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艾草的段落
描写艾草的精彩片段
  • 艾草

    描写艾草的段落

    哈哈,山上果然物产丰富啊,长满各种嫩绿的青草和野菜,有我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哪些是能吃的呢?我看到有种草青青绿绿的,长得像朵花一样,表姐告诉我们这个是艾草,艾草功用可大着呢,我们吃的艾青团,就是艾草和糯米做的,而且艾草还有活血化瘀的神效,中国的针灸离不开艾草,只是现在这个季节艾草还太小了,我们要等再暖和点艾草长大了再来采。山上还有一种野菜,叶子两边都长得齿状,还开白色的小花,结的种子小小的、像心的形状,表姐告诉我们这个叫荠菜,很好吃的,荠菜不光好吃,把它放在灶台上还可以防蚂蚁。还有一种菜,叶子比荠菜大的多,也是齿状的,开紫红色的花,姐姐说这种草叫紫云英,清明的时候长得最旺盛。荠菜生命力强,每个季节都有,于是我们决定挖荠菜,这种野菜到处都有,有的长在比较干的地上,颜色是很深的墨绿色,有的叶片还是棕褐色的,有的还开了花,姐姐说这种比较老,不好吃,要挖就得挖长在小水沟旁的,树底下的,这些地方水分和养料充足,荠菜长得嫩绿嫩绿的,格外肥美。

    挖野菜》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艾草的段落
  • 妈妈也很遵守端午节的习俗,一大清早就拉着我去买艾草。一踏进小巷,迎面扑来浓郁的艾香。抬眼望去,这条小巷简直成了艾草的海洋,遍地都是捆好的艾草,一车车,一捆捆,一束束。翠绿的艾草还散发着泥土的香味,有的还沾着晶莹透亮的晨露,从远处看还以为是正在开屏的孔雀呢!我看得直发呆,突然想起妈妈,只见她正在和一个卖艾草的乡下阿姨搭话。那位阿姨,黝黑的脸庞,看起来很健壮。妈妈悄悄地对她说:“现在是端午节,每家都需要艾草。五毛钱一束太便宜了!你咋不利用端午节多赚点,每束涨五毛,城里人不在乎的!而且,一块钱一束,不用找钱,还方便些嘞!”“好,我涨。”那位阿姨微微一笑。当天下午,我和妈妈去买咸蛋,正听见那位阿姨的吆喝声:“五毛钱一把喽,五毛钱一把喽!”妈妈急忙走过去,惊讶地问:“怎么没涨?”阿姨笑了笑说:“这艾草我只费点力气割,野生的,不花啥钱!”妈妈面露难堪的笑容。我在心里不由的佩服她:真是一位纯朴的阿姨呀!那翠绿无污的艾草不正像是这阿姨那纯结无瑕的心吗!回来路上,妈妈一直感叹:所有的商人都像这阿姨那样该多好啊!房价就不会那可怕了。绿豆也不会那么贵了。

  • 妈妈也很遵守端午节的习俗,一大清早就拉着我去买艾草。一踏进小巷,迎面扑来浓郁的艾香。抬眼望去,这条小巷简直成了艾草的海洋,遍地都是捆好的艾草,一车车,一捆捆,一束束。翠绿的艾草还散发着泥土的香味,有的还沾着晶莹透亮的晨露,从远处看还以为是正在开屏的孔雀呢!我看得直发呆,突然想起妈妈,只见她正在和一个卖艾草的乡下阿姨搭话。那位阿姨,黝黑的脸庞,看起来很健壮。妈妈悄悄地对她说:“现在是端午节,每家都需要艾草。五毛钱一束太便宜了!你咋不利用端午节多赚点,每束涨五毛,城里人不在乎的!而且,一块钱一束,不用找钱,还方便些嘞!”“好,我涨。”那位阿姨微微一笑。当天下午,我和妈妈去买咸蛋,正听见那位阿姨的吆喝声:“五毛钱一把喽,五毛钱一把喽!”妈妈急忙走过去,惊讶地问:“怎么没涨?”阿姨笑了笑说:“这艾草我只费点力气割,野生的,不花啥钱!”妈妈面露难堪的笑容。我在心里不由的佩服她:真是一位纯朴的阿姨呀!那翠绿无污的艾草不正像是这阿姨那纯结无瑕的心吗!回来路上,妈妈一直感叹:所有的商人都像这阿姨那样该多好啊!房价就不会那可怕了。绿豆也不会那么贵了。

