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碑文的段落
描写碑文的精彩片段
  • 碑文

    描写碑文的段落

    祠内正中是一条甬道,甬道尽头两座石碑掩映在青松和木兰花中,石碑分别耸立于孝烈将军祠大殿前。一通是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 ,立于大门内东侧。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层封檐,前后圆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碑为青石,通高约一丈,宽三尺,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布局对称,造型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碑文正书,刻书精美,苍劲有力。龟座高盈尺,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另一通是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立《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大门西侧。通高六尺,宽二尺,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是为进一步澄清木兰的身世而立。

    木兰花开迟——游木兰祠》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碑文的段落
  • 啊!中山陵到了,导游说:“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他的陵墓是依山而建的,高差70米,有392级石阶和平台10个。”我们先来到了陵门,陵门全部是用花岗岩建成的,屋顶上覆盖着蓝色琉璃瓦,陵门有三道拱门,中门门额上刻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四个金黄色的大字。从陵门出来,就到了碑亭,石碑正面写着“国民党葬孙中山先生与此。”导游对我们说:“石碑很特殊,它的后面没有碑文,本来,是让汪精卫、胡汉民这两个人来写碑文的,可是,他们讨论后,说:‘此人一身功过,自由后人评价。’所以没有写碑文。”出了碑亭,我看见了海拔158米的祭堂,我们就开始爬楼梯,过了半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祭堂的平台,前面在底下看上面是许多级石梯,现在从上面向下看却只能看到是个平台。祭堂门楣上方绣刻着“民族”、“民权”、“民生”这六个大字,这就是三民主义,大厅正中有法国大雕刻家塑孙中山汉白玉一尊。东西两旁有《建国大纲》全文,我从里面知道了国民党的一些知识。

  • 而寒山寺则位于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而寺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的钟楼。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当我们再次聆听到那袅袅绕梁的钟声,那一声声又将我们拉入那诗人笔下夜泊枫桥的离愁的意境之中。

  • 霍韬墓,是霍韬的坟墓。霍韬原籍南海石头村人,正德九年入士,累官到礼部尚书。他一生工书法,擅绘画,是位著名书法家,同时还著有《诗经解》、《象山学辨》、《谓崖家训》等书。霍韬墓位于增城永和镇九如乡后龙山(又称南香山)。坟面用山石外包灰沙三合土板筑,墙体厚1.2米。依山砌筑,由上而下共分五级,逐级降低,分级扩展。最上一级的坟头,由3米高的板筑墙绕成圆筒形,正中靠后有一座高3米的碑塔,用红色砂岩石砌成,八角形五层,顶层为一整石凿成的宝珠。碑塔正面嵌一块“奉天诰命”大碑,是嘉靖皇帝御撰嘉奖霍韬及其夫人的祭文。此外,在二、三、四台堂两侧的围墙上,镶嵌有六块碑文石,是为南京各部祭文碑,最大碑文刻有1285字,可见墓园规模庞大。此墓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纪念馆环境优美,松柏长青,庄严肃穆。进入馆内首先看到的是1座宽达600多米的卧碑,正面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题写的“烈士英灵、永镇江海”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省政府为纪念800英烈牺牲40周年而题的碑文。碑文简述了烈士遇难经过和建墓立碑的意义。接着抬头可见1座高达18.8米的雄伟竖碑,碑名为“新四军苏浙军区北撤渡江死难烈士碑”,亦系叶飞题写。碑身的基座呈现出下沉的船形,暗喻烈士们是乘船遇难的。从侧面看去,碑身犹如一朵跃起的浪花,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将会像长江水那样万古长流,世代相传。我看着不由得肃然起敬

  • 这是将别旧历,憧憬新生的一天,同时也是记祖还愿的一天。黎明过后,外面已渐渐地一片喧闹了。拂帘望去,道路上是成团簇拥骑单车急行的人群,他们挎着盛有年货的竹篮,陆续的穿过一条几公里长的林荫小路,它有着比小镇更久远的历史。时空骤缩,就这样豁然的到达了一片人性安乐的田野。那是一片布满小土丘的地方,一座座耸立的碑文镌刻着一个个家族人丁的兴旺。年轻人无事的站在石碑前方,老年人肃穆的侍弄着篮中的食物,逐个取出,然后摆放在石上。于荒野树上折下几枝树杈,在地上画一个已简化了的波涅图,取过一叠黄色大佛纸于图中点燃,尔后是鸣放鞭炮或响雷,郁闷混合了沉痛,寄托着人们无望的思念而去。然而这里毕竟是一个水乡,远处微风吹动碧波涌动着这个暖冬独有的粼浪,仿佛说好似的,映衬着肃杀的凄冷,送走一个个过客,迎来一个个新人。

