大部头”,每次看完书后都爱不释手,品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还有外国作品《童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不,因为看书,所以错过了去大连的机会。

  • 当今,很多人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一些人似乎已经有所感悟,但若用一两句话全然概括却尚显困难。因为,他们悟出的真谛太过复杂了,如果着成书的话,恐怕很多大部头的作品就要问世了。那样的品悟,会令他们的人生一样复杂,各种各样的困惑会永远伴随他们。

  •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了50多种文字,知道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昆虫记》问世之后被看做动物心理学的诞生,还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 三国,三国,久违的三国。那年的我,稚嫩的双手紧紧抱着这本厚厚的大部头,眼神中,是了不起的骄傲与满足,一路奔跑到家中,带着紧张与激动,翻开那画着瞋目关羽的扉页。白话的文言,给幼时的我绘出东汉末年的动荡,画出那一个个沉浸于仇怨厮杀,宏图天下的志士枭雄,那种至今仍能震撼心灵的爱恨情仇,那一幕幕诀别,一幕幕悲伤。

  • 还有在第四课中,作者叶文玲小时候从看“香烟人”小画片,到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最终,她能灵活运用词句写作文,构思也是别出心裁,这当然是课外读物馈赠于她知识。课外书如此有用,它能像药一样,医治愚笨的人,我们一定要多看课外书,因为只有一个身体和智慧不断生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 灯下,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手拖着脑袋,一手握着一支钢笔。看着桌上放着已经翻阅了无数遍的《昆虫记》。想:法布尔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为什么他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呢?而且《昆虫记》使那么多人陶醉,佩服?

  • 七八岁时,我看的书相比之下就要高级多了。在那时,我经常看一些注音的故事书和童话书。这些书中的文章,大都篇幅不大,一篇文章也就二三百字,虽然内容不大多,但对于我的语文学习来说,有着很大的帮助,当我的伙伴还不对于读书入迷,只是简略一看时,我早已拿着大部头的书阅读了。

  • 于是我就怀着好奇之心打开了电脑结果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答案:黄种人的头发大多为黑褐色,但是,某些因素会导致头发变白,有的表现为全部头发变白,有的仅为局部区域头发变白。头发变白的原因很多,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描写部头的段落400字
  • 到了上小学三年级,我开始看像《中国神话故事》那样的励志读物,但是这些书仍然没有满足于我。然而,上到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林老师的一个“金点子”    建立班级“小小图书馆”的决定。一向嗜书如命的我,听到这个好消息后,简直蕴藏不住我心中的喜悦,我总算有更多的书看了。刚开始时,我总喜欢借阅一些比较薄的书籍,不太想碰那些厚本子,但哪些大部头小说却又像磁铁般吸引着我。有一次,我无意间错拿了一本最难“啃“的大部头小说,想去换别的书,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午间广播时间到了,这时候也正是阅读的时间,而时间只有那短短的十五分钟。我转念一想,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书,我觉得就像要过几个小时一样难熬。爱读书的我,耐不住自己的小性子,我只好把那本《长袜子皮皮》掏了出来翻着看了起来。在短短的广播阅读时间里,我却被书中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对话忍俊不禁,我深深被这大部头吸引了。

  • 一个作品被赋上“经典”,身价倍增。烟波浩渺的文学作品中,人们沙里淘金,选出了四大名著,并将之寓为经典文学,凡爱好文学的人若是没读过这四大名著,大概就算不得真正喜爱文学,也算不上进入了文学的殿堂。再细细审视它们的时候,发现确实有许多绝妙的地方,不仅在内容上反复研究,还要从思想上剖析,看出它们的种种奥妙,甚至还会看出许多的暗示与吻合。于是,一谈到文学,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它们,一读到作品,也就会自然地与它们联系起来。在学生那里,很多人认为看课外书,就是看这样的经典,认为只有熟读了经典,才能真正走入文学的大门。但要看懂这样的大部头书又谈何容易,里面的文字、词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晦涩难懂,而且内容意义理解上更是相差较远,于是出现了很多的改编版,什么小学生版,中学生版,青少版,通俗版,等等,为的是适合于不同的人接触经典。但即使是经典,连真正的原著也都还存在问题,各个版本出入很大。