  • 妈妈说土壤湿润的地方艾草多些、嫩些,艾草不用连根拔起,只要用手指折艾草的上部分就行。人们三五成群的,大人们边聊边摘,小孩子边玩边摘。我和妈妈比赛摘艾草,我两手同事摘,掐得手指酸痛,蹲得两腿发麻。我抬头看看妈妈,妈妈摘的艾草大约是我的三倍,我赶紧把他的艾草到倒进我的袋子里,说:“妈妈,我帮你提吧。”妈妈还没反映过来我已胜利地拎着艾草跑开了。“我们来比比看谁摘得多!”我兴奋地来到人群中大喊。“哇,你最多,真能干!”,“哥哥是我们的榜样!”……我骄傲得手舞足蹈,满足极了。可是一想到艾草是从妈妈那里抢来的,我不由得脸红了。我低着头回到妈妈身边,把艾草还给妈妈,“妈妈,这草太重了,还是您提着吧。”我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妈妈微笑着说“一起摘吧。”我蹲在妈妈身边一心一意地摘艾草。

  • 第一步找艾草。我和妈妈来到菜地,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什么是蔬菜什么是野草什么是艾草都分不清了。我不禁犯了苦恼,挠了挠后脑勺。妈妈见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说:“要辨认艾草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艾草叶的两面颜色明显不同,还有就是它特别的香味。”我听了,豁然开朗,马上找了起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艾草真的有两面颜色明显不同:一面是深绿色,一面是淡绿色。我摘下艾草闻了闻,真的有一股味道!可我又犯迷糊了,难道是要把艾草连根拔起吗?妈妈笑了笑说:“做清明果只能摘艾草的叶子来做,下面部分不能做的。”说着,摘了起来。我也立刻手忙脚乱乱摘了起来。

  • 来到山上,到处是绿色,我以为艾草会很多。可是艾草好像故意和我们作对,爬到了半山腰才露出面目来!我挽起袖口,刚伸手就觉得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我定睛一看,是一些带刺的野草,艾草竟藏在又高又大的荆草后面。我灵机一动,跳上石板,就轻而易举摘到了艾草。我一手捏住艾草把它固定好,一手掐住下面的茎,用力往上一提,再在顶端处往下一折,一簇鲜嫩的草就像听话的娃娃落入我的手里。我蹲着身子,目不睛地盯着艾草采着,一株也不放过。不一会儿,我就掌握了技巧,采得得心应手,能快速地抽出艾草叶,拣出鲜嫩的叶,放入袋子里。很快,一株株丰满的艾叶被我采撷光了……过了不久,我们便带着艾草满载而归,我闻着从袋子里传出的阵阵清香,心里有种就不出的喜悦!

  • 我把桌子擦了干净,洒上了一些面粉。我拿了一些面粉放在手上,又滴了滴艾草汤上去,慢慢搓,起初会搓不好,但只要有耐性,就能搓好。之后,我就不停的加水,加面粉,把他在面粉上滚一下。我把团子压平,往上面加一点水,涂一层面粉,搓一下,就会大一点儿。有时我会不耐烦,直接把团子放入艾草汤中,还会香一点儿,颜色还能绿一点儿,就这样,我搓了半个小时,这时,姐姐过来了,拿着她艾糕,不停的捏着。我的也有个金桔那么大了,我捏了捏姐姐的,说了句:“好硬啊。”姐姐半信半疑的捏了捏我的,“太软了,少加一点水,别老顾自己玩,教一下表妹。”姐姐笑着说,走开了。我把我的方法教给了表妹,她似懂非懂的点了一下头。我把艾糕做成一个爱心行,绿绿的,里面还有艾草,捏上去软软的,好玩极了。