  • 孔庙的奎文阁是值得一看的地址,它是我过四大名阁之一。它高米,阔30.1米,深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 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

  • 我们驱车来到山下,买了进山票,开始进山游玩,徂徕山重峦叠嶂,秀水萦绕,古松翠柏,苍劲飘逸,碑碣林立,摩崖石刻布满其中,“徂徕夕照”系泰山八大景观之一,历史上在山上曾建有大寺院,许多寺院在我国非常有名,许多文人墨客也都来过此处,宋代名士石介世尊“徂徕先生”,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曾在此隐居,留有“竹溪六逸”等遗迹。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此打响了抗日救国的第一枪。由徐向前题词,武中奇撰写碑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徂徕山的西侧。游玩后下到山下,我回望徂徕山,感觉此山除了山美以外,还有政治意义,我喜欢它,以后我还要游徂徕山。

  • 饭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乘车朝着井冈山风景区行驶。在井冈山山脚下换乘了当地的环保车,经过了四十多分钟的“蹒跚”(盘山)之旅,到达了第一个景点——黄洋界。我随着人流黄洋界哨口,放眼远眺,群山叠翠,绵亘蜿蜒。这里建有一座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由朱德书写。另一面镌刻着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风,上面有“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1928年8月30日,这里打响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国工农红军以不到1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军4个团的进攻,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首个战绩,毛泽东同志在欣喜之余,挥笔写下的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就是对这次伟大光辉战斗胜利的描述。我们顺着台阶,参观了当年的哨口工事、上山小路和营房。

  • 在山顶上有一小平坝。稍事小憩,见坝中竖着一块《琳琅寨记》的石碑,碑文说:“琳琅,古寨也。……山高而秀,林参蓝天……”顺着小道向前走就是寨门,名曰“琳琅寨”。寨门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天外云峰新壁垒”;下联是“山巅武曲化干戈。”据同行者讲:过去山顶南面有一花园是清代秀才丁绍鸿所建,故名“丁家花园”。花园内草木繁多,并修有亭台、水榭,石桥,假山,显得十分别致,堪称寨之胜景。但那时只有富人才能进园观赏,而穷人只得望园兴叹。欣赏了山寨风光,站在遮天蔽日的树木中,远望周围众多的小山,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下山来就到了朱德同志旧居纪念馆和朱德纪念园区。

  • 早已忘记了时间,但老兵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依旧如此清晰。历史的沧桑为他的脸庞增添了几许真实的质感,弯折的手指残留了战争的气息,手背上抹不掉的刺青,诉说着一段誓言——活着的人要为死了的兄弟收尸。就为了这样一句誓言,老兵足足花了半生的时间,倾其所有,独自寻找着死去的兄弟们,为他们建坟立碑,至今回到他身边的已有1800多个兄弟!为了节省开支,老兵亲手为兄弟们撰写碑文,甚至只在陵园里住着简陋的房屋。在陵园里有一块空地,那是老兵为自己留的,他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穴而眠。”简短的语言,早已超脱了生死,凝聚了多少血泪!每一次老兵的诉说,就像把触目惊心的伤疤再度揭起,让人不敢直视。“嗒……嗒……嗒……”听见了吗?这是泪珠落地的声音,如此“厚重”,仿佛要把地底滴穿。这就是感动!它轻拭着心的伤口,婉言劝说着你,遗忘伤痛,向前看,捅破蝉翼似的迷雾,你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 但并非每个人都向往这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唐代,人们既向往功名事业,又追求充满诗意的生活。就在这时,突见一碑。我一眼就看见那两个字“白堤”,顿时醒悟,不知不觉中,自己已到达白堤。几年前的这个时节,浔阳江头,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而来到杭州后,年过半百的他却被这里的湖山美景所深深打动。再仔细一看碑文,惊讶不已,待到确信自己并未眼花时,才猛然醒悟,原来,此堤在诗人到来之前早已存在,而我,一直犯着这个美丽的错误,认为白堤是白居易所筑。正觉可笑时,回头一望堤岸旁虽不是“桃红柳绿,碧草如茵”,却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也终于明白诗人为何“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 刘备殿殿后的墙壁上,是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文。虽然有不少学者疑心这是后人伪托岳飞之名作书,我对这方面也并不在行,但还是愿意相信这是岳飞写的,是在诸葛亮去世八百年后,距今天八百年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南宋的岳飞为了避雨在武侯祠里留宿。他点起油灯细细地读着《前后出师表》,想起诸葛武侯的忠诚,想起当今圣上误信谗言和远在关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二帝,想起北面狼子野心的金兵和岌岌可危的战况……一腔悲愤炽热的碧血涌了上来,他拿起一支毛笔,就着豆大般砸向大宋国土的雨滴和呼啸而过的大风,挥笔写下一纸字字血泪的传世名帖……这样慷慨的意境,这样悲凉的故事,管他是真是伪,诸葛亮、岳飞,我隔着两个八百年,却听到了彼此的呐喊呼应声。