  • 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从青年时代开始实行时间统计法。他详细地记下了自己时间的支出,掌握了支配时间的主动权,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利用时间的“下脚料”;在实地考察各种害虫工作时的空闲里,他搜集了一万三千多只、三百多种地蚤标本,比当时动物研究所的标本还多出五倍。正是这个对时间“斤斤计较”的人,在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纸的论文,内容涉及昆虫学、哲学、遗传学等等。柳比歇夫的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正是在分分秒秒的时间里,在一点一滴的辛勤劳动中获得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巴甫洛夫曾要求青年科学工作者要学习做科学上的琐碎工作,应当“研究、对比,积累事实”,以便有朝一日使理论张开“翅膀”“飞翔”。而“事实”的“积累”“需要科学家以谨慎耐心的态度不懈地观察,专心致志,反复地实验和研究”。柳比歇夫如果不是抓紧零星时间学习研究,科学工作者如果不是一次次地探求,一个个地积累数据,那么众多的学术论文,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又从何而来?

  • 从那儿以后,我非常喜欢读书,我一开始看一些童话故事,比如:《小裁缝》、《儿童小故事》那时,我读得津津有味。再长大一些,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看了一些儿童名著:有《影响孩子的100个寓言故事》、《爱的教育》等,我看得如醉如痴,我每天都看到晚上10点才去睡觉。 现在上五年级了,我已经开始看大部头小说,每一次读完一回,就把这里的好词好句列个表,每次写作文前,都要回忆一下这些词句,最近我报名参加了一个作文课外班,写作文时只要我用上了日积月累的好词好句,老师就奖励我一个奖励印章,每次我都非常高兴。有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写《我最敬爱的人》,一听见这个题目,我高兴的说:“这真是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大家都千篇一律地开始写了。而我想:我爸爸是一个多么让我敬爱的人。然后我就浮想联翩的写着,(直到下课)铃响了,我才知道我写了整整一节课。到了第二天,我去上奥数,路过作文班,我一看我的作文竟得了两个奖励印,我感到特别地兴奋。我能写这么好的作文,真多亏了我的“营养品”—书。

描写部头的段落300字
  • 课本只是书的极小的一部分,并且我越来越反感里面的大道理。一本正经的外公推荐的书也同样一本正经,根本提不起我的兴趣。我开始自己选择课外书。一开始我爱看优秀作文选,并且很“不知好歹”地认为自己有深度。所以当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毛丫头时,就不屑于《小学生文选》了,我喜欢看中学生写的记叙文。看得多了,笔头也觉得流畅了,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后来,我不知怎么迷上了历史小说,于是很有耐心地啃完了厚厚的《上下五千年》。还记得我在图书馆踮着脚指着那本大部头时,管理员老婆婆透过厚厚的老花镜仔细打量了我好一会儿,才迟疑地有些不放心似的把它交给了我。之后我便四处搜集一些历史人物的正传、外史、小传,看得津津有味。

  • 先去还书。这种读书社,很大的一间,被书架隔成若干小格,有碟有漫画有小说有杂志,只租不卖。办张卡,几毛钱一天,比买划得来的多。像我这样的穷人,办卡都觉得贵。同事中有一个姓刘的女孩又温和又大方,恰好她有卡,便常常蹭她的,资源共享呗,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啊。这几天,老借杂志看,两毛钱一天,总得不到合适的机会去还,等到结帐时借的两本竟要三块多钱,宰人啊,心疼的呲牙咧齿,便向老友丹抱怨,被小小教育了一番,呜呜,一定要吸取教训看完书后及时归还。平时总是急吼吼的,便只借杂志快餐一下,考完试了悠闲啊,便走到书架旁准备借本较为大部头的,目光游离时,《毕业一年》,这不就是写我的吗,毫不犹豫地,抽出来,记录,走人。偷着乐。

  • 作者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都源于他的仔细观察,让我惊叹的是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有没有恒心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 作者萧红写的这些场景片段看上去都很普通,可也写得十分精彩。她再想想自己,突然羞愧地无地自容。为什么呢?因为陈思月的爸爸妈妈为了早早培养她的性格,气质,在小的时候,就带月月去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她亲身经历的事情毫不亚于那些大部头们,爸爸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她有写作的素材,可是,月月并不把爸爸妈妈的一片苦心放在心上,一篇都没有写,而萧红却把这么普通的事情都写得这么精彩,你说,她能不羞愧么?她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回去一定要把以前的那些事情都写出来,不管精彩不精彩,至少这样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嘛!这样才有可能追上郑惠凡,成为全国第一的小神童!!!!陈思月为自己突然产生的念头感到骄傲!