  • 杂草渐渐枯黄,路边的小野菊也开得正艳。在一次经过,看奶奶手拿剪刀,一刀一刀剪着艾草。那艾草的药香,缠着风飘到我鼻尖,不由的深呼吸了几口。奶奶在前头,招手让我过去,每一道皱纹里都荡漾着惊喜。是什么呢?是一颗小小的苹果树啊!一树小小灰灰的苹果,我有些嫌弃的拧过了头。奶奶叹了口气,摘下几个苹果道“这个季节里苹果最好吃了!”我摇摇头,不表示同意。回到家,奶奶递过来一只苹果,俨然是树上的,即使洗干净了也是坑坑洼洼的,我不情愿的咬了一口。入嘴后,一股酸甜的汁水流入嘴里。啧啧,那滋味,真是好吃。自从那以后,总是有人看见我在那苹果树旁傻傻的笑着望着那未成熟的青苹果。奶奶总是咬着苹果,对我说曾经的路边这种苹果很多。说罢眼神向天边投去,那里是奶奶的家乡。这条路在奶奶的思绪里很重要。而我在这午后淡淡的愁绪里眺望,感觉很奇特。

  • 到了端午节那天,一大清早,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插上艾草,老人们还用艾草烧水给我们洗脸,据说这样可辟邪祛灾。端午气息最为浓郁的当数“划龙舟”了。宽大的江面上,摆出十几条瘦长的龙舟。每条大船前头就是一个大大的龙头,每个龙头雕工精细,颜色鲜艳,栩栩如生。这时,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大汉跳上了船,稳稳地坐定,做好了预备姿势。哨声一响,伴着整齐有力的“一二”口号声,站在船头的旗手奋力挥旗,划手们奋力挥臂,龙舟便如一支支离弦的箭,在江上来去如飞,声势震天,好不威风,尽显男儿本色。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口号声、呐喊声、锣鼓声、鞭炮声汇成一片欢腾的海洋。此时的我,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跟着龙舟在岸边来回奔跑……

  • 妈妈边做青果边给我讲清明果的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 小时候的绿色,停留在躺在太婆吱吱嘎嘎藤椅里,坐在大片葡萄滕下乘凉,一手轻轻摇着艾草扇,一手遮起微弱的阳光。看着青色的葡萄在自然里成长。每当端着沉甸甸的葡萄坐在小河边,任凉爽的清水流过手,淌过葡萄。偶尔有着大胆的小鱼从身边掠过,一下子心里溢满了激动与喜悦。一点点吮吸着葡萄甜甜的汁水,稍有不慎,衣服上开满了一朵朵紫红色的小花,又在孩子本能的贪吃里变成一簇簇,一篇篇。再后来,为我种葡萄的外婆乘紫红的葡萄飞走了,留给我独自照顾这片绿色希望。而如今,藤架在岁月的侵蚀下摇摇欲坠,藤架前的小河泛起阵阵腐臭,大片的藤架死于堆积成山的垃圾。只有那么几条茎脉,偶尔发芽,却还没开花就在垃圾里沉睡……

  • 清明节的那一天,妈妈总会带着我去外婆家,到了外婆家,我总会第一个跑上外婆家,有时,我会看到外婆还在做艾饺,我就会吵着闹着要做,等大人们答应了,我会飞快的去洗一双手,然后和外婆一同做艾饺。开始做了,外婆给了我一个用艾草做的团,我把它揉成一个圆,再压扁,然后选一种料,放进团团里,这些料有:桂花、蜂蜜、芝麻,等等还有好多好多种,这三样是我最喜欢的,我做的艾饺都只放这三样东西,但也有时我会把桂花和蜂蜜加在一起,因为这样更加甜,更加香,而且还分外的好吃(我是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侯偷偷放的,因为大人不喜欢吃甜的)。每次要走的时候,我会叫妈妈给我带一点走,可妈妈每次都说:“不。”我就会非常生气(我的杀手锏),不理她,然后她就会说:“好了,给你带就是了。”听到这句话,我就会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然后,我就拿着我的艾饺,说了声再见,就兴高采烈的走了。

  • 有一年的清明节,我目睹了外婆做艾果的全过程:外婆先上山去割艾草,回来之后,外婆把艾草洗干净,放到开水里去煮。煮的时候,外婆放了一些粉粉,我问外婆那是什么,外婆说:“这是苏打,把苏打放下去一起煮,艾草就不会褪色,就会绿绿的,就好看。”煮好后,外婆把艾草捞起来,用冷水洗了一两遍。洗完后,外婆把艾草捏干,然后剁烂,放油里去炒,炒的时候外婆还放了一点盐。