  • 晚上失眠,是回忆乘虚而入的最好时间。梦里风儿吹动风铃,牵引着我,坠入回忆。回忆里,每个笑脸都是最清澈的,就像一月份的第一片雪花那样纯洁。那时的我不懂伤,不知痛,平淡的小幸福如同星光点点闪耀在身旁。没有感情,没有忧愁,没有思想,没有伤痛。在一个个支离破碎的记忆残段里,只有照得人睁不开眼的阳光和快乐的童真在一大片长满风铃草的原野上像风一样飞驰在蓝天的怀抱,朦朦胧胧的金黄色撒满整个原野。这抹不掉会不去的画面总是在眼前。越是怀念就越是忧伤,它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每天夜里在我的心上刻下一个个相同的记号。那把刀永远不会钝掉,就那么一直刻着,刻着,直到有一天血液浸没了刀刃,它便再也无力刻下去了。我知道,那回忆会永远伴着忧伤,如同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一样永垂不朽……

  • 这是清明节,山野中,陵园里,前来扫墓上香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承载着哀思,缭绕在沉重的墓碑前。年轻人们,或是看着碑文久久矗立,或者双手合十,仿佛正在低声对坟墓说着些什么。他说的是回忆吗?他是在告慰逝者安息吗?我看见一个老人家在墓碑前,如同雕像一般,久久地跪着,泪水随着他诚挚的祷告再次消逝在时间的急流里,留下一抹淡淡的悲凉。他悼念的是他的母亲吗?他痛苦的是因为没有给他母亲剪一次指甲吗?冰冷的大理石,在祷告中透出只有灵魂才能赋予的神圣与庄严。人们不肯离去,这土地里沉睡着他们的亲人,这土地里埋葬的是他们的思念,这土地弥留着他们的记忆,这土地升华着逝者的灵魂与尊严。可是,生活迫使他们最后一次,庄重的看这墓碑一眼。他们强迫自己迈开步子,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承载着太多的悲凄。

  • 听说它有一个故事:在封建社会客家地区有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视为全村、本宗族人的荣耀。中了科举的人均可在祠堂或祖屋竖立楣杆,以显示功名,光宗耀祖、流芳千古。并在在第二根楣杆前刻了块碑文,上面刻的内容大概是——石楣杆有方形基座和夹石,接驳处分别扣以漏斗形和鼓形石匣。东面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 清明节后的一个星期天,吕老师带我们到烈士山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座碑高高地耸立在烈士山顶上,碑的正面刻着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革命烈士纪念塔"。碑的底坐刻着碑文,碑文上介绍了着名的襄阳战役。通过碑文,我知道了这碑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

  • 清明节后的一个星期天,吕老师带我们到烈士山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座碑高高地耸立在烈士山顶上,碑的正面刻着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革命烈士纪念塔"。碑的底坐刻着碑文,碑文上介绍了着名的襄阳战役。通过碑文,我知道了这碑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

  • 如果让我们后人说出奶奶的生日,那绝对是假的,因为奶奶在世时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生辰。奶奶坟前碑文上的出生时间是根据她的身份证上的出生时间所刻。碑文上所刻出生时间是1913年,奶奶是2006年9月26日去世的,如此算来奶奶在这世界上生活了90余个春秋。

  • 我们走进书法厅,一眼望到的就是那挂在墙上的字,分别有:楷书、草书、行书……有的苍劲有力,有的龙飞凤舞,还有的如行云流水。我们参观了整个文字发展史,看到了甲骨文、碑文等,其中,碑文分两种,分别为:阴文、阳文。我还学会了怎样分辨阴阳文,阴文的字往里凹,阳文往外凸。