  •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爸爸为我在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每到周末,便带我到图书馆看书。在那里,我认识了活泼可爱的美猴王、个性鲜明的水浒英雄、神机妙算的蜀相诸葛亮……当然,我更喜欢有许多插图的小人书。有一次我看书看累了,抬起头,看到爸爸正手捧一本厚厚的大部头目不转睛的看着,不解地问:“爸爸,你看的书上并没有什么插图,为什么还是那么津津有味呢?”爸爸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认真地对我说:“知识,是需要积累的。你看的书越多,就越会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我已经看了不少书了,愈发感觉到在知识的殿堂里,自己就像一颗沙砾般渺小。我读的书越多,越能感觉到知识是相通的,每一本不同的书,都能让我吸收不同的营养。

描写部头的段落200字
  •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 不敢想象没有书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依稀记得还是在孩提时代,书就像一位祥和的先知,带我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无论是一册册小人书还是一套套大部头的故事书,都是那样令人爱不释手、废寝忘食。穿行其中,我惊叹着一张张黑白相间的图片,着迷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却又常常因为识字太少而不得不猜测着去感知书中的玄妙,不得不在茫然和不知所措中反反复复地读了再读,无怨亦无悔。牵住书的衣襟,不觉中,从懵懂到有知,从浮浅到深刻,伴着悠悠书韵一路成长、成熟......

  • 《儿童时代》有许多栏目如:《魔法三国》、《童书的表情》、《孔雀作文》……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魔法三国,《儿童时代》的编者真是别出心裁,把《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加漫画形式容入书中,平时我一看见那本大部头理论着作像似永远看不完的《三国演义》我就犯愁,而且读起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儿童时代》把三国人物曹操、孔明等人融入故事中,并以生动的语言,娴熟的动作使读者爱不释手。从故事中感受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令我牵肠挂肚。甚至有时埋怨[魔法三国]的页数太少,就扒在桌子上构思着将要发生的事……

  • 谈起我与名著的事,那要在我7岁时起。当时,我从外婆家找到了一本书——《三国演义》便看起来了。说真的,我很喜欢看书,这本《三国演义》太好看了什么“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初立奇功”,什么“孔明挥泪斩马谡,孔明空城退司马”看的身临其境,看到“周公谨火烧赤壁”了,我大拍桌子,叫“好”!引起了外婆的关注。外婆见我如此爱看名著,大喜,给我买了八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榜》。我看了这些“大部头”。

描写部头的段落100字
  •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在我的房间里,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四大名著、红嘴巴小鸟、中华上下五千年等许多大部头小说,还有用来娱乐的漫画、故事书等。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次学校组织的观书活动中,老师借给我的《青春长征路》。

  • 作者从小到大的“读书史”随着年龄和阅读量的增加开始转变,可从小画片到连环画再到文艺书籍或大部头小说,无不显示作者对书的热爱。接着,作者又述说了少年时代读书时学以致用,在作文上悟出的两个道理,这让我感到如文中所说“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我也真正感受到,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 2004年末的一天,在老家逛街,走进了一家面积不大的书店,书不是很多,我看到了《四世同堂》,竟有惊喜之感。记忆中,早些年读过的《四世同堂》已印象模糊,只留下“四世同堂”这四个字,和书中那个大家庭的老人。多年了,我不再有读大部头作品的耐心,当年买回的《四世同堂》早已不知去向。

  • 带着种种疑问,小小的我翻开了这本“大部头”。天哪!据不完全统计,有百分之五十的字不认识,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文字我读不顺口,有百分之九十的话让我坠如雾里……倒是乌家庄“孝敬”宁国府的那张清单让我感兴趣了一段时间。于是,我得到了一个答案:《红楼梦》是写几个有权有财的人家的书,平平淡淡,没有童话好看,不读也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