  • 昨天我们去山上祭祀完后,摘了许多艾草。今天,我和妈妈很早就起床了,准备着做艾饺。妈妈先把艾草整理好,然后把艾草装进一个箩筐里,再去洗干净,把艾草烧熟,捞出放进糯米粉里,糯米和艾草混合在一起,夹杂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似兰花的气息,闻着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则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端端正正地坐在餐桌前,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妈妈。

  • 一次妈妈从书上看到艾草水洗澡可以止痒,就找来艾草煮上让我泡澡。我先用浴液将身体洗干净就“扑通”一声跳入艾草水中泡了好一阵,泡完后,我从来不擦油的脸嫩了,身上也不太痒了,便兴高采烈的打扫“战场”。我将自己脱下的衣服洗完晾好,将脏水倒入马桶,连同艾草一起倒入马桶,这下可好了,我没想到艾草能将马桶堵住。过后我冲马桶时,水积满了整个马桶,怎么也下不去。我告诉爸爸,爸爸用吸马桶的东西吸,又借来通马桶的手动工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捅开,只好找了个专门通下水的才算捅开了,事后还是不很利索,现在还在担心万一堵到主管道怎么办?

  • 家乡在壶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飘香;山下绿水环绕,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树边,有着整齐的红砖绿瓦。一派安静和谐的乡野村落,这就是我的家乡,也是明代状元柯潜的故乡。每年端午节来临,我们便会挎上篮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叶、枙子花等合为“五味草”。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据说艾草会镇邪辟灾。当然在我们看来,只要闻一离那清新又奇异的艾草的清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每年我们都争着到山上来,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乐。

  • 家乡在壶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飘香;山下绿水环绕,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树边,有着整齐的红砖绿瓦。一派安静和谐的乡野村落,这就是我的家乡,也是明代状元柯潜的故乡。每年端午节来临,我们便会挎上篮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叶、枙子花等合为“五味草”。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据说艾草会镇邪辟灾。当然在我们看来,只要闻一离那清新又奇异的艾草的清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每年我们都争着到山上来,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乐。

  • 青碧的艾叶,如一群临水照花的女子。站在河岸,淡然又温婉地朝着走过来的每一位过客微笑。那微笑是诗经里最温婉的微笑。叫艾的女子,在水边采摘青青艾草。风中只听着,“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多么缠绵悱恻热烈的爱啊,那念念不忘的爱人,竟到了一日不见,如三秋之境,这思念里有艾草淡淡的苦,有艾草热烈的纯。原来诗经里的艾草是一丛青青的爱情草啊。

  • 我们一回家,就开始做起艾饺来,我们把艾草先整理好,然后,把艾草装进一个箩筐中,再去洗干净,把艾草烧熟,捞出放进糯米粉中,把糯米和艾草混合在一起,然后,开始包起艾饺来,在艾饺里面包满甜甜的芝麻。我可和别人做的不一样,我做了个“女人像”那个女人的“肚子”中,装满了芝麻。烧好后,咬一口,汁水从中间喷了出来,我大声叫道:“哇!真好吃呀!”

  • 端午的另一个习俗是插艾叶和榕树枝。端午节是个驱邪攘灾的节日。民间传说,门户上插艾草、榕树枝可避邪(很多地方都是插艾草、菖蒲,我们这边为什么插艾草和榕树枝,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框和窗户上都插着一对艾草、榕树枝,且不说去瘟避邪,仅那沁心润肺的植物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风,干净,爽朗,让人神清气爽,浊气全无。

  • 按照我们地区的习俗,扫墓时在农历八月五日,但清明这天要包一种饼,叫做清明粿,碧绿碧绿的,我们先要到田里在一些艾草,小巧玲珑,绿色的叶子上开着几颗黄色的小花,阳光向大地喷出了一个个火球,我们在田里汗流浃背,不敢抬起头,转眼间,已经摘了满满的艾草,接下来就是要将艾草加入糯米中,这可不是个容易活,要到商店里,把两样东西放到机器里搅拌,就会有碧绿的液体流出,干的时候就是面粉了。