  • 剩下的一半碑文,没有老人的生卒年限;没有群鸥的哀悼场面;没有市民的捐款情况;没有政府的重视程度;没有铸像落成的过程。无疑也没有紧扣主题。这种文不对题的碑文,不管写得多么文质彬彬,玄妙高深,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次品。

描写碑文的段落400字
  • 我抱着花和妈妈一路急走,来到了位于吉大师院内的罗盛教纪念广场。这个广场处于‘无溪书院’正前方。后面有四棵苍翠挺拔的古树,少说也有百来岁了。还有开得繁密肃静的紫色风铃花。它们默默地陪伴着烈士。纪念碑左右两旁是正方形的小花坛,种植了一些常青草。后面墙上赫然碉刻着“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烈士永垂不朽”的黄色大字。纪念碑其实就是一尊罗盛教一边双手向后挣脱棉军衣 ,一边健步如飞,神态十分焦急的铜像。他目光注视着前方,为落水儿童的安全担忧。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认真真地读了两篇碑文。罗盛教;1931年4月22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华县,曾在这里读过书。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为救朝鲜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心情好沉重,感觉眼睛酸酸涩涩的。读完碑文,我来到铜像正前方,恭恭敬敬地将鲜花放在底座正中央。然后后退三步,诚挚地举起了右手,向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礼。然后深深地弯下腰,三鞠躬。眼眶中泛起了泪水。我为罗盛教的英雄事迹而震憾,为他青春年少匆匆离去而伤痛,更为这样的日子那么少的人想起英雄而愦憾。

  • 来到孔林,这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四季常青,碑刻如林。这里的故事传神而离奇,单说甬道上的四对守墓的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门”的标志;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角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传说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是不是已经够神奇的了?走近孔子的墓地,让我领略了强大的文化色彩,子孙墓的“品”字形排列象征“抱子携孙”;孔鲤“你父不如我父,你子不如我子”的尴尬地位;木质坚韧,树干挺直的楷树,顶天立地,象征孔子为万世师表,天下楷模;还有这让我不可思议的“含泪碑”。据说,这块碑很奇怪,每年农历8月27日前后,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早晨或者中午,在石碑的表面,总是湿漉漉地挂满了一串串水珠,酷似一个极度伤心的人正在流泪。尤其在石碑中部竖刻“子贡手植楷”的碑文上,水珠最多;而“子贡”二字处,“泪流”又为最。人们都说那是孔子的忠实门徒子贡,为祭祀老师而暗暗涕零呢!

  • 终于,我们来到了夫子庙。夫子庙可热闹了,人们来来往往。一条条长长的小街贯穿夫子庙,就像一条条巨龙卧在夫子庙下。这街上灯火通明,四处都是卖吃的、卖服装的……我们东瞧瞧西望望,好不容易来到了一家宠物店,店里一只黑色的松鼠正在笼子里跳来跳去;几只小狗在笼子里贪婪的打盹,怎么叫也不醒;我又在一个盒子里看见了一只似豹非豹的一只怪东西,起初我认为它是一只迷你的小玩具豹,但后来我才发现它只是一只极会伪装的壁虎罢了!可是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却不能像人一样在街上玩耍,多可惜啊!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得月桥,得月桥好似天上的弯弯细月,桥和映在水里的桥影和在一起又好似十五的圆月,桥上的两只龙灯闪着金光,这金光照亮了湖水,晚风吹着湖水,湖水泛起层层波浪,美极了!得月桥边就是人人都熟知的秦淮人家了,龙壁、画舫这些古建筑看起来好看极了!再往下走就是古人考试的地方—江南贡院,沿路两边还陈列着古文化遗产—碑文,记载着夫子庙的历史,别看字密密麻麻的,但却各有形体。