描写艾草的段落400字
  • 到了超市,到处洋溢着端午节的味道。咦,那是什么?一个货架上飘出了一股艾草的幽香。我走近一瞧:哦,原来是香包!只见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香包上都绣着十二生肖。我属龙,便拿起一个绣着龙的。香包上的龙威风凛凛,有力的爪下拿着一颗火球。旁边还有几朵祥云悠然飘过。香包的背面,是用繁体字绣的“吉祥安康”。“要不,”老爸笑着说,“买一个?”天大的机会啊,我能不买吗?买东西一向犹豫的我果断的拿起了一个。回到家,只见门上已悬挂了艾草,一株株艾草增添了不少节味儿。此时,正接近正午,我悄悄打开门,粽子那三角绿衣的身影便呈现在眼前。我探出了头:耶,四周除了老爸,其他人都在做事。我赶紧拿起一个粽子,“且慢!”谁?啊,是老妈!“现在即将举行吃粽子比赛,不管您是闲事客、忙碌客、过路客还是必胜客,都请就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都赶紧来到桌旁坐好。大家拿好粽子,解开绳子,把粽叶剥开。只见老爸拿着粽子,一直傻傻盯着它,恨不得“囫囵吞粽”;旁边的老妈吸了一口气,闻起粽子淡淡的香味;奶奶由于右手不方便,正思考怎样吃才快;爷爷呢,却哼着小曲儿,十分放松;大家更想知道我吧——我差点“口水直流三千尺”,当时那个“囧”啊······

  • 门“吱呀”一声响,幽慧儿(慕容婉儿)和幽粲儿(熏艾草)走了进来,她们总是形影不离。“父王已经走了。”幽粲儿(熏艾草)一进来就说,“我们今天看到了一些很奇怪的事,我们早上起床,因为想到今天父王就要走了,所以就出去看看,我看到了一道从未见过的银色光。”“什么?又是银色?”幽薇儿(甜之曲)和幽莹儿(秋泅)异口同声地说。幽粲儿(熏艾草)不满地瞪了她们一眼,继续说:“然后,我就和姐姐走了过去。我们后来发现,这道银色的光是从宁后宫里传出来的,而现在宁后宫里只住着绣儿姐姐,接着我们准备进宁后宫看看,我和姐姐走进去,心里多少有一点害怕,后来,我们……”“我们看见宁后宫竟然还有个地下室。粲儿怕了,于是我一个人走了下去,我看见里面有城令,而且有父王的印记。”幽慧儿(慕容婉儿)平静地说完了故事。幽影(套牢的天使):“城令?!”“是的,我一开始感到很奇怪,可是最后仔细查看,不得不肯定这是真的城令。”“那个地下室还有其他通道吗?”“有,有一扇很矮的门,我怕粲儿等得急了害怕,就没去。”“这是一个突破口,我们必须去。”幽涵儿(火之曲)说。

  • 石板的尽头又是蜿蜒的石子小路,两边是田野。我记得这一块种的是艾草,比那时的我和你都要高,我们会小心翼翼地踮起一只脚伸手去扯它的叶子,然后学着端午的时候外婆常做的那个样子,把它做成宝剑,用它挥舞着空气中的艾草味道。气味总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没有办法像画面一样放在脑子里回味,但在它重新出现的时候,我一定会马上认出那个味道,然后牵扯出一大段绵长的回忆。我记得这一块有个小水塘,水面布满浮萍,看不清水底下的情况。偶尔会有浑身污泥的大螺蛳透过浮萍的缝隙感受一下阳光,刚好被我们瞧见。春天浮萍还没开始肆意生长的时候,常常能看见一团又一团的蝌蚪卵。我记得那一年,我们没有嫌那水浑浊,捞了一把蝌蚪卵装在瓶子里,因为担心家里大人的责备,我们把这小瓶子藏进了草丛中,后来却忘记把它带走。那些蝌蚪最后怎么样了?我不会再知道了。那一片是油菜吧,我们曾对着它背过刚学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诗句,我从未见过黄色的蝴蝶,我也不喜欢油菜花,那味道臭臭的很难闻。尽管如此,我现在觉得它亲切,这无法改变。

  • 江南四月,苗青草青树叶青,风清水清空气清。清明节来临,时令食品青团也出现在人们踏青的食品袋里。青团,外表青青可爱,口味清香诱人,它是由叫做“青”的植物染青的糯米粉做成的带馅的团子,是一种极富民俗特色的传统食品。我们江南一带就有清明节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吃青团的风俗有来历。相传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兵败被追杀,他只身出逃,在一农田装成耕农躲避,此时他饥饿难耐,让村民张三想办法给他送点吃的。因官兵搜查很严,张三很为难。当看到地上被踩烂的艾草时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把艾草煮烂,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青团子,然后把青团子和青草一起放到筐里,顺利躲过官兵的检查,来到水田边将青团子和青草一起往田里扔去,官兵以为他在施用肥料,就散去了。官兵一走,李秀成捞起青团子就吃,不仅充饥,而且清香满口。李秀成吃饱了肚子,等到天黑就摸过官兵的哨卡,安全地返回了太平军的大本营。后来,李秀成吃青团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张三做的青团子就成了清明时节一道十分独特的风味食品。

  • 记得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总会和姐姐们一起,背个小竹篓,到山上去摘箬叶。新鲜的箬叶一片片的洗净,然后放在篮子里等待着包香粽。家家户户的门前还会插上从田间地头割来的艾草和菖蒲。清晨,在阵阵烟雾的笼罩下,村子里处处散发着艾草和菖蒲的馨香。待到粽在锅里焖熟了之后,灶前台后便弥漫了箬竹叶和着大米的阵阵清香。每每这时,母亲总会从百年老坛里掏出用红泥和黑灰包裹着的咸鸭蛋来。等到母亲用刷子刷的干干净净的时候便可以放到清水里煮,煮熟了,母亲还会挑出一些染上鲜红的色。我特爱这种红蛋,我一直认为这种红色是可以带来好运的。因而我总是把它放到一个网里拿着,静静地看着,咽着口水,舍不得吃,偶尔还要和同村的小孩比比赛赛,看看谁的蛋大,谁的好吃。赢了就会在朋友面前炫耀一番,然后,一起嬉戏玩笑着吃掉手中的蛋。那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幼稚的表现,那时纯真的年华,那时的端午节,如珍珠一样,熠熠夺目

描写艾草的段落300字
  • 离家门口还好远呢,我就发现院门上插着一大把碧绿秀颀的艾叶,妈妈说门口插艾草是多年以来老家人端午节的风俗,据说艾叶能灸百病,而且还能防止毒虫入屋。一进厨房,就闻见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味道,哦,原来是外公外婆正在有条不紊地包粽子啊。青青的大竹叶,红红的豆沙馅,还有白白的浸糯米,一看就能勾起人的食欲。只见外婆手脚麻利,将粽叶卷成一个锥形,满满一勺的糯米灌满粽叶的三分之一,然后再放三分之一的粽馅,接着又将空着的地方用糯米填满,再拿剩余的粽叶把上面的缺口一盖,多余的竹叶就顺着粽子的边沿慢慢绕过去,直至整个粽身被服服帖帖的包裹起来,最后,细长的棕榈叶派上了关键的用场,它就是捆绑粽子最好的天然的绳子——之后,一个小巧玲珑结结实实的粽子就完成了。粽馅分好多种,根据个人的口味添加,咸的有腌肉和香肠,甜的有蜜枣和豆沙。

  •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一般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伟大的爱过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尽,被后人所纪念,也有一些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自杀后,被吴王投入江中。总之,类似的传说五花八门,但最准确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说了。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 端午节又称重五,也叫龙舟节。由于这一天是五月初五,所以很多习俗和“五”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黑、白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每逢端午节,我都要回奶奶家,奶奶会先从菜市场买回芦苇叶,瘦肉,红枣和糯米,到家后,奶奶就开始包粽子了。于是我连忙跑过去,看着奶奶包粽子。奶奶先用热水把芦苇叶烫了一下,拿起来,再把俩片叶子交叉绕成三角形,抓一把糯米放进去。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的小粽子就完成了。煮粽子的时候,我就闻到一阵芦苇叶的清香,真想咬一口。晚上,奶奶会煮艾叶水给我洗澡,我开心极了!