  • 远远望去,一组雕刻着红军战士的浮雕映入眼帘,这些雕像个个形神兼备、英勇神武,令人敬佩。大门内侧两边镌刻着两首诗词,是毛泽东爷爷的《七律•长征》和《忆秦娥•娄山关》,鲜红的字迹仿佛西路军烈士沸腾的热血,分外醒目,激荡心魄。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大门,在正中间是一个影壁,上面题写着“功耀千秋”四个金色大字。后面是一条通道,在郁郁葱葱的松柏烘托下,高高的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巍峨地耸立正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纪念碑高19.36米,厚1.2米,宽3.0米,象征1936年12月30日红西路军进驻临泽县境,碑文由徐向前元帅题写,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爸爸牵着我的手,面对纪念碑深深地“三鞠躬”,向革命烈士表示哀悼。我凝视着纪念碑,仿佛看到了西路军渡河西征、宣传抗日、鏖战临泽、石窝分兵的场景,似乎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沿着纪念碑往南约100米是烈士公墓,雕花围栏呈圆拱型,安葬着从临泽县境内迁移而来的2000多具烈士遗骨。我们还瞻仰了将军亭、革命历史博物馆、徐向前、李先念铜像、模拟型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和汪家墩碉堡等纪念设施。

  • 涟水烈士陵园是一个庄严的地方,远远望去,它那高耸入云的烈士纪念碑矗立在蓝天下,“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几个镏金红色的大字,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步入陵园的南大门,迎面正中的旗杆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纪念碑在陵园的正中,我们来到纪念碑前,只见碑台分两层,第一层用于参观,第二层用来献小白花,寄托对烈士们的哀思。爸爸说:“走,我们到碑的背面去看一看。”我跟着爸爸到了纪念碑的背面,仔细阅读了上面的碑文,我心里感叹道:“涟水保卫战,烈士们为了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了,令人感动敬仰!” 我们继续向北走去,见墓地最中间的是谢祥军军长的碑亭,原来他是指挥作战的司令员!我不禁想起大门两边的保卫战的介绍,我想:“要不是当时谢元帅去观察敌情也不会中弹身亡啊!”随后,我又和爸爸参观了保卫战营长以上级别的干部牺牲人员的名单,一边看一边想:“这些烈士们为了今天的美好,未来的繁荣而用鲜血来换取,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吗?” 烈士们,安息吧,我们不会辜负您们的希望,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发努力!

描写碑文的段落300字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忆昔中,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浮现脑中。是啊,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毛主席领导的八年抗日战争以及三年的国内战争,哪一件不是在记录着先烈们的艰苦岁月,哪一件不是在刻写着先烈们的大义凛然。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你们没有气馁;面对战火纷飞的战场,你们毫不畏惧;在敌人的屠刀下,你们大义凛然。从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女侠秋瑾,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邹容;从江姐到刘胡兰;从狼牙山五壮士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

  • 园的路上我怀着愉快的心情一步一步的走去,经过2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刚进来广场我就看见了又高又大的范中淹雕像在哪里耸立着这个雕像大概有8-9米吧,看起来还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在这里我了解到范中淹是989年出生至1052年去世,当然在这中间范中淹为我们做了数不胜数的事,并且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是流遍天下,范仲淹也是古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接着我又来到范园里范园里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

  • 沿河进山约四公里处,有一峡谷,河面仅七十余米,湍流急旋,怪石林立,两岸峭壁高耸入云。褒河的美,却绝不是她山山水水的美,而是源于她浓厚的文化底蕴!站在褒河的青山绿水间,放眼望去,那些或残缺,或经后人已经修复的古栈道,婉婉约约的环绕在悬崖绝壁上,在此处不仅能感受到褒河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浓重色彩,就连古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大智慧也会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你愿意沿着崎岖的山路远行,沿途栩栩如生的摩崖石刻、精美的碑文就如同一个文化长廊,让你回味了文人墨客的那份豪迈,如果你也愿意仔细聆听,那万马嘶鸣,兵戈相见之声仿佛也会久久的不绝于耳。

  •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封建皇帝的陵墓,就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据北京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我们乘着汽车,缓缓地驶入十三陵。我们先看见五间十一楼的石牌坊。此坊面阔约29米,高约14米,是全国最大的一座石坊。石牌坊内是大红门,门内约600米即是碑亭,内立碑,刻有明仁宗所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碑亭四角各立汉白玉华表一座。过了碑亭,又有石象生十二对,石象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卧立各一对,再次为武臣、文臣、勋臣各四尊,其间比南京孝陵多勋臣四尊。石象生之北是龙凤门。过龙凤门后约5公里,越过二座五孔桥和一座七孔桥后才到达长陵。