  • 记得小时候,我们也会吃到各式各样的粽子,可是那时侯姥姥包,而现在妈妈包。我姥姥包的粽子比我妈妈包的还要好吃,这手艺还是祖传下来的呢!姥姥也是包黄米粽,因为黄米的黏度很大,粽子的馅儿也是三种,红枣、豇豆和白糖。姥姥包的黄米粽不仅好看,而且好吃。打开碧绿的粽叶,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半透明米粒儿像鱼籽儿一样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中间还嵌着一颗大红枣儿,一口咬下去,细细地品味起来,那种深藏于黄米的馨香,便慢慢地于味蕾上浸润开来。我还记得每到端午,姥姥还会做许多小香包,里面塞着艾草,每人都给一个,挂在身上,小巧玲珑,还挺吸引人呢!还有五线丝,用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的丝线制成的,戴在手上,听姥姥说还可以避邪呢!今年,我不能收到这些小玩意儿了,我也许再也不能吃到姥姥包的黄米粽了。这么好的姥姥离我而去,真是太可惜了。

  • 天之国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天使,她们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和平共处。天之国的力量来源于中心城,中心城维持着天之国五域的力量,天之五域分别是:冰灵雪蓉(a30890)、木灵晓玲(冰之曲)、火灵欣雅(梦之露水)、风灵清风(2008YI)和水灵菲希(诚信仙子),天之国的统治者是国王哈姆德(可报名)和王后慕蓉艾曦(熏艾草),他们的女儿慕蓉菲尔(火之曲)是个美丽善良的孩子,她经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天使们,大家都很喜欢她。对了,天之国还有一位公主,她是菲爱儿(泪落心语),菲爱儿不是王后的亲生孩子,她是王后再一次游玩时无意捡到的一个孩子,菲爱儿虽然表面很可爱,温柔,可她是暗影国的公主,在她失忆的时候,非常善良。

描写艾草的段落200字
  • 一般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伟大的爱过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尽,被后人所纪念,也有一些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自杀后,被吴王投入江中.总之,类似的传说五花八门,但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说了.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 漫步于小巷,一片喜气洋洋,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香味,街头两旁的小摊门前挂起了艾草。穿过小巷,徒步走到江畔,倚坐在石椅上,遥望瑟瑟江水,不禁浮想联翩、思绪万千。遥想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在汨罗江畔,抱石投江,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心中掠过一丝伤感,再想到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而包粽子投于江中,避免鱼虾吃屈原的尸骨,也感到一丝欣慰……

  •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 一般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有一些人认为是为了纪念自杀后,被吴王投入江中的伍子胥。总之,类似的传说五花八门,但最权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说了。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 端午节前两天,妈妈就把粽叶和艾草早早地买了回来。妈妈先把粽叶放在清水里洗净、浸泡,将洗净的糯米倒进了盆里。开始包粽子了,妈妈拿了几片粽叶,用手指夹着将它们卷成圆锥体,把糯米放进去,中间再放上几颗蜜枣和肉。妈妈娴熟地转动着手,一会儿一个粽子包成功了。妈妈告诉我粽子可以包出很多花样,有三角形的、菱形的、船形的,还可以用蒲叶包成正方形的。包好的粽子被放进锅里煮了三、四十分钟,一锅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了,清香四溢,馋得我立马想尝上一口。

描写艾草的段落100字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即将来到。我有幸读了几首端午节的诗词,我认为其中清代李静山写的一首《节令门端阳》大概是这个意思:端午节到了,家家吃樱桃、桑椹,配挂菖蒲[我们平常称作艾叶、艾草],还要买雄黄酒一壶喝。门上挂着黄纸帖来抵鬼,自己却怀疑有钱欠债的人怕鬼找上门来。

  • 端午节在门上挂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艾叶、蒿草、白芷都是属于中药的。先煮两个鸡蛋,等鸡蛋煮好以后,从中间剥开蛋白,取出蛋黄,在原本蛋黄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银饰品,合上鸡蛋,用纱布包住,塞到嘴里,可以驱寒、治咳嗽。艾叶,蒿草的清香是端午节的味道。

  •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从古至今,端午节已经两千多年历史,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每到这一年一度的喜庆日子时,人人都要戴端午绳,在衣服上和门上贴符和插艾草。据说,这是为了避邪驱疫,因此,中国人不论贫富贵贱,在这日子里人人都戴这些驱邪之物。

  •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颈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包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囊。

  • 到了端午节这天早上,妈妈给我系上了五彩线,还嘱咐我不要随便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才能扔掉。妈妈还告诉我了五彩线的来历,它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伏鬼怪,带走一切疾病。我们还在门口插上艾草,挂上纸葫芦,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相关推荐