  • 晚上失眠,是回忆乘虚而入的最好时间。梦里风儿吹动风铃,牵引着我,坠入回忆。回忆里,每个笑脸都是最清澈的,就像一月份的第一片雪花那样纯洁。那时的我不懂伤,不知痛,平淡的小幸福如同星光点点闪耀在身旁。没有感情,没有忧愁,没有思想,没有伤痛。在一个个支离破碎的记忆残段里,只有照得人睁不开眼的阳光和快乐的童真在一大片长满风铃草的原野上像风一样飞驰在蓝天的怀抱,朦朦胧胧的金黄色撒满整个原野。这抹不掉会不去的画面总是在眼前。越是怀念就越是忧伤,它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每天夜里在我的心上刻下一个个相同的记号。那把刀永远不会钝掉,就那么一直刻着,刻着,直到有一天血液浸没了刀刃,它便再也无力刻下去了。我知道,那回忆会永远伴着忧伤,如同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一样永垂不朽……

描写碑文的段落200字
  • 沿着主干道,踏着铺有仿古彩画的地板砖,我们又来到了文化墙前。墙上的壁画是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内容各不相同。每幅壁画前面都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介绍画面内容的碑文。从画面里,我了解到了偃师悠久的历史文化。正像一块石碑《史前偃师人》上所写的那样:偃师位于伊洛平原,是中国最早发达的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偃师的先民们就在这美丽而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崛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 在我小时候,坟地还在我家的北面约莫一里路的地方。那时坟墓还是散的,这边一座,那边一座,错落有致,不像现在统一安排在村子的安息堂里,当然,用的也是统一的墓碑。所以在那时,一户人家是否有钱便可以从他家的坟墓上看出点端倪。记得当时最好的坟墓盖得像一幢小房子,一米来高,屋顶上全贴上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周身都贴满白瓷砖。门的位置则被墓主人一张大的黑白照片所取代。房子前面不远处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书碑文:某某某之墓。可是我现在竟记不起自家祖宗的坟墓的样子了,大概是我家坟墓太不起眼了吧。

  • 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颗于左右碑。

  • 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们经过商量后,决定明天再研究这些碑文,现在晚了,我们都该休息了,于是我们在“水月谷”里随便找了一个比较洁净的房间,休息了下来,因为大家都比较累,很快就睡着了……“若诗——若诗——快起床啊!你再不起床就会有危险了,黑衣蒙面人他们已经知道你们在这里了,现在他们想要抢夺你的石碑了,你还是快点儿离开这个地方吧!”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急促的声音叫醒了我,这么晚了,会是谁来叫我呢?

  • 抗日战争后,四川人民,南充人民,积极参加抗战,数万将士战死在战死在抗日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上刻有“呜呼将士,抗日阵亡。效忠党国,用命疆场。救命水火,彰国之光。临阵却敌,英勇无双。名方千古,永志不忘。”表达对抗日将士的纪念。碑的另一面刻有七言诗;“抗战胜利建中华,凯旋沽酒浇黄花。了却世间和平原,风物依旧话桑麻。”充分体现了南充人民渴望和平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

描写碑文的段落100字
  • 李清照夫妇二人勤俭度日,常典当衣物,“取丰千钱”,买来一些碑文古迹,回家研习,且全身心投入。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绸衣,更不置办贵重饰物。有时她在街市上碰见珍贵史料,宁肯脱掉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买回。

  • 山洞里有很多的机关,我有法力,所以很容易的就闯了过去,在山洞的尽头,我发现了一个木匣子,是需要钥匙的,可是我没有钥匙,于是我用法力劈开了木匣子,里面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些碑文:碧波湖上绿叶飘,水中月,镜中花,两相和也。

  • 一走进武侯祠大门,只见甬道两旁古树参天,郁郁苍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幽深之感。沿着甬道往前走,左边是一只巨龟驮着的明碑,右边是被称为“三绝”的唐碑。碑高约4米,宽约一米,碑文至今清晰可见。继续向前拾级而上,就来到一片地势开阔的庭院,这是整个祠堂的中心。

  • 她死后,来自各社会各界的花圈堆得似小山,都在默默祈福着她。她的墓碑上有一张笑吟吟的照片,碑文正面上方写着:我来过,我很乖。我想,她在天堂肯定会告诉我们:别哭,我只是和你们暂时的离别,下辈子我还会来的,而且很乖……我的眼睛模糊了,泪很长很长,情不自禁地滑过脸庞。

  • 既然如此,渴望改变世界,就不要等待什么巨人出现,赶快行动起来吧!也许我们不是大权在握的政治家,也不是取得卓越成就的企业家,改变世界从哪里开始呢?英国圣公会教主墓碑上的碑文已经告诉了我们:改变世界就要从改变我们自身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